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娟 | 茶庄,是民国的一道风景

民国时期,是茶庄大发展的时代。这里,我们所说的茶庄不是茶铺,茶铺只有固定门面,零售茶叶;不是茶馆,茶馆则主要销售茶水;茶庄应该是自己做茶、卖茶同时有自己商标的茶叶生产或销售企业。

第一眼看到吴鼎裕商号货单的时候,就想着跟吴裕泰有啥关系?现在收藏茶文化题材的资料,越来越不容易。价格是一方面,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新入手民国十年北京前门外观音寺街“汪正大茶庄”货单、民国时期北京十年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吴鼎裕茶庄”货单,这两张正是茶文化的资料,而且是北京京城的茶文化资料,都是极其少见的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吴鼎裕茶庄和吴裕泰茶庄的关系。吴裕泰的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春,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六人,吴锡卿排行老四,光绪十三年(1887)举家前往北京。后来创办吴裕泰茶栈,由吴锡卿出任总管,几十年后才改号“吴裕泰茶庄”。据说老舍创作《茶馆》就是以吴裕泰茶庄为基本线索而创作成功的,在他的《茶馆》公演时还有一些时间会挂出“裕泰大茶馆”这面馆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名字的馆旗就没有挂了。

吴家先后在北京城里城外开了八家大小茶庄,最终发展到十一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在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吴鼎裕茶庄”货单上售出的明前茶可只是有钱人才能享用的。

旧时,北京茶庄的字号很有意思,不少茶庄喜欢用店主姓名为店名,如吴裕泰、汪元昌、汪正大、吴元泰、吴永和等等。在经营茶叶庄的人中,有“六大茶商”之说,即是六家大茶叶商,这六家姓氏为寇、张、汪、方、吴、孟。寇氏系河北冀州人,孟氏是山东人(瑞蚨祥家族人氏),其他均为安徽人,所以又有开茶叶铺的“十之九皆为安徽人”之说。喝茶的人多,茶叶庄铺的生意自然兴隆红火,于是后来又有大批茶叶产地的福建人和浙江人介入。

北京前门外观音寺街汪正大茶庄属于徽州帮,颇有名气。有一次从福州窨制了大批茉莉花小叶,北运途中遭到水残不能出手,因知道正兴德财力雄厚,遂请代销。经正兴德品尝,认为有利可图,便取名“京庄小叶”试销,颇受顾客欢迎,从此与汪正大达成协议,议定由汪正大供应这种小叶,归正兴德专卖,并限定汪正大得利二成,不准自行开盘。这样的结果自然促进了正兴德的发展。

雀舌,先春均为高档茶,从这张货单上也可见汪正大茶庄在民国时期的兴盛。

那时候张一元茶庄也跟汪正大茶庄一样,开在观音寺附近。观音寺附近的朱茅胡同、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韩家潭、大李纱帽胡同等地是妓院集中的八大胡同。这些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中、高档的花、绿茶叶。当时八大胡同的妓院多是买观音寺“汪正大茶庄”的茶叶,由于是多年形成的购买习惯,“汪正大”又是老字号,想从它手中夺过买卖不是件容易事。张昌翼(张一元的创始人)为了占有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便想了一个办法。他派茶庄的伙计给八大胡同妓院的管事和账房先生免费送上等的茶叶,一送就够他们喝个十天半月的,到喝光时就又派人再送过去,通过他们逐渐打开了这个市场,慢慢地把八大胡同的茶叶生意从汪正大茶庄手中夺了过来,汪正大茶庄也因此而渐渐衰落。

抚今追昔,民国十年,是1921年,恰好跟中国共产党同龄,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再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而“汪正大茶庄”却不复存在了。雀舌茶依然让人回味无穷,先春茶已成为了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