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显匠心 塑造自我寓深意
阅读与作文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评析】
作为“终结版”的2020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语文作文,带着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余韵,成功跳出了人们的猜想与期待,向人们展示了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叙述的多元与温情,再一次让考生感受到理解文题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境。实际上,材料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细细的咀嚼品味之中,“拍案”之感是领略材料精华之后的第一冲动。正所谓: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江苏卷依旧延续了江苏人的特色。江苏人的特征是比较温和、含蓄、规矩、文气、包容、踏实、憧憬……?所以2020年的江苏卷无疑具有时代气息、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高考作文揭晓之后,网络上曾搞了一个 2020各地高考作文横向打分,结论是江苏最要命……作为 “最要命”江苏高考作文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槽点:审题难!想质疑,不敢;想顺从,不甘。仁者见仁,不一而足。笔者认为,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命题的“稳”。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是江苏自主命题的终结版,保持试卷的稳定,应该是基本的命题导向,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从内容方面说,2020年保持江苏一贯的命题的人文性。被评论为“风花雪月”的文题,也不一定就是贬义的。保持特色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从形式上说,与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主题的“多维”。与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主旨相比,2020年江苏卷则由“独辟蹊径”走向与全国同步,由万花丛中一点“绿”走向更能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这或许就是与全国卷接轨的“先声”。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考生如果注意拓展思维,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则材料暗藏了极有价值的内涵。在“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作用”这个命题之下,我们可以思考它是否湮灭个性、钝化思想、强化思维同质化、造就圈子文化、群体依赖……人应当如何独立面对海量信息的强制性、无形化塑造,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在同样文化、信息、环境面前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等等。在不混淆颠倒价值观、不故作标新立异的前提下,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做出深刻独到的理解与表达。
第三,材料表述的“出人意料”。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无疑让江苏各市、区(县)教研员又一次大失所望。一是高考作文主旨均在“推测”之外;二是高考作文的材料的呈现“没想到”与2019年高考作文相近。即便是高考前的南京“三模”的“隐喻”型作文“生活是水,水不等于诗。水受热而产生水汽,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这美丽的虹才是诗”,也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飽受诟病,认为是中心不明、主次不分、类型不清、内涵不懂、表达不活,而未受重视。高考前,各市、区(县)模拟卷作文大都是关键词明确、主次清晰、主题显著。即材料大都仍是以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在进行了无数次规范模拟训练“抓关键词”之后,(虽然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也必须关注“关键词”,但区别在于平时训练的关键词比较单一,而此次材料却是多个关键词并存。) 2020年考生们看到高考作文题时的感受, 与2019年考生看到作文时的感受便有了惊人的相似之处。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迷蒙便再次出现。真正体会到了无套路可寻的难处。但事实上,这更应该是学生思维认识的一次特有的展示的平台的搭建。
笔者以为,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与以前(2019年之前)相比,无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这与今年的其他卷的高考作文题目有着明显的区别。浙江卷同上海卷类似,考生一方面自己有人生坐标,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又对自己有别样预期,问考生面对落差或错位怎么抉择,怎样处理?应该说,考查的目标明确。而全国Ⅱ卷、新高考Ⅰ卷(山东)、天津卷三道题更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既在套路中又在套路外。这三套作文题贴近抗疫,有明确的写作限定,同样主旨明确。全国1卷和Ⅲ卷更是中规中矩,抛开了宏大叙事,有意规避了时事热点。全国1卷挖掘齐桓公、管仲、鲍叔身上做人做事的可取之处,方向是立德树人;全国Ⅲ卷是给高一新生写封信,充满人文关怀。十套试题中没有哪道作文写作方向有北京卷清晰,一个话题一个命题。材料一中已含“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末了再划重点,充满了人文关怀。反观“搜遍全身”也搜不到明确指向的江苏高考作文,乍一看材料里所有词都充满正能量,但众多的词语、难以琢磨的逻辑联系,让考生甚至怀疑起人生的错位。难怪考生走出考场,说作文写作“堵得慌”。
那么,作为高考作文,可不可以在材料的呈现上更“清晰”一些呢?事实上,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学生确实感到材料“不知所云”,审题时煞费心思,也难以猜透命题者的命题导向。材料由四句话组成(以句号为界)。第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似乎是材料的主旨所在,重点是“应”和“求”。接下来,宕开一笔,说“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无非讲的是自己被“自己喜爱的人和事”“所环绕、所塑造”。这一句与第一句的关系,似有若无,这也正是考生作文审题时的“迷蒙”的开始。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说“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智能互联网时代”明显是限制用语。第四句似乎是为了打开考生的思路,补充到: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堆砌的层次、众多的关键词,难以理清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上模拟试卷训练的思维的惯性,自然让考生看的云里雾里,“不明觉厉”倒是自然的心理状态了。因此,在这道语文作文面前,考生们都像初恋的少年,猜不透女孩的心思也就在所难免了。
事实上,作为“终结版”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无不昭示这样一个道理:要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就必须在语文素养上下功夫,不仅要着眼于“技”的培养,更要注重“道”的熏陶。(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语)任何走捷径、想讨巧的作文教学,必定在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熔炉”中“熔断”而折戟成沙。作文备考,应在让学生在备思维、备眼光上下功夫,而不应只是在备素材、备模式上做文章;不是一味的从故纸堆里找材料,从人物传记中找灵感走套路贴标签,而应该让作文走向“自然”——内心的自然——才是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向。从高一到高三,采用相同的考试模式考学生的做法应予以摒弃,基础年级的教学应与高考试卷“脱钩”,要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而不是从高一开始就用高考试卷来考学生。要切实降低考试的频度,让语文老师从比分数、练考题、讲技巧的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的怪圈中走出来,把语文教学当做“公益”活动而非“功利”行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所在。
【写作指导】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既在关键句(主旨句)的表述中给考生以理性上的认知,又在事例句的表述中给考生以感性的唤醒。考生可以借助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述基本准确地把握材料。(特级教师薛海兵语)
第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出自《周易·乾》,指同样的声音能互相应和,同样的气味会相互感应,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现在多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感应,自然聚合。这个部分可以理解为材料的主旨所在,如一把“伞”,罩住了其余的内容。其核心的词汇是“同”,也可理解为“融”。但此“同”非“同质化”的“同”,而是指身教、言教、耳濡目染……强调环境、性格、心性、品味、追求等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塑造”是在“感应”基础之上的层次推进。这种“塑造”在积少成多的关注与潜移默化的感应之后发生,看似不可控的未来,实际上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构建与投射。“总是”强调了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久而久之”是被塑造这一结果之所有能够产生的的时间因素;“环绕”是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中心地位,且强调了同类信息之多,暗示了信息接收者应具有一定的辨别、取舍甚至突围的能力。
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给这种现象提供了时代背景,“更加”的两次出现,突出了我们会被自己喜爱的同类信息所环绕与塑造的效果,会被智能互联网强化。这可以理解为“限制性”的过渡语句,在写作之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而是要准确把握这个背景。这一部分虽然不要求在作文中有显性的展现,但必须要有隐性的关联。
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这个部分信息量大,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你未来的样子”就是被塑造的结果。“未来”和“当下”表意明确。“当下”是论说、记叙的重点,“未来”则是“当下”的映射和归宿。同时,命题人罗列了互联网时代关注与喜爱的具体表现:浏览、点赞、分享、感动……此为点上提示,实则为了拓宽思路,抓住其中的一点展开记叙(论述),即为切题意。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材料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环环相扣,逐步强化限制条件的。材料的主旨敘述是逐步收窄。四句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遥相呼应的。这明显有别于2017年的高考作文“车”、2018年的高考作文“语言”以及2019年的高考作文“相互融合”。更多的强调的是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在个体的、独立的内容上做文章。这或许也是今年高考作文最重要的亮点。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写作的出发点,都必须强调信息的环绕还是塑造,也就是外部信息对人的影响力。论述可以围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人会下意识地感应同类人、事、物的原因;“喜爱——关注——感应——被塑造”这一过程的利与弊;一方面同类事物可强化自我,另一方面“回声壁效应”、党同伐异也容易形成偏见;人可以主动“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的感悟;大数据背景下各大网站针对个人进行的信息推送,让我们浏览信息的自由变得可疑……世界是我们内在的投射与自主构建,这建构需要我们自己的感应与自我塑造。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浏览、点赞、分享等字眼的出现,强化了信息的当下时代背景与特色,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方面的指向与立意,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和时代生活的感知。文章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那些长于思辨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个体、社会,谈对个体价值观的理解认识,既可以观点新颖深刻取胜,又可扬理性思辨之长;而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也可寓思维于形象,借某个物细致描写,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委婉含蓄、巧妙的构思在考场中胜出。
【佳作展示一】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江苏南通 戴千斌
我看着屏幕,看着这两道身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知道,在无线的未来,这两道身影将是两盏明灯,指引这我,感染着我,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我很喜欢历史,但对于近代史一向很抗拒,在我眼里近代史是充满血腥与战火的。
这天,正在查阅工业革命的资料,网页上备选词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吸引了我的注意,二战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了世界历史走向,点开这个词条,一张照片首先出现在页面里,那是一个小胡子的男人。希特勒?我一愣,不,是卓别林。不错,这张照片正是卓别林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中模仿希特勒的经典形象。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富足而公正的,能够让我们每个人幸福的生活下去”。在电影《大独裁者》的最后,卓别林扮演的理发师被狂热的法西斯分子误认为是希特勒,簇拥着他发表演讲时,他忍不住这样说。这是理发师查理的心声,更是卓别林的心声。这个相貌英俊的默剧大师,一生都在银屏上扮演着这个小胡子的形象,而他想要告诉人们的,却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中由他自己呐喊出声。这就是人性,是卓别林一生都在传扬的。
退出这个词条,网页边角突然跳出一条推送“德国总理下跪道歉”,我一愣,下意识点开了这条推送。原来并非纳粹德国,而是二战结束后的若干年,联邦德国总理访问波兰,在华沙的牺牲英雄纪念碑前,他献花后,突然跪了下来。黑白的照片上的联邦德国总理面容肃穆,挺直了身子跪在纪念碑前。
犯下罪孽的纳粹德国已经消亡,曾经的血腥杀戮与联邦德国并无关系,但勃兰特还是在华沙纪念碑前,在无数随行人员与记者的镜头前跪下了。这就是著名的华沙之跪,他所表现的是德国的担当。
我忽然被触动了,第一次,在近代的漫天战火与血光中,我看到了人性的闪烁。拥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将他们归于同类,我想它是对的。那个演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身影,那个纪念碑前挺直身子的身影,他们就是同类,他们在华夏先贤口中都有着共同的名字:君子。
我看着屏幕,紧紧盯着着这两道黑白的身影。我知道,在未来的路上,这两道身影将是我指路的明灯,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他们同类的人。
【简评】
文章在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的基础上展开写作,“我知道,在未来的路上,这两道身影将是我指路的明灯,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他们同类的人”,很好地诠释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这一核心概念。又紧扣“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从“正在查阅工业革命的资料”切入“网页上备选词条”,引出卓别林、勃兰特的典型事例,把他们归结为“华夏先贤口中都有着共同的名字:君子”。故而“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的直接抒发,正是作者未来的做人价值取向。文章结构严谨,娓娓叙说中,道出了自己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方向。
【佳作展示二】
仰望群星烁,闪耀终有我
江苏南通 仲丽
一直很喜欢茨威格一本书的书名,叫“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大家辈出,恰似群星闪耀,照亮历史的天空。此去经年,回想着大师们的高山景行,我总是希望能有一天,我也环绕在我所喜欢的人的周围,与他们一起闪耀。
俗话说所爱塑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们总会主动的去接近,了解喜欢的人。这种主动地接近和无意识的模仿,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希望更加拉近与所爱之人的距离。在这些情绪的渲染之下,某些东西就不再是外在的精神客体,而是内化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件,潜移默化的塑造者我们的外在和内心。
古人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知灼见,何况,网络时代窄化了我们的信息接收面,流行文化的皮下注射式传播营造了相对封闭的空间,文化的分众式传播使不同的部落逐渐形成,同类们不知不觉被汇聚,于是我们只能被动的接受,耳朵中回荡着的是同类信息带来的喧嚣。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失学青年,模仿窃格瓦拉,走向犯罪的深渊。
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所爱之人应该是正能量的,具有模范意义的。
我不禁想起了李可染和齐白石的佳话。出于对老师的仰慕,李可染拜入齐白石门下,终日与灵动水墨相伴,终成以画牛著称的李可染;梅尚程荀四大家同处一门,在他们所敬爱的老师门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刻下“青藤门下走狗”的郑板桥,对于徐渭的喜爱之痴狂也是可以想见了,正是因为对“偶像”的模仿和超越,才成就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郑板桥。
追随庸俗者,将在日复一日的同类信息中体会到逐渐粗粝的内心,而志存高远的人,终将在所爱之人影响下逐渐被塑造。
写作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追溯完大家风流之后,不也青史留名,自成一派了嗎?所以叶芝才会说:愿我们相遇,在我青春如火时。
在我奋笔疾书、思接千载的此刻,北京的陶勇医生已在接待患者;云南的朱有勇院士在田间地头书写“大地的论文”;南京的李浩亮正用他的智慧点亮零售业的新变局……他们教会我宽容,勤奋,创新。
惠特曼说,我轻松自信地走上大路,长长的大路通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是的,我独自一人走在人生路上,仰望星空,群星跃动,指引着我,而我,终将闪耀!
【简评】
这篇文章特点有三:一是观点明确。作者从“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书名写起,顺势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希望能有一天,“我也环绕在我所喜欢的人的周围,与他们一起闪耀”,暗含材料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二是结构谨严。文章的论述可谓是层层深入、过渡自然、不蔓不枝、娓娓而叙。“俗话说所爱塑人”“古人尚有……”“我不禁想起了……”的过渡,使得文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无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是认识独到。文章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某些东西就不再是外在的精神客体,而是内化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件”“ 网络时代窄化了我们的信息接收面”“志存高远的人,终将在所爱之人影响下逐渐被塑造”……外化的是作者的独特的思考和认识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