走进柳青的皇甫(2)
这一天,终于,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从原来的长安县南边的地铁终点站韦曲南坐上公交车,4-18公交区间车(同样的车次,如果不是区间车就不到皇甫村),买了一块五的车票,一路上坡,很快就到了《创业史》中多次提到过的那个塬,神禾塬上。
塬是黄土高原地貌中的一种典型地理格局,它不是山,也不是平地,而是高高隆起的土坡。土坡很大,大到你站到中间的时候,看不见边缘的时候就误以为它就是平地,是平原。只有走到边缘,或者站到最高处有了遥远的视野,有了深浅的对比、看到了塬的起伏的时候,才会因为视觉上的这种反差,而深深地陷入遥望的地理审美情致之中。
我还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这种地理审美的遥望的视角,就看见起伏的大地像是欧洲的丘陵,道路像是软软的带子,时而下垂,时而上挂;而远处的终南山巍峨逶迤如墙,成为眼前的一切的背景。到了道路陡然下降,下降着去到滈河河谷里去的时候,这种遥望就臻于极致了。
著名的皇甫村,至少是在我心中早就著名了皇甫村,就在这样的极致的视野位置上。土塬在这里形成了直上直下的悬崖地貌,悬崖上面的原上有些民居也属于皇甫村,但是皇甫村的主体村落还是在悬崖下面,悬崖下面一条窄窄的河畔之地上。
柳青墓园就在这神禾塬畔可以俯瞰皇甫村的位置上。一圈洁白的围墙圈着一个整洁的院子,院子里是他的坟丘。他在这里成为永恒,永恒地守望着他生前依依不舍的大地山川、咕咕流淌的滈河和著名的蛤蟆滩。
现在流水不大的滈河,将村庄与柳青在《创业史》的开始就进行了描绘的蛤蟆滩隔开。而蛤蟆滩并非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想象的那种遍地是石头的河滩模样,它实际上是沿着河道逐渐隆起的一片面积广大的坡地。坡地上现在有树林、有茅草,耕地被农用机械深耕过以后翻出来的土壤居然都是颜色很深的腐殖土。这是当年皇甫人的麦地甚至稻田,如今除了偶尔也有些在冬天里依然碧绿的麦田之外,已经多是果园和苗圃。一家叫做蛤蟆滩CS基地的休闲农庄位居其间,树林中满是可以露营的帐篷;草坡上的小路里则是年轻人端着游戏枪互相追逐射击的游乐场。
滈河到了北边的神禾塬之下,直冲着皇甫村过来的时候,在这里形成了一次九十度的转向。这个剧烈的弯道,让洪水季节中的河水会突然加宽河道,蔓延到南边这倾斜的坡地上来。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片叫做蛤蟆滩的坡地上,道路中间田地边上,经常还会有一些很是不小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和遍地的芦苇水草一样,都是历史上这里曾经作为河道的直接证据。
如果不是这些证据,如果不是那个真人CS场地的汉语拼音牌子上的HAMATAN字样,真地就已经很难再看出什么蛤蟆滩的痕迹了。这是小说中唯一直接使用了本地地名的文学地名,与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点心店一样,是文学虚幻与现实真实完全一致的一个场景。
现在这里的田地虽然依旧是有坡度的,但是机械耕种的力道和广袤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在有舒缓的坡度的麦田里,麦子像是春天一样碧绿着,连垄沟里的小草也是绿的。田地中一棵两棵大榆树,站在身后蓝色的终南山背景里,真地让人一下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被柳青讴歌过的土地。
在宽阔的蛤蟆滩里向北走,芦苇在某些地方长得格外密集而旺盛。上到高处,在果园和麦地中间有一个练车场,一家乡村驾校;正有很多车辆来来回回地练习着倒库坡起和S转弯。柳青和当年的皇甫村里的人们所着眼的温饱问题终于已经被跨越;像中国大地上的很多地方一样,在进入了汽车时代的皇甫乡间,现在学习驾车技术,考取驾照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必修课。
驾校边这个位于蛤蟆滩南岸缓坡顶上的村子叫做胜利村。走到几乎没有人的村子里去打听了一下,果然,这里就是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的家。当我向第二个人打听的时候,他便向身后随便那么一指,告诉我这就是的时候,我简直是不敢相信的。居然就在村口不远处,居然还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的原样!
这是长安这一带的传统民居的模样,我们在连环画里,在皇甫村的个别角落里也还能偶见。不过胜利村的王家斌家,梁生宝家,却是完好无损的。泥皮的外墙显得很是洁白,黑色的门框和黑色的屋瓦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非常庄重大方,过山脊和山脊上的几处小小的砖雕也非常和蔼宜人。这样的传统民居,没有水泥建筑的全无情趣,没有水泥建筑那种与天地全无呼应的呆板。如今这样的房子在胜利村、在皇甫、在王曲都已经变得很是稀少,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只能在画册里,在连环画里去追思了。
王家斌的孩子们没有动这个老房子,在前面盖了新的,现在都去城里住了。村子里的人这样解释着说。我连连点头,兴奋地庆幸着自己这么直接地就寻到了文学地理中的又一条重要线索、重要现场、重要场景。王家斌住在蛤蟆滩的南岸上远远的胜利村,柳青住在蛤蟆滩的北岸高处,两者相聚大约七八百米,中间还隔着滈河。曾经看到过记载,说王家斌夜里穿过蛤蟆滩冰凉的流水去找柳青说话。他行走的轨迹就在自己脚下,就在自己眼前,我正行走在王家斌当年走过的路上,也一定是王佳斌走过的路上,柳青走过的路上。
他们当时所讨论的是如何脱贫,如何挣扎着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王家斌是在向柳青倾诉和请教,柳青则是在活生生的现实里结交着朋友、解决着问题,同时为创作积攒着素材和思路。这是艺术家既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的优势,是文学创作最具魅力、最有吸引力的一种姿态。
柳青、王家斌和皇甫当年的乡亲们大约是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蛤蟆滩这么好的地方,居然会成为人们的游乐场,而不再是寸土寸金的庄稼地。因为北边有高高的土原,身边又有清水流淌的滈河,所以蛤蟆滩林下这片地方显得非常温暖。高高的杨树所形成的林荫道上,几乎没有车辆,行人也很少。除了娴静,便是适宜。即使是深冬时节,也没有《创业史》里所描绘过的那种寒冷。那种寒冷是气候还没有变暖的时候的状态,也是人们饥寒交迫的时候的感觉,食不果腹自然就会冷,肚子里没有油水的日子就一直是苦哀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