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许双福:【温情的腊八粥】(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有奖征稿启事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温情的腊八粥

文/许双福

我的单位与广仁寺只是一路之隔,每年的腊八,寺院门口就支起两口大锅,锅口大得恐怕是世间少有的。天还没亮,这里已是热气腾腾,两口大锅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人们拿着碗来到这里,僧人们为来者舀着腊八粥。

西安广仁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是清康熙四十四年玄烨皇帝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

腊八粥,是用花生、豆类等食材煮熬成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每年腊八的早晨,我都要来得早早的,站在单位门口,看着人们在这里食粥的场景,体会的不仅仅是传统,还有暖暖的温情,人们也不是为喝一碗粥,而是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我的记忆里,有腊八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家搬到了湖北房县的部队,那时,我九岁。腊八的头一天,母亲就准备第二天熬粥的食材,花生、红小豆、葡萄干、大枣等,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里,寻找到这些食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稀罕的食材,是平时母亲为腊八积攒下来的。过去,居家过日子,需精打细算,说实话,在当时,不是每家都能熬得起腊八粥,腊八粥里,也不是都能齐全地放入俗成的食材。在孩子们的意识里,过了腊八,过年就要临近,盼年的日子开始了。不是有这样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是民俗的小年,春节就在眼前。

1979年底,我入伍来到了西北边陲。每当腊八到来,连里炊事班也要熬腊八粥,物资极度匮乏时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事班长东凑西凑,也凑不了多少食材,大米、高粱米、小米、黄豆等,战友们将其戏称为“大烩饭”,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喝着,激动地迎接新年的即将来临。

虽然腊八节的习俗各地讲究略有不同,但它所蕴含的心愿却是一样的,传递的是温情,祈福的是吉祥,祈福日子昌盛安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许双福,男,汉族,1962年12月,1979年11月参加工作,辽宁省天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工师,供职于陕西省纺织品公司。

从1979年起,利用业余时间给全国报刊写稿,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全国报刊发表作品几千篇,并有多篇获奖。有一篇论文被收录于,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工会工作论文汇编》一书,一幅摄影作品被收录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精品选》一书。现是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华青少年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三  秦  文  学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米兰花

梦锁清秋  姜建洲  毕廷娟

崔启昌

本期编辑:米兰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