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
偏好是经济学概念,意思是对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倾向。譬如在满足食欲这个目标上,有人喜欢面食,有人喜欢米饭,喜欢就是偏好。
偏好产生的原因,是人面临选择。如果人不用选择,也就无所谓偏好了。人之所以会面临选择,是因为欲望无限,但供给有限。如果所有欲望都能无限满足,就用不着选了。当欲望只能满足部分的时候,我们就得选,要满足哪一部分欲望。这种选择,就是一种偏好。
理性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对应着一个目的。行动就是一种偏好。这种偏好表现于:在所有满足目标的手段中,我们选择了这一种。
一个目的可能是另一个目的的手段。以此类推,人的行动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幸福。幸福不是达到什么目标的手段,幸福就是终极目标。如何才能幸福,就是幸福的偏好。
有人认为健康是福,有人认为富有是福,有人认为权贵是福,有人认为温饱是福,不同的认为即是不同的偏好,不同的偏好就是不同的价值观。
偏好从类型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生存性偏好,二是社会性偏好,三是精神性偏好。换言之,有人求生存,有人求名节,有人求觉悟。衣食无忧能让人幸福,万众仰慕能让人幸福,求真求觉能让人幸福。
其他偏好,是这三类偏好的推演散发。
偏好从强弱看,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偏好不同。就是说,每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偏好是不一样的。饿的时候,食物是最强的偏好;累的时候,休息是最强的偏好;穷的时候,富有是最强的偏好;被人鄙视的时候,受人尊重是最强的偏好。
人在生活中,会权衡利弊,优先满足最强的偏好。
这种最强,是一种主观判断。譬如饿的时候,同时又想到,最近正在减肥,这时候,减肥的偏好可能是更强的,所以就宁愿饿着,也不吃。
另外,有人认为应该及时行乐,又有人认为应该延迟满足感,不同的偏好有不同的行为,但都是基于当下的判断,先满足更强的偏好。
偏好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机理:其一是受个人经验影响,其二是受社交环境影响。
偏好能被影响,这为营销创造了空间,广告就是为了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偏好。
偏好是交易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另外的条件是价格和收入。有偏好,太贵了,不买;有偏好,买不起,不买。但偏好越强,通常出价也越高。
商业要为顾客创造价值,必须了解顾客偏好。
| 李悦源
| 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