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路往事:做过镇江美食街的电力路,见证了镇江火锅的发展!!

30年前的1989年,电力路经历了一次拓宽改造,成为了市区连通长江路、大西路和中山路的重要的道路。

在竣工通车那天,镇江城沸腾了,大红横幅拉起来!周边的几个小学,也在京口区的组织下,搞了一个方阵巡游。中华路中心小学送去50对童男童女,手持广玉兰模型挥动着,童男们大喊:“爱我名城,兴我名城,我们是名城的小主人。”

然后童女们高喊“向名城建设者致敬!向名城建设者致敬!”老师们在旁像老母亲般挥着眼角的笑纹,一副关爱智障儿童的表情。

那一年恰逢童话大王郑渊洁带着儿子游历江南,路经镇江,看到全城这么嗨的场面,于是记录进了《郑渊洁和皮皮鲁对话录》;而那一天我就混迹在这巡游方阵中,用力挥舞着火炬型的广玉兰模型,见证了电力路竣工通车的历史性时刻。

后来的电力路,是一条差点成为镇江美食街的路,它见证了镇江火锅30年的发展。

当年的电力路,还是比较难走的一条路。

1989年,电力路竣工通车。

01

最初的电力路,是在1954年因架设高压输电线路而建筑南北向的市区道路,于是命名这条路叫电力路。这条路最早是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扩建改造为碎石路面。

曾经的路面,无论是自行车,还是板车,车胎极易损坏。1973年架迎江桥,电力路全线贯通。

早年的迎江桥,是水泥桥面,桥面不宽,堪堪而过一辆公交车。迎江桥南片这一条路非常窄,用镇江人的老话应该叫“街”。是真正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电力路拓宽改造后,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电力路。”

1988年,镇江的建设部门多方讨论,决定在原来老桥的基础上将桥变宽。电力路的开通,也解决了当时大西路的交通压力,给四牌楼一带水泄不通的人行道做了分流。

电力路上原来有两座小学,一座电力路小学,位于现在国税局对面巷口,1999年底,电力路小学撤消并入宝塔路小学;还有一座王家巷小学,2002年王家巷小学撤消并入宝塔路小学。

除了供电局、电信局这样的老牌子企业,还有一个镇江饮食服务公司在电力路128号办公。

这个单位拥有当时镇江饮服行业的大、名、特店,过去镇江饮食、旅馆、洗染、照相、理发、浴室、旅游等七个行业都归它管,镇江知名的烹饪大师都出自这个公司。

80年代开始,这家单位不断将镇江美食推到外地,频频吸引外资侨资来镇江,也和香港、深圳等地合作饮服企业,期间也不经意的引入香港饮食风味进镇江。

饮服公司的朱文宏在担任深圳香江酒楼负责人期间,发现香港人非常喜欢打边炉,吃一道叫“香港生锅”的美食,“香港生锅”在深圳也非常流行,于是回镇江负责宴春酒楼之后,他就将“香港生锅”引进到了镇江。

香港生锅是将一只铜制大火锅放在桌中,然后放上一道道“生菜”:一盆生鱼片、鲜带子、鲜大虾、鸡片、精肉片、鱿鱼卷等肉类;口菇、金针、豆腐、冬笋、白菜等蔬菜。

接着服务员给每位顾客面前上一只空小碗和一只鸡蛋,把鸡蛋打入碗中搅匀,再放入熬制过的酱油和已配进8种佐料的辣料。原来这是佐料碗。

不一会儿,火锅沸汤了,客人们举筷挟着生料,涮入汤锅,蘸着佐料,吃得美滋滋的。感觉滋味鲜嫩,吃起来很舒服。

80年代末的镇江人,只觉得这种吃法比较新鲜,没意识到引入的一种饮食潮流,将在电力路上掀起大风暴。

那次拓宽改造,也把供电公司的老楼拆了,这样就实现了电力路和当时苏北路(长江路)的贯通。

拓宽迎江桥

02

前文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电力路拓宽的话,就是因为拓宽后的电力路分流了大西路、中山路的交通压力,人流量增大,加上这条路是老、新城区的交界路,地理位置优越。

都说餐饮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很快电力路就在镇江美食界出名了。这条路上有过三丰美食城(润福记)、海上皇酒店、八分饱等餐饮名店。

90年代中后期,火锅突然风靡了镇江。

其实过去镇江对火锅不陌生,本土有“菊花火锅”这类的京味火锅名菜,巴蜀火锅也是久仰名声,但“香港生锅”的吃法,还是给了镇江人一种启发。

90年代末,在现在王家巷菜场附近,开了一家“食为天”火锅店。

“食为天”的装修并不过于高档,特色是隔成了一个一个的包间,让人们有了独立的空间,火锅是只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吃的一种东西,特别是那种可爱可恨又可以嬉笑怒骂的朋友,尤其是请客成本不高。

肉卷、生菜、鸭血、煎豆腐、平菇,一股脑儿放进去煮,咕嘟咕嘟……锅中冒着热气泡,香气跳动勾引着鼻尖,蔬菜跳起来沉下去再跳起来,肉片一下子被烫蔫了脑袋……

吃客们与莴苣打招呼,跟羊肉卷调情,用筷子挑起一片牛肚,趁热塞进嘴里,云雾缭绕的意境中,抄起啤酒咕咚咕咚灌进嗓眼,一番痛饮后点起一根烟拍拍肚皮心满意足地打着嗝,聊聊家事、国事、天下事。

一桌火锅,承载起了镇江人人客往的人情世故。

印象里的“食为天”火锅,每到晚上七点多,门口的自行车都是排得满满的。直到有一天店顶被掀了。后来这片地方就成了国税大楼了。

另一家横空出世的火锅店,叫“海龙”火锅。

说到“海龙”,先要提一下镇江玻璃厂,这家建于1958年的老厂有40多年的制瓶历史,到了90年代企业走了下坡路,但电力路的拓宽给了玻璃厂新的生机,厂房临路的门面给厂里带来新的利润。

“海龙”火锅就是租的玻璃厂的门面,这家火锅店在火锅吃法上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在调料上,酱的品种多样化选择;锅底有清汤、菌汤、番茄、鸳鸯、麻油、麻辣,按照自己口味来,想吃啥锅吃啥锅。海龙火锅,让火锅在镇江既是一种美味佳肴,又是一种烹饪方式,表现了镇江饮食烹饪之道的包容性与和谐性。

具有镇江特色的火锅集香、烫、鲜、脆、嫩于一身,上至高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喜食,热气腾腾的一口锅,能够将原料的新鲜和汤料的入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吃火锅时的那股酣畅爽利,仿佛也融入了镇江人的气质中。

海龙火锅一度发展得很好,高峰时在外地也有好几家分店,对店内装潢、演艺(吃火锅的时候还能看表演)也有一定的研究,可惜2005年前后,市府规划将玻璃厂土地置换为大润发(一开始叫天润发,天润发开业后的火爆完全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海龙逐渐淡出镇江火锅界。

70年代末的电力路玻璃厂一段

1980年的玻璃厂

玻璃厂老照片

1987年的电力路

1988年的电力路(原玻璃厂一段)

1989年的电力路

1996年的电力路

大润发(杨宪华拍摄)

03

1997年,有位叫汪亮的20岁小伙,在镇江电力路上开了一家小小的火锅店,初名“老土”。

“老土”火锅店在王家巷旁开了不少年,当年印象深的是它晚上到12点之后才打烊,方便了夜归的人群(电力路周边当年有不少舞厅)。也说明镇江初始形态的火锅属于市民文化的人民群众。

火锅这种饮食文化,也进入了成熟期后饱和状态。电力路上,“食为天”曾在现在康复医院旁开过店,隔了几年,搬离了玻璃厂旧址的“海龙”火锅,也搬到这处地方,一度以麻酱鱼为特色。

在当年高宝保龄球馆楼下,就陆续开过好几家火锅店,有点名气的也就“川丐”、“荣华”、“巴将军”了。

因为没有厨师的费用,火锅的成本要比饭店低,过去只要将食材、锅底、酱料等准备好,就能开起来赚钱。但进入2006年之后市场的饱和和新鲜度下降,“老土”火锅店尝试过打折、促销、推新菜品等等一系列常见的宣传手段,仍陷入亏损的困惑。老板汪亮一度发展到天天打电话拉人来吃火锅,可电话打了几百个,选择进店的顾客依旧很少,盈利率还不如昌隆小火锅这类的小火锅店。

当年的老土火锅。

昌隆小火锅

市面上的火锅店开开关关,也是镇江很正常的事情了,老土一度遭遇了关店危机。

都说时势出英雄,汪亮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想起了鹅肠子这一特殊菜品。虽然肠子是火锅店里最难以清洗、储存、保管、以及入味的菜,但做别人不想做的才会成功。

他找了很多地方,解决了货源、运输等问题,并把鹅肠火锅打造成了一种网红食品。

运营多年,随着吃鹅肠的人越来越多,改名为“佬土”的火锅店生意也红火了起来,在镇江一度开了30多家分店,电力路,也是成就佬土的发家地,后来在川福楼旁还有一家佬土。

风光背后,都是辛酸和奋斗!

球顺利_球给力/摄

电力路的北部,现在是喜糖、零食、商品集中批发的地方。

2019年的电力路,电力路的南段商贸发达。

可以肯定的是,电力路是镇江火锅起源时的状态,并日渐丰富,成为本地特有的美食。电力路一度成为镇江的美食街,也见证了镇江火锅的发展。

尔来三十年,历历物事被镌刻在城市的街巷角落、楼房砖瓦,也被记录在一口小小的火锅里。

(部分照片来源于陈大经老师)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