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秦公镈:见证历史的“国之重器”

点击加载图片

秦公镈。

点击加载图片

讲解员(右)正在介绍秦公镈背后的故事。

点击加载图片

和秦公镈一起出土的秦公钟。

点击加载图片

本版照片均为记者师念摄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从此秦正式建国,由附庸时代进入封国时代。秦襄公在位时日虽不算很长,但他开创的基业及其雄才大略,为秦国社会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秦公镈记录了秦襄公被周平王“赏宅受国”之事,以及文公、静公、宪公三代治国兴邦的业绩,对于研究秦国历史和秦国文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公镈

年龄:2700余岁

职称:国家一级文物

户籍登记年龄:1978年

出生时间:春秋时代

现住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造型精美的秦公镈

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村的村民无意间从一个地窖中发现了青铜器,村民保护了现场并逐级上报,很快专家到达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窖藏中发现五件铜钟和三件铜镈。镈是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五件铜钟呈一字形排列,三件铜镈呈半圆形围绕着铜钟,在它们周围还有少量兽骨。

秦公镈是发现的三件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齐平,器顶有龙凤相背回首,给人一种栩栩如生、飘逸生动的感觉。

比起精美的造型,秦公镈更令人欣喜的是身上135字铭文。铭文大意为:我先祖襄公受天命被授以宅,被授以国,得到了土地和臣民。功业昭著的文公、静公、宪公不敢怠慢勤奋做事,没有辜负上天和先祖的期望,光明显赫,并小心谨慎地处理与周围部族、方国的关系。

经过文物专家的考证,结合铭文给出的信息,铭文中“我”就是秦武公。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秦公镈的出土和所刻铭文的发现,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才受封列为诸侯,赐地岐山以西。铭文也明确记载了自秦襄公的儿子文公之后,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文公—静公—宪公—出子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印证历史的秦公镈

说起秦人的都城,大家首先会想到咸阳。其实自周孝王封非子、秦人建立附庸政权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历时近700年,咸阳只是秦人最后一个都城。

在历史上,有秦人“九都八迁”之说。从铭文提到的秦襄公起,到秦公镈的持有者秦武公,其间约140年。在这140年间,秦国四迁都城。

周宣王初年,秦仲奉周天子之命讨伐来犯的西戎,不幸战死。秦仲之子秦庄公等五兄弟立志为父报仇,他们带着本族族军和周朝派出的7000名士兵反攻西戎,一举收复被戎人侵占的本族旧地西犬丘。

周宣王闻报大喜,把西犬丘赐给了秦庄公,并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秦人的地盘陡然间扩大了数倍。不久,秦庄公就把都城从秦邑搬到了祖居地西犬丘。公元前822年之后的45年里,西犬丘一直作为秦国的都城而存在。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随后次子继位,称为秦襄公。两年后,秦襄公为了补偿把君位让给自己的大哥世父,把西犬丘城让给世父居住,自己则迁都到陇山东边的汧邑(在今陕西陇县东南)。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随后,诸侯共同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秦襄公曾率兵救周,后又辅助平王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他岐山以西之地,但前提是秦人得把侵占这里的戎人赶走。自此,秦人正式立国。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其子秦文公继位,最初居住在西犬丘的西垂宫中。秦文公也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念念不忘打下平王赐予的岐山以西之地,实现秦国的东扩大业。

公元前764年初,秦文公来到了“汧渭之会”(在宝鸡市一带)。这里处于两河所夹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并且又是当年非子为周孝王养马的旧地。于是秦文公在此修造宫室房屋,迁都于此。

秦文公在位五十年,儿子先他去世,只能由孙子秦宪公继位。秦宪公基于向东扩张的既定国策,又在古汧水东岸(今宝鸡市陈仓区东部)修筑了一座新宫——平阳宫,并迁居那里。经过宪公十余年征战,秦国的东界从岐山一带推进到丰镐一带,渭河平原的三分之二被秦人占领。

可惜秦宪公英年早逝。公元前697年,秦武公继位。随后,秦武公先后在边地设置了冀县、邽县、杜县和郑县等,加强了对国土的控制,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国至此终于统一了关中地区。

这件秦公镈便是秦人开拓精神的缩影,上面的铭文既是对秦人祖先功勋的彰显,也是秦武公自己发愤图强的决心。而它的重见天日,也让史书里关于秦人开拓精神只言片语的记载,立体丰富了起来,后人透过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就能感受到秦人的雄心壮志。而这种精神力量也被一代代秦人传承下去,终于在秦始皇时期,成就了一统华夏的千秋伟业。

展示文化的秦公镈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秦公镈不仅在研究秦代历史方面有巨大贡献,在音乐和书法艺术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乐器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公镈与秦公钟一同出土,且铭文相同,应当是秦公室宗庙祭祀时配套使用的乐器。镈常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因为镈的声音洪亮悠扬,所以推测镈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秦人原有的音乐、歌舞是简单而原始的,较多的还是西部游牧民族那种自由歌调。和秦公镈一起出土的大型礼乐青铜器对祖先伐功勒铭,反映出秦国早期的朝廷音乐因袭西周音乐。

音乐在先秦时期还有其特殊的功用,它与礼是一体的,受其制约,为其服务,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可以演奏的实际意义。所以钟镈等乐器上的铸铭也侧重于追孝祈福,达到制礼作乐的目的。

秦公镈环形带状部位的135字铭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字体大屈大伸,疏密有致,隽秀大方,篆体方圆兼施,犹似彩衣临风,有飘逸之感,是学习大篆书法的上佳范本,而且行笔流畅优美,起止自如,说明秦国早期的书法艺术已经相当成熟。陕西日报记者师念实习生宁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