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人画在元代达到了高峰?
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元朝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
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短暂而又腐败、文化全面落后、文人社会地位地下、社会动荡不安。
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明朝统治者的宣传,尤其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他的名字就很意思,他之前叫朱重八,后来为了表示自己歼灭元朝人的决心,所以改名字叫“朱元璋”,即取“诛灭元朝的利器”这个意思的谐音。
一个人的名字竟然寄托了一个帝王如此深切的执念,可见朱元璋有多么恨元朝统治者了。这也不能怪他,因为确实在朱元璋小时候,他经历了自己一生最痛苦的几天,父母兄长先后饿死,所以朱元璋难免对于元朝的印象会有很多个人的仇恨在其中。
而一旦他当上了统治者,自然不会给元朝多么大的褒奖。
但我们知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在古代集权制度体系下的百姓悲惨生活的必然宿命,跟一个时代的好坏,统治者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即便是朱元璋的时代,估计天下也难免会有饿死的人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打量”元朝,你会发现它有着我们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他的经济高度发展、对外贸易繁荣昌盛、文化艺术高度发展,成就显著。
以我们熟知的文学为例,元代著名的“元曲”可是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元代戏曲小说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代,对于后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书画方面,文人画以及文人书法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的发展、提倡,明清两代书画的发展,直接是元朝的继续,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不如元朝时期更加发展繁荣。
书法方面,多元化发展特征明显,不管是汉人赵孟頫,还是少数民族的书法,均有长远发展。
绘画方面,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人画”高度发展。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印象中的元朝是那样一个样子,而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是这样繁荣昌盛呢?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腐败的王朝会这样“厉害”?
我们可以从一系列正面证据中寻求蛛丝马迹。
实际上,朱元璋本人对于元朝就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他一方面要推翻元朝统治,但另外一方面又开始说“元朝君臣朴厚, 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可见他对元朝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他也许所痛恨的,不是元朝统治者,而是那些底层贪污的官员,这也为他后来一上台就大力惩治贪官提供了一种解释。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杉山正明曾经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忽必烈的挑战》。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我们没有在历史教科书中见到的场景,元朝统治残暴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他们不仅崇尚自由,而且发展外贸,人民生活确实如朱元璋说的那样,几近于小康水平。
实际上,如果我们结合文中的观点来看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就有另外一种解释。
元朝立国之基并不在于农业,传统农业帝国以收取农业税为主,所以典型的农业帝国必须要紧紧控制他的子民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税收的稳定。农业生产最怕没有安分守己的人,因为农作物不仅需要“照顾”,而且它极度脆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汉、长期奔波在外的商人,你是没有办法固守一方,安心从事农业的。
而且农业之所以要稳,还在于农业是集权制度国家收税最可靠、便捷的来源,商业税成本太高。
而元朝忽必烈所开创的一个帝国是新型的商业帝国,他收取的是商业税,挣得也是国际贸易带来得利润,这就可比农业要好弄多了。元朝时期,普通百姓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就够了,基本上不需要往国家府库里交税。
元朝利用他们广袤的疆域,和世界上各地的人民进行商业合作和往来贸易,从中获得利益。
农业帝国往商业帝国转变的好处就在于它们再也不用控制人了,人被极大的解除了束缚。包括以往施加在人们身上的文化负担、传统压迫。所以整个帝国再也不需要这么多文官集团来维系运转了,官僚士大夫阶层力量被削弱。
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不好的局面,那就是普通人虽然过日子是很自在,但有一些有野心的,还想要出人头地的人,他们自然心怀不满,他们没有科举制度可以光宗耀祖了,没有科举制来确定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因此当时的文人满腹牢骚也是正常。
他们唯一可以转为发泄的地方,就是文学艺术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充分展开了他们的艺术才能,造就颇深。
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让文学艺术空前发展,甚至就像关汉卿那样明目张胆讽刺统治者的戏剧作品,都没怎么受到朝廷的斥责,所以元朝对于文艺还是比较宽松的。
没有了做官的渠道,没有了出人头地的仕途,这些长期受到传统儒家价值观束缚的人们一时之间难以找到人生意义和价值成就的平衡点,被消除的“束缚”反而成为另外一种“不自由”。苦闷、彷徨也就有情可原了,他们放荡山水,在山水画中展现文学韵致,这就促成了元朝文人画、书法艺术的繁荣。
因此,整个帝国类型的转型带给了当时士大夫强烈的冲击感,进而带动了文艺,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