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I 王珠珠: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

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院与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承办,好未来教育研究院协办的“创新与变革: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于2020年12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将陆续推出文章,回顾论坛嘉宾精彩发言。

图|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在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发言

王珠珠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原主任

Q1

我国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怎么样的?

在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过程中,我国采用的是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4步分析框架,即启动、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认为已经全面进入了应用阶段。2018年我国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到了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

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果,进入了一个以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此发展阶段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引领技术已经转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第二个特点是,工作的着力点从试点、局部发展已经逐渐过渡到整体的全面发展。第三个特点是,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更关注人的发展。第四个特点来源于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信息技术从教育的外生向内生变量发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推进的进程中,出现了五个显著变化。

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学科。今年11月1号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息化的发布成果十分亮眼。我国学校的宽带联网率达到99.7%,学校多媒体教室已经达到了90%以上,有70%以上的学校在所有教室都有了多媒体装备。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接入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技术。良好的基础设施,加上人的条件,其中包括教师、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数学、语文等主干学科,也进入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

第二,资源的类型和获取渠道发生改变。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通过老师的直接面授以及书本文字的学习,现在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体的学习。特别是2012年以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云体系的建设,使每一个学校在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师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资源。除了内容性数字化学习资源之外,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工具、服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目前正在全国推进的“专递课堂”就是优质教师资源在网上的流转。

第三,教学工具和企业服务已经进入了日常教学,使师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需要去选择。这样的过程就使学习更好的和实践、和社会、和生动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这不仅能运用在中小学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在大学授课等环节中。这些年来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目前看来,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例如教育部今年推广的“三个课堂”。经过多年探索,来自于城市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与农村老师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利用名校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已经在农村学校推广。两端师生可以实时交互,主讲老师可以获取远端学生的学习数据,根据数据调整教学。同时,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出现。例如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变化。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渠道,例如“名师课堂”、“名师工作坊”等。通过网络社群,过去的培训方式被改变,教师可以平等交流。以往的模式是“专家讲,大家听,自己做”正在转变为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设计、个人具体实践,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优化这些实践,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更新的方式已经出现。如疫情之后,浙江大学所有的教室配置拾音设备,实时录课,实现每一节课都可以实时上线,具有校内网络账号的人,都可以通过中文讲授、实时中译英两个频道在线上观看。他们还对老师讲课的词频进行分析、大数据挖掘。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审视自身教学情况,学生教学的反馈也会倒逼教师进行反思。通过向别人学习、与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提升方式。

第五个是学校管理方式改变。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学校管理也出现了新气象。

就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而言,首先应当关注教育的趋势,在面向“十四五”和“2035”时,教育首先面对国家发展、现代化进程以及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的学习方式变化。在校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构知识,能够把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不系统甚至是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所以,学校的正规教育在个人的知识能力建构中发挥基础架构的作用。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在终身学习中将是用时最长的日常化学习。信息化使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方式都发生了大变化,它将在人类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变化。新媒体技术进入教育,导致知识获取的渠道变得多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和主要来源,师生关系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挑战。三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分析过程的变化。教学分析将从以逻辑分析、经验分析为主转向以数据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模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数据分析会作为先导或主导。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将来学习会出现四个特征:第一是交互,如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校与社会实践交互等;第二是协同,包括人和人工智能、人与人、师生、社会的协同等;第三是泛在性,即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第四是持续性,人的学习是由正规、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组成的交替持续学习过程。

根据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将来信息技术将成为教育教学中改变教育模式的新动力。由于这样的新动力可能会产生新形态,新形态是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社会的相关企业和相关的人结合的新生态。由新动能和新生态会引发教育组织变革的新模式。

图|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参与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之分论坛二“科技赋能与教育新业态新模式”(左2)

Q2

疫情期间,信息技术支撑了我国2亿多学生、全球超过15亿学生的“停课不停学”,这次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请问在“停课不停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针对“停课不停学”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后疫情时代应该做哪些反思?

这次疫情“停课不停学”,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保证了应急之策的有效实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停课不停学”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在全球都是令人瞩目的。我认为,信息技术在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疫情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变革而言是加速器。

这种加速器作用是通过在四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大考试”。这是对基础设施、教学能力、信息素养全面的“大考试”,目前线上教育整体达到及格水平。二是“大培训”。在线上教育普及之初,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人不多,即便是高校老师,其中会线上教学的人数也相对较少。经过实践大部分老师掌握了,有的运用得还比较好。三是“大讨论”。疫情之前,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于教育而言,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不是课堂上必须使用的。然而,此次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这场疫情中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大讨论”,指出了它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总体而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应当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和创新。四是技术的“大迭代”。企业为在线工具和服务技术更新迭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技术的“大迭代”,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效果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毋庸讳言的是,疫情中的在线教育在基础设施、资源、教师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仍未掌握线上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线上教育属于远程教育,是一个时空分离条件下的教育。线上教育会比线下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这方面,疫情中的在线教育中多数教师没有很好的关注和设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和学习内容、方式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对其中的特殊群体的关注也还需在精准方面提升,真正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我从北京大学的一项家长谈疫情中的在线学习来看,疫情期间学生和家长满意度最高的课程是下棋,比如国际象棋、围棋等,把过去的面对面教学变成了网上一对一教学,没有家长持否定、消极的态度,都认为这是一种进步。而在许多学校和地方组织的线上课堂中,学生的需要并没有在教育过程中被格外关注。总体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从以学科、以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何在技术支持下才能发挥作用,最大的问题是要研究大规模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组织学。技术可以帮助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教师不改变教育思想观念,仍然缺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那么在线教育仍然会是低效的。

注 I 本文文稿由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整理,经发言者本人审核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