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幸福瑜伽丨学习体式,到底为了什么?

Guruji格言摘录

其实Guruji早就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

“The study of asana is not aboutmasteringposture. It’s about using posture tounderstandandtransformyourself.”1

体式的学习并不是要精通它,而是通过体式了解、转化自己。

思考与点评

作为日常习练瑜伽的重要部分,我们的确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学习体式。但你是否想过:体式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看到有的人用照片、视频炫耀对某些体式的掌握程度,你可能也能遇到不少因为身体条件限制、无法完成某些体式的人的沮丧。一边是人前的光鲜与掌声;另一边是人后的默默不语……

体式:让自己/别人感觉更美好么?

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身体情况不同,对体式的掌握、进入程度自然也不同。

正如Guruji所说,一味以体式的完成程度为学习的目的、陷入攀比的陷阱,反而远离了瑜伽体式学习的目标。

简单来说——体式并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与途径。

何为对“体式”的掌握?

如何理解对体式的mastering,就是“精通”、“掌握”呢?为什么Guruji认为体式的目的并不是在于精通、掌握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体式 = 视觉层面的掌握。

习练瑜伽很容易掉入的一个陷阱,就是认为体式习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做得漂亮,或者与照片上一样。从摄影、电视到当代的手机,现代人越来越成为视觉(Vision)的“奴隶”,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或者更容易将看到的当作自己生活的某种参照。(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与批评家Neil Postman的重要论著《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就是对电视兴起后,美国文化的深刻反思。而对于今天,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文化与公共领域的影响,更有深度的反思,可能要再过二三十年才会出现。)。

从照片、电视到手机,现代社会的“视觉”陷阱

在这个信息显然过载的时代——所见即所得,瑜伽似乎也不能例外,但真的是这样么?

即使是对着体式的照片(前提是,你最好找一张好的照片,比如《瑜伽之光》上的照片,而不是随便拿一本瑜伽杂志),如果仔细观察照片的细节,尝试透过影像,去观察身体内在层面的统一和流动,我们就能发现体式结构的内在价值,远非体式所呈现出来的那么简单、直接。

举个栗子🌰,很多人看《瑜伽之光》中,Guruji强调坐立体式中脚趾的伸展,简单一看Guruji的照片,发现是绷脚的,于是依样画葫芦,在自己练习时也如法炮制。这时,看起来做得与Guruji差不多,就代表我们“掌握”了这个体式了吗?

很抱歉,其实我们只关注到了脚的结构,又一次被自己的眼睛欺骗啦!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Guruji脚掌、脚趾的结构,是基于他从大腿根、甚至骨盆一直伸展向脚尖的这个力学结构。因此,我们看到的照片里Guruji脚掌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整条腿内在完全的伸展后,自然呈现的状态。

Guruji在Marichyasana 1中:仅仅是绷脚么?[Light on Yoga]

但对于一般人,我们根本还做不到腿内在完全的伸展,这个时候,去简单的绷脚背,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脚掌缩短,前侧过度伸展,更严重的是,整个腿后侧的伸展和能量流动都被阻断了。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诚实地面对自己,从腿的根基开始伸展,一直到脚。而对于脚趾的伸展,可能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最多能感受到趾根(趾骨根处),再往上?没感觉了?没关系,给自己一些时间,先去伸展趾根,尽量地去扩展、拓宽这个位置,这个,或许就是Guruji所说的,在体式中,了解自己吧~

别人眼中的“体式之美”

还有一些小伙伴,体式的习练是让别人觉得自己掌握了。他们的体式,活在别人眼中。体式长成什么样子,总是比自己内在的感受更重要。

以最简单的三角伸展式(Utthita Trikoṇāsana)为例子,进入体式后:

手掌能碰触到地面,就算掌握了么?

手撑砖、甚至撑住椅子面,就不算掌握了么?

不妨想想习练时的经历吧~ 当你把手撑住砖或者其他辅具,是否能更好地通过脚压地的力,去调整骨盆,拉长侧腰,从而更好地在体式中教育自己的身体?而当你手碰触地板的时候呢?尽管看起来更深入了,长得与《瑜伽之光》差不多了,但其实自己心里门儿清!侧腰是否还在伸展状态里?骨盆的状态是否还在对位之中?更重要的是,你为了维持在这个不对位的结构里,心中的纠结啊,可真是不少呢!别人可是看不到,但自己真的清楚得很——这些纠结,给自己的意识带来了多大的干扰!

手撑砖的三角伸展式:对身体的教育[Props for Yoga: A Guide to Iyengar Yoga Practice with Props]

何为Transformation:守小求大

如果体式习练的目标,既不是与照片一样,也非别人眼中的美好,那体式的目的是什么呢?

Guruji认为,体式修习的目标,除了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还要实现Transformation,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英文单词,也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会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中文一般翻译为——转变。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词呢?

这里,我提出一个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的“模型”,只是给大家作为一个思考的参考。

Guruji这里所说的Transformation, 转变,不是那种“一按按钮,灯就亮了,门就开了”的及时反馈过程,不是简单的“if……then……(如果你……做,你就将获得……)”的判断,而是一个坚守、巩固自己已经获得的领域,同时不断突破舒适圈,拓展自己活动范围、能力圈的过程。

体式中的转变,并非简单直接的if... then...模式

体式其实也是心意的表现。最开始习练时,身体是没有打开的,意识是混乱、迷惑的。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只小老鼠,通过练习体式,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吃到更多的奶酪。最开始啊,这只小老鼠在很小的一个圈子里活动,如果为了心中的虚荣,为了圈子外那虚无缥缈的“奶酪🧀️”,让自己的体式“看起来更好一点”,在练习中撒了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 圈子好像更大、更漂亮了,但其实意识的内在呢?一团糟!

追逐能力圈外“虚幻”奶酪的小老鼠(作者自绘)

更好的策略或许是,先坚守住自己的小圈子,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但不满足于此,而是在这个自己能驾驭的基础上,逐渐向外,一点一点、踏踏实实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打开身体,增加在体式中稳定保持的时间,逐渐的去体验,在体式中身体与意识的连接。

坚守能力圈,逐步拓展的小老鼠(作者自绘)

最后一点,体式中的“转变”,也不取决于原来做不了,而现在能多做几个体式。过去,你只能做5个体式,现在能轻松完成60个体式,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或许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对于体式的根本、以及最基本、最简单的体式,又通过习练,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还是那个最简单的三角伸展式(Utthita Trikoṇāsana)——一开始你觉得只要手能抓到脚,这个体式就ok了!但随着你对体式掌控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对腿部伸展的要求,注意了对骨盆展开的控制,和脊柱的对位,你甚至根本抓不到脚了,这样的一个“看起来”比以前还烂的体式,反而在实际上,意味着你对三角伸展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样一个三角伸展式,10年前,与10年后,理解一定大不相同。

这就是我们对Guruji这段重要论述的学习、思考。希望这个思考的模式对你有所启发。

或许,当下次你无法很好地完成某些体式时,不妨这样反问自己:

我练习这个体式,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为了获得对自己身体一点新的认知?

我通过习练这个体式,学到了什么?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圈么?

通过体式练习,我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角度,是否与之前有些变化了?

希望,这几个问题,能带来一次又一次更有收获的习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