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大唐名将李晟,武比秦叔宝,智如郭子仪,曾为大唐独撑危局

低调的大唐名将李晟,武比秦叔宝,智如郭子仪,曾为大唐独撑危局

原创2021-09-01 22:54·文刀木公

气势恢宏的大唐时代,曾涌现出无数彪炳史册的武将,他们活跃在大唐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运筹帷幄,或纵横千里。如单枪匹马,常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让唐太宗鹰扬群雄的秦叔宝。演绎“三箭定天山”,“降服高句丽”神话般的人物薛仁贵。平定“安史之乱”,单骑退回纥的郭子仪等。

而在中唐时期,也出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他好几次在关键时刻扮演了大唐皇帝和大唐首都拯救者的角色,遗憾的是,他的名气却不大,远不如秦叔宝、薛仁贵、郭子仪他们。而他的才能和战绩不次于任何唐朝名将。这位将领就是李晟。

少年英豪,号为“万人敌”

军人家庭出身的李晟,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习得一身好本领,尤其擅长骑射,更是勇武绝伦。18岁那年,他踏上了先辈之路,进入了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部队。

王忠嗣非一般人,初名王训,其父王海宾,当年血战吐蕃,因众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玄宗怜惜王海宾,王训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与后来成为皇帝的李亨关系相当的好。而王忠嗣也争气,长大以后,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于用兵的谋略,逐渐成为了唐朝名将。

然而在一次与吐蕃军作战时,他遇到了麻烦,当时吐蕃军中有一悍将,武力彪悍,杀得唐军将士伤亡惨重,王忠嗣不由大怒,下令招募弓箭手对敌。李晟报名参加了,而“晟挟一矢殪之”,只一箭就射杀了那名吐蕃悍将,三军惊呼不已,王忠嗣兴奋得拍着李晟的背称赞道:“此万人敌也!”而李晟也一战成名,名扬军中。

百战立威,纵横西北不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晟27岁,因当时其武将的级别低,被留在西北镇守。没能参加平叛工作,而在之后的近20年,李晟一直在西北领军(主要是今甘肃、宁夏),防备吐蕃等外族侵扰。

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经过多年戍边战争的洗礼,李晟的军事指挥艺术渐趋成熟,成为了边陲名将,多次指挥对边战争,并取得辉煌的战绩。

公元769年,吐蕃大举进犯灵州,此时的李晟正在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麾下任职。当时,李抱玉拨给李晟五千兵马去解围,而李晟却说“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意思就是,以当时的局势,人多反而不好办事,结果,李晟只率领了一千人的部队出发了。

此次,李晟如此行事,除了他“万人敌”的勇猛之气外,更因为他早已有了破敌良策。

他并没有意气用事,正面与吐蕃硬抗,而是采用了避其精锐,以突袭战断敌补给,再择机退敌。李晟先是摆出一副直奔灵州的架势,但突然转头南下,一路上在吐蕃控制范围内寻找战机,后突袭了吐蕃军的后方基地-定秦堡,活捉了敌主将,并用一把火,把吐蕃的粮草和其他军用物资全烧了。吐蕃断了粮草,只好退兵,灵州之围不战而解。

“疾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钟而还,吐蕃因解灵州之围而去”

就这样李晟,以最小限度的兵力和最直接的方式,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可见他不俗的其军事谋略。

公元773年,吐蕃兵犯盐仓,并将泾原节度使马璘围困在此。李晟领命求援。此次李晟是横刀立马,奋勇当前,突破吐蕃大军重围,在乱军之中救出了马璘,全身而退。

“晟率所部横击之,拔璘出乱兵之中。”

公元779年,唐德宗继位,不安分的吐蕃趁机再次进犯唐境,吐蕃这次拉上了南诏,组成联军,合兵十万之众,进犯剑南,一时间蜀中震动。

唐德宗任命调入中央的李晟,率中央的禁军之神策军,共四千人出征救援,与其他各路唐军一道对抗吐蕃联军。此战,李晟大发神威,其所率一路以破竹之势,穷追吐蕃军至大渡河外,在与其余各路征讨的唐军会合后,最终大败蕃诏联军,总共有9万吐蕃兵被李晟消灭在了四川。

这是李晟征战人生的第一阶段,通过这一系列的战斗,当时53岁的李晟。其战将的威名日隆。在不久,他人生另一次高光时刻也到来了。

沧海横流,展英雄手段

唐德宗继位初期,除了外患,他还面临一个祖辈留给他的巨大困局。

起因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当时的唐政府为求得暂时苟安,在位的唐代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了由中央任命的节度使,而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陆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于是,在大唐境内形成了“方镇相望于内陆,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藩镇割据局面,唐德宗上台,决定“消藩”,以加强中央的控制力。

而“消藩”的举措一出,必然会触及那些大大小小的节度使的既得利益,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增,不久演变成了叛乱,史称奉天之难,又名'二帝四王之乱',包括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了。于是,成德、魏博、淄青以及远在湖北的山南东道四镇抗命反叛,这也引发了各个不安分的藩镇的野心,大唐各地战火纷起。

当时,唐德宗任命李晟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组成了平叛集团,而随着局势的变化,最终李晟成为了抗击叛军的中流砥柱。

早期平叛,由于叛军势力大,战况激烈,唐军各部都纷纷退却。唯有李晟所率部,转战沙场,多次战胜叛军,力挽唐军颓败之势,能如此,除了他自身的勇猛外,更有特别的带兵之道。

史书记载过李晟作战时的一个趣事,“晟每与贼战,必锦裘绣帽自表,指顾阵前”,就是每次作战都要身穿锦制皮衣、戴绣花彩帽,在阵前指挥。

于是,有人告诫李晟道:'身为将帅应当行事慎重,你穿得这么招眼,不是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吗?'李晟却道:'我长期在泾原前线,得军中将士畏服。我就是想让他们认出我来,让他们感到害怕。'

而他除了身先士卒外,他更有带兵之道,“盛夏,士有衣裘者,晟能与下同甘苦,以忠谊感发士心,终无携怨”,他用自身的行动和人格魅力,凝聚了军心。

所以,李晟所率的唐军战力极强,连连取胜,李晟威名更是震慑叛军。

公元783年,李晟联合义武军,将幽州将领郑景济围困于清苑,并掘水灌城。此时叛将纷纷派军来援,来了个反包围,但都被李晟击败。后叛军中实力最强的朱滔,也亲自来援,并以大军包围李晟所部。此时的李晟,内攻郑景济,外抗朱滔,与敌军相持数月。后来,李晟重病卧床。部将共议,决定从清苑撤离,退保定州。而朱滔惮于李晟的威名,也不敢派兵追击。

而就在李晟奋战河朔,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时,公元783年十月,唐军泾原镇士卒在长安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国号“大秦”。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史称泾原兵变。在此危亡时刻,唐德宗想到了李晟。

当时,李晟已经病愈,正准备挥师北进,他接到朝廷诏令,只得回师勤王。不过当时李晟兵少,只得驻守在渭水河畔东渭桥,后来强行收拢了溃败的其他唐军,军势方振。

当时,勤王的唐将还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而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唐朝军队的主帅,却暗藏二心,自恃人强马壮,多次向朝廷要权。李晟看出了李怀光的不轨之心,暗中在奉劝德宗要注意,当时德宗没有放在心上。

而李晟当机立断,率领自己的部队脱离了李怀光的控制。

果如李晟所料,李怀光驻军咸阳八十余日,以等待战机为借口,始终不肯出兵,却暗中勾结朱泚,并寻机吞并另外两支勤王的唐军,反叛迹象逐渐暴露。

此时的长安,形成了特别的局面,朱泚占据长安,李怀光驻军咸阳,而率领孤军驻守东渭桥的李晟,正好处于朱泚与李怀光之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处境极为险恶。让逃奔到梁州的唐德宗都担心说“渭桥在贼腹中,李晟兵力孤绝,能打胜吗?”

而最终的结果是,李晟胜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先是对李怀光示弱,并假意要归附。而同时,他安排人在长安周边征调粮饷,并整训军队提高军队士气,同时凭借自己的威名,收编各路勤王的唐军,再以心理战瓦解李怀光和朱泚的部队。很快李晟所率唐军有了与叛军一战的实力。自知大势已去的李怀光逃奔河中,在785年,兵败被杀。

公元784年,李晟率军攻入长安城,击溃了朱泚。当时他亲率100多名骑兵突袭,在皇城与突然杀出的1000多叛军伏兵遭遇。这个时候,其左右骑兵大呼:“李晟来也!”叛军士兵得知对手是“万人敌”,全都吓得四处乱窜,李晟乘势追杀,毙敌无数,朱泚慌忙逃走,途中被部下杀死。

自此,长安城被收复。当捷报到了唐德宗处,君臣大喜,唐德宗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

后记

叛乱平息后,李晟并没有骄傲自大,他又开始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当时西北的泾州临近边界,且为军事重镇,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前往泾州。

李晟在西北三年。这三年中,先是彻底整顿了西北边军,政治上善待百姓,安抚民心,在军事上李晟,多次击败吐蕃军队,没有让吐蕃人占到任何便宜,直到唐德宗疑心病发作把李晟召回长安免去兵权。

回到长安的李晟,“深藏功与名”,深居简出,几乎不和其他人交往,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德宗得知后流涕不止,命百官到其府第吊唁,并追封他为太师,赠谥号忠武。而唐王朝曾得到这个谥号的,还有尉迟敬德、郭子仪。

纵观李晟的一生,功勋卓著,文武兼备,在史书记载中李晟没有任何一次战斗失败的记录,可谓常胜将军,但其所言所行可谓低调,更可贵的是他有拯救社稷、万民的大功,又忠心耿耿。

古今之良将,能如此的又有几人?

如文天祥评价的“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


文刀木公历史大家说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资料出处:《旧唐书》《新唐书》《十七史百将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0)

相关推荐

  •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唐朝历史上的安西军有多牛?(下)

    三: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手下兵员依附度高,甚至出现了只知节度使,而不知唐帝的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边镇叛乱是必然的.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 ...

  • 唐朝历史人物——李晟(唐朝将领)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致使唐德宗逼迫外流.后来,唐德宗之所以能回銮长安,全赖著名的爱国将领李晟.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公元727年,出生在今临潭县. ...

  • 公元781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辗转来...

    公元781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辗转来到长安,说了一句话,让满朝文武潸然泪下:"安西军没有逃,更没有死,西域仍是大唐的领地!",他们才知道,失联15年的安西军还在镇守西域安西四镇 ...

  •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中唐第一良将非李晟莫属.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进入一个多事之秋,最屈辱的国都六失.天子九逃中的前三次都发生在这段时间,而且这三次都被唐德宗赶上了,第三次甚至是因为唐德宗自己错误决策造成的. 前两次收复长安 ...

  • 强国请求会盟和谈,皇帝过于高兴,两位将领下跪:肯定有诈

    小珏说历史--<小珏说唐>系列三十六 请勿转载 如同北宋的外敌契丹,南宋的外敌金国一样,在唐朝也有一个与之相伴始终的强邻--吐蕃.其实在唐朝立国之初,吐蕃就开始兴起,但当时唐朝强大,李世民 ...

  • 唐朝中后期,从大唐名将曲环看“忠武军”的崛起

    曲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陕州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曲环起家在陇右地区,开始了一生戎马生涯,曲环父亲曲彬,在陇右地区(治所在青海乐都县)军中为官,长期戍边在陇右地区.历史上还 ...

  • 大唐名将秦叔宝如何成门神?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琼的出名显得偶然,但其实也是必然. 秦琼的父亲是北齐的录事参军,在秦琼几乎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北齐为北周所破,秦琼的父亲战死 ...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 ...

  • 孙东霞《烛之武退秦师》

    孙东霞《烛之武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 ...

  • 他被朝廷视作“边塞长城”,对李治说的一句话将大唐改姓武了

    在传统小说<说唐>中,李绩(即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归唐后被赐姓李,又因李世民的名字有个"世"字,为了避讳,他就变成了李绩)被塑造成一个神机妙算的道士,是瓦岗寨的谋划大师 ...

  • 大唐名将:郎舅夹缝里的柴绍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据说有19位女儿,更有超出这个数字的女婿,成为大唐李氏集团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其中从战功功绩来说,女儿女婿中首推柴绍和平阳昭公主:因为平阳昭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 ...

  • 大唐名将:屈突通的克星

    屈突通先是隋朝一员很有名气的战将,历经北周.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特别是在隋朝时期任将名噪当时,在隋末起义军烽烟四起的时候,隋朝一方唯有屈突通所部平定起义军未有败绩:当李渊在晋阳举义旗反隋之后,屈突通面 ...

  • 大唐名将:抱错大腿的侯君集

    大唐皇室王权的转换充满了无数的突破常规,不但打破里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还出现了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巧夺得九五之尊皇位后,在他的皇位继承事项上也是伤透了脑筋.大唐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