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汤(心阳不足中气受损)方正表达

桂枝甘草汤。

这个方子,用起来也是意外。一位女同事说自己呼吸道痒痒特别想咳嗽。我本来想着咳嗽的方子。仔细再问说自己多年心慌,慌起来的用手按,还自己手舞足蹈的形容。这不是典型的“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嘛!问其心电图,说是规律,这点是想考证其有无炙甘草汤的“心动悸”。我理解心动悸应该是心电图不规律(纯属臆断,没有实践)。心想,先治疗好治的,于是用桂枝甘草汤三剂。三剂后告诉我,心不慌了,呼吸道痒痒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个是意外收获。

这张方子还推荐一位网友,她是经常心慌,用过炙甘草汤加重。我说试试这个,她说吃了就缓解,后来我建议她合生脉饮试试,结果不得而知,现在没有反馈。

桂枝甘草汤的使用经验: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止心悸速效

桂枝甘草汤
再往下呢,我把这些表证放一块,我也没有分轻重缓急。下面一个是桂枝甘草汤,因为这个桂枝甘草汤你要单纯从药方上看呢,好像就是一个桂枝汤的简方,但实际上他治疗呢跟桂枝汤相差的很远。他治疗呢,原文里边写的就非常形象了,双手按着胸,老觉得心悸的厉害,但是我在这跟大家说一下,这一种心悸,就是心跳得快,心率过速,这一种心悸呢,一个是他没有明显的其他的病,这是其一;再一个呢就是这个人往往心悸过了以后他会出汗,这是一个特点。我治过一个这样的病人,而且疗效非常好。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在大塚先生《伤寒论解说》的《临床眼科》中说,这个方药按《伤寒论》述说的症状服用是少有的,多是作为治疗突然心跳加快的药物,这个方加茯苓、大枣为苓桂甘枣汤;加茯苓、白术为苓桂术甘汤等,大都用于治疗心悸。
同时,根据中国的《伤寒论》讲义记载,这个条文为发汗过多而损伤心阳之证。在本方加味的方药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剂用于桂枝甘草汤证之损伤心阳而出现烦躁不安,心悸更加激烈者。
病例一
某,58岁,女,消瘦,体质虚弱。在冬天,温暖室内仍需用被炉(编者按:日本人常用的一种取暖装置),如果突然把被炉拿掉,心悸加重,坐立不安,如果不躺下就会更加痛苦。投与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后,心律逐渐平静,而且30分钟后,还能够干活。这样情况不是一次而是数次,什么时候用桂枝甘草末都能收到又快又好的疗效。心悸发作时如不立即服药,不仅心悸更加厉害,还会发生呕吐。
病例二
K.I,37岁,女,身高160厘米,体质消瘦。主诉,1978年2月2日四肢和胸部、腰部等身体大部分肌肉疼痛得不能安睡,投与桂枝附子汤4日份,服完后,疼痛消失。以后20天内,服用同上的方药,可是白天仍有隐隐的疼痛,到2月下旬的一天,关节又痛起来了,疼痛剧烈的部位有手指关节、膝关节和腰部。其他肩、肘、手掌等部位也有疼痛。服药的4天期间精神比以前愉快,仍续服上药,同时在风湿病方面的检查都转为阴性。
患者爱人已故,靠她抚养2个小孩,本来身体就很虚弱,所以仍要勉强工作。即使关节疼痛也要起来,在工作时,常有严重心悸,而且经常出现浮肿。
投甘草附子汤,构成的药物是桂枝、甘草、白术、附子。因为服后仍有心悸和浮肿,所以甘草附子汤要加茯苓,但是效果不太好。遂改用苓桂术甘汤。依然效果不好,既有浮肿,又有一定的寒证。经常疲劳,同时也不能忽视关节疼痛,于是附子汤和十全大补汤交替服用。但是心悸症状仍不能安静,相反更加厉害,劝其去做心电图,但是患者不愿接受。
由于治疗严重心悸的药物大多数是简单的,病例一也就是如此,即有浮肿。也不需要加入茯苓、白术,而只用桂枝甘草汤。因此我对此患者,也用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服用本方2次后,心悸症状遂安静下来,然而,再次试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又出现不好,但是,一般用桂枝末和甘草末能马上收到良效。到5月中旬,即能从事普通的劳动,身体恢复健康。
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穴大家都比较熟,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公孙穴是脾经上的络穴,温阳大穴,总督脾经和冲脉,而冲脉为“血海”,艾灸内关穴和公孙穴可以给心脉供血,滋养心脏。实际上夏天要宁心安神就是要补心阴!
血为阴,心血足了,心脏的燥热就会被收敛;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唇舌色淡的症状都会好转。
心脏不好的艾友,艾灸这2个穴位最好,每次每穴左右各15分钟,艾灸一周休2天。
桂苓五味甘草汤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篇,本治阳虚夹饮冲气上逆之证,虽是经方,熟知而善用者不多,今得唐宗海关于本之论,自感尚有点意思,录出与同道共享,并加深对本方之理解,以广其用。
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气凌心,心下悸,冲气上逆,奔豚,阴火上冲咽喉,颊赤等证。后人多不得其解,陈修园思力超越,谓此桂苓化膀胱之气,以甘草补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敛气使归于肾。此解已属高妙,然犹解其所当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气,而不知乃肝经之药,知五味之纳气,而不知五味亦肝经之药也。盖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则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则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泻母之气也。所以膀胱肾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气归根。五味敛木,木不泻母之气,所以气得归根。此少理知者。吾今汇通中西之法,窥究内难之精,不惜千言万语为之辩白,要使轩岐救世之书,彰明较著于天下,而不为众惑所乱,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论桂苓甘草五味汤
唐氏之于此方可谓情有独钟.优倡用于水气凌心之心下悸证,其曰:水气凌心,火被水克,则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汤.方后再次对本方作解,且较上解更畅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并录之如下:
文曰:水气凌心而为悸动,法当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盖治水者,莫如补土,故加甘草以补之. 罢?莫如肝,肝逆则挟肾气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敛之.肝不逆,土有权,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肾水化气而不泛上,则无水气凌心之病.总之,火交于水则化为气.论已详总论中.
肾气丸,用桂,附,地黄,枣皮等以治其水,亦补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气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气者,利其水也,一补一泻,均得气化之理,学者所宜参考.
唐宗海三论桂苓五味甘草汤
以上唐氏皆从水气凌心释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与咳饮相关.对此唐氏有论及方解,一并录之.
其曰:肾者,水脏也,每一伤寒,则动水气,逆则为饮,为咳,宜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动于内,外发寒热.内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内热亦解矣.
关于论桂苓五味甘草汤之近代研究
据药理研究,
桂枝有强心,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
茯苓的乙醇提取物有使心收缩加强的作用,
五味子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够调节血压中枢,使低者升,高者降,并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加,血压增高,
上述四味药合用可强心补肾,升高血压,故治疗低血压有良效.
附:桂苓五味甘草汤验案两则
其一,何某,素患痰饮,复感寒邪,遂而咳嗽气喘,肢肿如脱,倚息不得卧者十余日.服以小青龙汤及真武汤加姜,辛,味治不效.旋请四医会诊.拟济生肾气丸亦无效.皆以为不起矣.一日,其侄邀余决逝期之迟早.余窥其容颜,尚有生机,治之得法,犹可永年.余思此病.系水饮夹冲气上逆,遂与桂苓五味甘草汤加赭石,苏子.四剂后,竟得安卧.肿亦渐消.后以苓桂术甘汤加五味子以收全功.
其二,桂苓五味甘草汤治颜面皮肤炎小X节X,56岁,初诊.自述昨日在院里除草时,出现右颊发红,皮肤发干且稍有痒感.查病者肤色浅黑,体格腹力中等,脉弦,舌体干湿适中,苔白.血压:165/80.既往因肾结核单肾摘除,时有失眠,月经于数年前已断.
治疗:先予温清饮精制剂5.0五日量服用.不料药后患部发热,赤红更甚,因此又按"面翕然如醉状"转方桂苓五味甘草汤,结果三日后彻底治愈.
按:本案之治系用俗所谓类比法也,(类比亦可称取类比象或比拟法,具有猜测推理之特点,是根据两者对象之间在某方面相似而推论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用之得当,每收意外之效,为经方运用诀窍之一)虽是类比亦必有其理,初治用温清饮乃从血热论治.其治从实,病不减反甚,后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从虚论治,虚实不同.故收效迥异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方剂主治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气冲还有阴火,故红枣(甘热)改用五味子(酸寒)。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

临床应用
①冲气上逆: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②气厥(癔病):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方证研究】 寒气郁肺,痰饮内生,饮随浊气上逆,则多唾口燥;寒遏阳气而不能温煦,则手足逆冷;肺气不能通调于下,浊气从下上冲,则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寒气充斥,肌肤不得阳气温煦,则手足麻木或不仁;肺不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寒饮浊气逆乱于上,则头目眩晕;阳气因寒郁而壅滞不行,则面翕热如酒醉(心荣于面也);寸脉沉,尺脉微均为寒饮郁肺气冲之征。其治当温肺化饮,平冲下气。
方中桂枝温肺化饮,通阳宣气,助肺气以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制水。五味子收敛肺气,使肺气下行以肃降,调和肺气宣降,平喘止咳。甘草益脾肺气,和中气。
苓桂术甘汤在脾位湿晕玄气冲心。
苓桂枣甘汤脐下悸,气冲心,心动。
苓桂五味甘汤气冲心悸带咳嗽喘。冲咽喉,颊赤。
气冲苓桂。
心悸桂甘。
脾湿头晕目眩,苓术。
阴火面郁热咳嗽喘,五味子。
脐下悸小便不利,红枣。得到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子汤。
手足动,生地丹皮?
拘急,芍药甘草。
苓桂味甘汤人:
1心中悸动;咳喘、气短:五味子。
2面部浮肿,眼袋大:桂枝茯苓。
3消瘦、乏力、多汗:炙甘草。
桂苓五味甘草汤(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原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肺化饮,平冲下气。
【医案】
1.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怕冷心悸)
初诊:2005年11月1日。郑某,42岁,素来经量过多,禀赋虚弱,常年少离药物。近年来除经量过多之外,经期紊乱,潮热时作,自头至胸部出汗,汗后身冷,心悸,小便频数,背痛,头晕,肩膝关节疼痛,纳中,口苦。末次月经9月23日来潮。B超检查,子宫内膜已达10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养阴,安心宁神。
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小麦30g 大枣6个 鹿角胶(烊冲)10g 龟版胶(烊冲)10g 龙骨20g 牡蛎20g 党参15g 白薇10g,4剂。
安宫黄体酮片每次4mg,每日3次,连服3天。
二诊:2005年11月9日。月经未转,面部潮红出汗明显好转,余候如上,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金狗脊12g,5剂。
三诊:2005年11月12日。潮热出汗已经消失,心悸,溲频便软,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心脾,安神渗湿。
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合桃花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赤石脂15g 炮姜5g 炒粳米30g 小麦30g 大枣6个 石韦10g 猪苓10g,4剂。
四诊:2005年11月23日。潮热心悸出汗等症状一直未再发生,大便已经正常,月经11月22日来潮,今日转多,有血块,下腹隐痛,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3剂。
2.更年期综合征(失寐头晕)
初诊:2006年11月27日。施某,55岁,绝经3年,失寐多梦,头晕乏力,胸闷,腰酸目糊,大便疏,胃寒喜食辛热,不耐寒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痰,安神。
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半夏12g 生姜5片 远志9g 菖蒲10g 酸枣仁20g,7剂。
二诊:2006年12月6日。药后诸症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柏子仁10g,7剂。
三诊:2006年12月22日。服药期间,诸症基本消失,因烦恼之后,又觉胸闷背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五加皮10g、甘松10g,7剂。
四诊:2007年1月9日。寐佳,头晕已除,腰酸倦怠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11月27日方,加杜仲10g、益智仁10g,7剂。
五诊:2007年1月18日。寐安,便秘,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22日方,加何首乌15g,7剂。
六诊:2007年1月31日。负重之后胸闷,舌脉如上。
中药守11月27日方,加甘松10g、檀香5g,7剂。
七诊:2007年2月10日。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11月27日方,加甘松10g,7剂。
【方剂比较】
茯苓甘草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的比较:
方 剂
药 物 组 成
茯苓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同上
同上
同上
大枣
桂苓五味甘草汤
同上
同上
同上
五味子
三方仅有一味之别,均可以温阳利水。
茯苓甘草汤多一味生姜,故偏于化水气;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多一味大枣,故偏于健脾以治心下悸;
桂苓五味甘草汤多一味五味子,故可以收敛浮阳。
【按语】
喻嘉言说:“伤寒证用大青龙汤,无少阴证者可服,脉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则肉瞤筋惕而亡阳,杂证用小青龙汤,亦恐少阴肾气素虚,冲任之火易於逆上。……盖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肾下出胞中,肾虚不得固守於下,则二脉相挟,从小腹逆冲而上也,於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其冲气。”可见桂苓五味甘草汤是治疗冲气上逆的方剂。徐忠可说:“面翕热如醉状,所谓面若妆朱,真阳上浮也,然未至於脱。”
案1“面翕热如醉状”这在更年期综合征中最最常见而且典型的症状。更年期综合征虽与外感误治无涉,然肾气虚,冲任之气上逆则一,故可以借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中的桂枝、茯苓抑冲气使之下行,五味子酸敛其气,甘草补缓其中。此方与甘草小麦大枣汤合用,更增强其养心安神的作用。此类患者大都时值“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素问·上古天真论》)之际,故一诊时用血肉有情的鹿角胶、 龟版胶以补任督阴阳,以龙骨、牡蛎重镇浮阳,用党参益气补虚,以白薇凉血退虚热;三诊时潮热已止,因其心悸溲频便软,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桃花汤、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以温补心脾,安神。
案2亦为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绝经之后失寐多梦,头晕乏力,胸闷,腰酸目糊等心肾不交、痰气阻滞、心神不宁诸症状,由于平素有内寒之象,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温心阳,安心神,合小半夏汤加远志、菖蒲、酸枣仁化痰安神,二诊之后,症状控制,此后情绪受刺激后虽见胸闷背痛,原方再加五加皮补肾安神,加甘松开郁而愈。五加皮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补肾健腰,益气安神的作用,五加皮中的刺五加已经做成的许多具有良好安神作用的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
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 《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临床应用】 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桂苓五味甘草汤证释义和应用汇编
【原文汇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十二.36)
【适应证候】咳嗽痰多而粘稠,口中干燥,手足厥逆,小便难,时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复下行至阴股,时时眩冒,面微热如醉,舌淡苔白滑,脉寸沉尺微。
【组成用法】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药功效】温肾平冲化痰降逆
【方论选录】尤在泾: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喉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金匮要略心典》)
丹波元坚:多唾者,青龙之功著,而饮豁之征,犹今之患支饮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唾,亦稠痰也。……口燥者,亦饮去之证,与渴同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赵以德,此篇首支饮之病也。以饮水,水性寒,下应于肾,肾气上逆于肺,肺为之不利,肺主行营卫,肺不利则营卫受病,犹外感风寒,心中有水饮也,故亦用小青龙汤治。服后未已,为水停未散,故多唾;津液未行,故口燥;水在膈上,则阳气衰,寸口脉沉;麻黄发阳,则阴血虚,故尺脉微;尺脉微则肾气不固守于下,冲、任二脉相挟,从小腹冲逆而起矣。夫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于肾下,出胞中,主血海;冲脉上行者至胸,下行者并足少阴人阴股,下抵足跗上,是动则厥逆;任脉至咽喉,上颐循面,故气冲胸咽;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足不仁而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水在膈间,饮火冲逆,削气不得输上,故时复冒也。《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冲气与肾燥(《金匮玉函经二注》)。
【经验参考】
苓桂味甘汤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治疗小青龙汤服后变证。其方证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应用时需注意四个要点:
—是气上冲,即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逆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痈感,甚至气喘、咳逆。
二为水饮停滞,包括眩晕动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条文中有口燥一症,为痰湿中阻,津不上承之水饮病表现。
三是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呈现神态木然,失去自控的状态。低血压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欲倒,可以理解为“时复冒”。本方对低血压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四是原文中描述的“面翕热如醉状”,乃气上冲所致,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这与虚阳上越的“戴阳”证有所不同。荒木性次治疗一男子,右肩强硬紧张,头重如裹,眼充血,眼眵多,投葛根汤无效,改用苓桂味甘汤,两三日痊愈(《古方药囊》)。此案“眼充血”即是“如醉状”的—种表现形式。又如诹访重雄用此方治疗一名妇女,因被球棒击中右乳突而致外伤性浆液性内耳炎。行鼓膜穿刺排液后,立即疼痛难忍,另有如下兼症,头如物裹,足冷,面颊发热感,胃内有振水声,投苓桂味甘汤一小时后,颊部发热感减轻了,次日再穿刺时,不再有液体(汉方临床,11卷7号)。此处的“颊部发热感”也是对“面翕热”的灵活理解。这些治验对拓宽临床思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另外,苓桂味甘汤的加味药多为半夏、射干、紫菀、百部等。不宜过多,随证选取一两味即可。
【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世医得效方》:茯苓五味子汤,治支饮手足冷,多唾口燥,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热翕然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咳冒呕肿。
(2)《柳选四家医案》:久遗下虚,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犯不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谬矣。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白芍  干姜
2.现代应用
桂苓五味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寒水之气循冲脉上逆——即“水气凌心”之证,目的在于上振心阳,下渗水饮,兼敛浮阳,但对所谓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则非所宜。
(1)刘景琪治一女,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上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脚软,步履困难,近一个月症状加剧,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正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服苓桂味甘汤21剂,诸症消失,随访二年未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
(2)曹颖甫《金匮发微》:宋姓夫人,平时常患口燥,所服方剂大率不外生地、石斛、麦冬、玉竹、知母、花粉、西洋参之类。见其咳吐涎沫,脉弦而体肥,决为痰饮,投以此方(即苓桂味甘汤),服后终日不曾饮水,略无所苦,乃知仲师渴反止为支饮之说,信而有征也。
(3)如张云用苓桂味甘汤治疗低血压42例,所有病例病史均在1年以上,并无明显原因可查,且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均见头痛、眩晕、心悸、气短、身疲乏力等证候,唯于冲气上逆时更为严重,甚则发为晕厥。基本方为:桂枝30g、茯苓25g、五味子30g、炙甘草15g。并根据兼证随证加味。同时辅以针灸疗法,痊愈3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张云等,河北中医,1990;2:9)。
桂苓五味甘草汤医案几则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本方为《金匮要略◎痰饮篇》方,治疗“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食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此为表邪未散,内饮未消。尤在泾说;“方中以茯苓、桂枝以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用五味子之酸敛其逆气,土厚则阳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平冲气。五味子的用量,各种版本略有不同,作者据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所载的用量《五味子半斤》,验之临床,用24克效果较好。后世方剂家多不用此方。作者认为此方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疗效显著。另外此证不一定在服青龙汤后才出现,其他原因也可引起。
【冲气病】尤在泾说:“冲气,冲脉之气也。”作者近年来遇到十五例,多因生气、受惊引起,患者均感觉在脐旁有悸动,上冲胸咽,手足逆冷。发作时伴有齿抖者八例,面部潮红者九例,两股内侧有热气或冷气下流至足心者八例,小便不利者九例,后背发凉者七例,全身发抖者六例。可见症状的产生,与冲脉循行路线有关。又因冲、任、督一源而三歧,故还可见视力减退(任脉入目),巅顶作痛(督脉上顶)。脉象多滑数有力,不似《金匮要略》所述之“寸脉沉,尺脉微”。冲气病与奔豚病不同,奔豚病伴有腹痛,往来寒热。两者仅脐下、少腹悸动相同。
陈x,女,40岁,工人,1979年10月26日初诊。由生气后引起阵发性脐下悸已八个月,每日发作三至五次,发作时,自少腹有一股气上冲。冲至胸部时则胸憋,冲至咽部时则咽喉发痒、颈部憋胀感,达于口则唇麻、抖齿、言语不利、面部潮红。并有两股冷气自少腹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心,下肢冷,麻、无力,步履困难。初发时,进食可以缓解,近一月来症状加剧。气上冲时,不但达到胸咽,并抵左眼,直达巅顶,出现头痛。左眼怕光怕风,瞳孔缩小,视力由1.5 减至0.6,对光反射迟纯,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发作后视力可恢复至1.5),口干,小便不利,大便正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冲气上逆。治则:平冲降逆。服苓桂五甘汤原方二十一剂,诸症状消失,随访两年无复发。
【气厥】因气机逆乱,遂卒然昏倒而成。《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灵枢◎寿天刚柔》说:“忧恐忿怒伤气。”《素问◎厥论》说:“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人不知也。,即情志过极,气机逆乱,上冲胸咽,蒙蔽清窍,可致昏仆。
樊xx,女,60岁,工人,1982年1月19日初诊。每天昏厥五,六次已半年。由于生气引起,发时首先出现脐下悸,慌恐万状,气短,四肢发凉,遂即不省人事,经过推拿,良久苏醒,须人监护。西医曾作各种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气机逆乱,蒙蔽清窍。治则:平降冲气。服苓桂五甘汤原量六剂,停止发作。偶有心悸,但无不省人事现象,服二十四剂痊愈,疗后半年无复发。
【喘证】时XX,女,23岁,工人,1982年1月12日初诊。喘十年,四季均发作,夜间不能平卧,往往抱枕而眠。喘时自腹部有气上冲,胸憋气短,咳嗽不止。检查发现两肺均有干湿罗音。苔白腻,脉滑数。辨证:冲气上逆,肺气不降。治则:降冲止喘。处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苏子12克,炒莱菔子15克,炒杏仁9克,共服二十四剂,喘止。1982年8月23日复查,半年无复发。
【慢性支气管炎】杜x,女,54岁,退休工人,1982年8月22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八年。夏秋发作,咳嗽,气短,心悸,有时心前区疼痛,胸闷,X线透视诊断:肺气肿,肺心病。屡用中西镇咳祛痰药无效,且越来越重。近来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四、五次。喘咳发作和心前区痛时感到腹部有气上冲,腹胀胸闷。苔白,脉滑数。印象;喘。辨证:冲气上逆作喘。治则:降冲、止喘、祛痰。处方:茯苓12克,桂技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炙皂角6克,服十八剂喘咳止,心前区疼痛消失。
对气管炎咳喘,中医辨证不一,治法各异。但有的咳喘常兼有冲气上逆,如果不降冲气,则疗效不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说:“……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类病人,按此治疗,常获佳效。
【胃痛】胡x,女,16岁,农民,1980年9月1日初诊。胃痛已一年多。每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感觉胸中有气上冲咽喉,咽部憋闷,有时直达巅顶则出现头晕头痛,全身颤抖,抖齿,手足逆冷。并有冷气自腹部沿两股内侧下行。胃痛剧烈时抖齿亦剧。苔白,脉滑数。辨证:冲气犯胃。治则:降冲敛气。以苓桂五甘汤原量六剂治愈。
【下肢麻木】谢x,女,78岁,1981年4月13日初诊。两腿发麻无力已三、四个月,活动不利。头晕,咽喉不利,胸憋气短,脐下悸,有冷气自脐沿两股内侧下行,受凉后加重。苔薄白,脉滑数。印象:痹证。辨证;气机逆乱,经络阻滞。治则:降冲抑逆,通经活络。处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黄柏9克,苍术9克,川牛膝15克,服六剂后腿麻消失,活动自如。
【坐骨神经痛】吴x,女,70岁,退休工人,1982年1月6日初诊。咳嗽、左腿痛已一年多,久治未效,行动困难。阵发性腹部跳动,有气上冲,并有冷气沿股内侧下行,发作时全身稍有发抖,左腿剧痛,腿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下行,伸腿时加剧,不发作时腿痛较轻。舌苔薄白,脉滑数。印象:痹证。辨证:气机逆乱,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治则:降冲抑逆,濡养筋脉。处方:茯苓12,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薏苡仁30克,黄柏9克,苍术9克,炒扁豆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
【痹证】辛xx,男,33岁,农民,1955年4月15日初诊。腰腿痛,心悸,纳呆,呃逆,已两个多月,因生气后引起。咽喉不利。舌苔薄白,脉滑数。辨证:气机逆乱,筋脉失养。治则:降冲抑逆。处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24克,甘草9克,三剂。4月18日复诊腰腿痛大减,心悸、呃逆减轻,纳增,脉滑数。继服初诊方加代赫石12克,服三剂后,诸症状消失。
苓桂五甘汤证的表现虽然各异,但均有气机逆乱,冲气下行,喻嘉言说:“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即气机逆乱。本文介绍的气机逆乱,多为七情所伤引起,特别以忿怒和恐惧为主。

桂枝甘草汤★心阳不足中气受损
桂枝甘草汤的应用
一、什么是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就是由桂枝与甘草二味药合起来所组成的中药方剂。在这两味药中,桂枝有着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的作用,当然桂枝亦有解半表半里的作用,但就桂枝甘草汤来说,桂枝只在本方中起着温通胸阳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应该是经过炙炒而使用的,故而甘草在本方中是起着补中益气的作用。 
    桂枝甘草汤就是用来治疗心阳不足中气受损的主要方剂。 
 
二、桂枝甘草汤的来历 
 桂枝甘草汤,虽然说只有二味组成,可它是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它是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病的兼变症时所谈及的太阳经虚寒证时所拟列的一个方剂。其原文是这样说:“发汗太多,病人手交叉覆盖在胸部,心下跳动不安,而欲得按捺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这就是说,在太阳病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由于误治或者延治导致发汗过多而损伤心脏的阳气,对此应该采用桂枝甘草汤的论治。我们知道,太阳病,由于邪在肌表,汗之要有尺度,不可发汗过多。这是因为,汗乃心之液,由蒸化津液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然而过汗必然损伤心阳,心阳损伤,心脏必定失去阳气的庇护,故心中悸动不宁,而欲得按捺,借叉手冒心之按,以安定心悸之症,此乃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持之故也,亦即虚则喜按之意。治用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但本症在临床所见也常伴有“胸闷不适以及怕冷”的症状。然而从原文分析可以看出,“发汗过多”是叙述病因的;“叉手自冒心”是叙述病症的;“心下悸欲得按”是叙述病情的;“桂枝甘草汤”是叙述治法方药的。这正如钱天来名家所说:阳本受气于胸中,故腹中为气之海,上通于心肺而为呼吸,位处心胸之间,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悸动也。凡病之实者,皆不可按,按之则或满、或痛而不欲受也。此以误汗亡阳,心胸真气空虚而悸动,故欲得按也。 
 
三、桂枝甘草汤的功能、组成、所治病机、临床应用 
    桂枝甘草汤:补益心阳。 
    症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功能:温补心阳,驱胸中寒。 
    组成:桂枝12 炙甘草6 
    简介: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荣分药,得麻黄,则令荣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荣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此方由二味药组成,其中的桂枝,辛甘,温通经脉,入心助阳,故以桂枝补心阳;甘草甘温,补心以益血脉,且二药相合,辛甘化合为阳,阳生阴化而奉心,心阳得复,心悸自愈。本方以复阳为主,阳生阴化是其宗旨,其助阳而不燥,滋阴而不寒,实为此方之特点。

    考仲景治心阳虚弱,桂枝、甘草为必备之药。

如治心阳虚为主时,皆用桂枝、甘草补益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属此类。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速、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还有报道用本方合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衰;治疗失眠、房室传导阻滞、青紫舌、阳虚感冒、心血管疾病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桂枝甘草汤的这一方剂,它在伤寒论中的功能是温通心阳,使心阳得以恢复,心阳恢复则心脏功能恢复,心脏跳动正常,心悸等症则消失。这是因为,病人受到外寒的影响之后,由于发汗太过的缘故,因此而出现了:心中悸动,叉手欲得按。其本质是心阳受损而导致的。当然,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症状加以完善,列举为:心中悸动不安、胸闷、体疲乏力、面色萎白,形寒,舌淡苔白,脉虚弱。故而其方采用了桂枝这一温阳通血脉之药,以对心脏阳气不足之主证。由于心阳不足,容易伤损脾胃之阳气,故而采用炙甘草一味来顾护脾胃之阳气,补中益脾胃,加之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治疗心脏的阳气不足则必要前提是脾胃功能正常。因此,在人体受病后,由于发汗太过的缘故,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使心脏的阳气受到了损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一定伤及到了脾胃的阳气,故而采用此二味,单刀直入,以捣病位,使心脾胃之阳气得以恢复,以达到解除心脏跳动的目的。

    以是桂枝甘草汤的功能与组成,下面谈谈桂枝甘草汤的所治病机与临床应用。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的所治病机:主要是因为心阳受损而所设置的药方。无论是由于发汗太过,或者是由于病家延治而导致的发汗太过,其结果皆为心阳受损。由于心阳受损,故而才会出现“心动悸不安,欲得手按”这些情形,另外,因心阳的受损,同时也一定会导致胸中之宗气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桂枝甘草汤在治疗中所对的病机主要是:心阳不足。 

明白了桂枝甘草汤所治病的病机是心阳不足,那么在治疗因任何情况下所导致的心阳不足症患者,皆可以使用。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的心阳不足时所呈现的症状表现:有的心悸而双手得按其心胸部位,有的是因胸中不适,也有的是整个身体怕冷,即便是在夏天也不能脱去衣衫,更有甚者,因心阳不足而导致了冠心病,则出现更多的症状,怕冷,心脏部不适,心跳动,呼吸气短、不能入睡,冬天难以度过,并由此种症状而导致出更多复杂的病症。当然,在伤寒论中,此方主要是治疗心阳不足而出现的症状的,若果在其它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想得到此方一定可以治疗因心阳不足而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心阳不足者,无论是外因或者是内因所导致的疾病,就可以用此方来进行加减化裁进行治疗。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无论是单一病还是复杂病,只要辩证出心阳不足之根本,就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四、桂枝甘草汤的变方 
    由于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阳不足之症的,故而在伤寒论中仲景先生凡涉及到因心阳不足所出现的一些变,则以本方进行加减治疗。因此,伤寒论中也出现了以桂枝甘草汤中主导作用的一些方剂,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桂汤,桂枝救逆汤,苓桂甘枣汤,苓桂甘术汤,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汤,炙甘草汤,黄连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汤,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等。 
    这些方剂,都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名方,它们不仅可以治疗伤寒论中所提到的病症,还可以治疗具有相类似病机的其它症状。下面,就以上所提到的方剂,进行一番讨论,以达到认识桂枝甘草汤目的,以便更好地使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25克,甘草12克
方证:发汗过多而心下悸或耳聋者,以叉手自冒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表现。
应用: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等。
发汗过多所致的不寐证。
原文:
A.《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B.《伤寒论》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C.《伤寒论》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D.《伤寒论》2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析疑:桂枝甘草汤由桂枝、炙甘草两味药组成,这两味药中,桂枝有着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的作用,当然桂枝亦有解半表半里的作用,但就桂枝甘草汤来说,桂枝在本方中主要起着温通胸阳的作用;炙甘草在本方中是起着补中益气的作用。 
64条,叉手自冒心,“冒“,手不欲离心状,呼应后文“欲得按”因何欲得按?因心下悸,水饮上冲也有心下悸,欲得按者定虚实,桂枝甘草汤主之。
75条,两耳聋无闻,以重发汗,重,读(zhong),过重、过大,重(chong)发汗古人习惯用词“复发汗”。虚故如此,津液(阳气)虚。
211条,谵语,阳明结实,热扰心神。短与促均为缩短之意,如后服小“促“其间。但脉促为阵线收缩,尚能强而争而抗之,脉短则相对,津血虚竭,无力相抗。
24条,发汗太多,兼营卫不和,致痉。 此四条均为发汗致津虚亡阳,亡至心脉者心下虚悸,亡至九窍者,九窍不用,亡至肠胃者,为燥实,亡至四末者,为痉。此四者亡津液之主要表现,或可同现。至于为何有此不同,无须深究。若临床中怀疑病人津虚,可结合此四个方向考察,则津虚不难辨。
加减与化裁:
加减化裁 气虚短气者,加人参或西洋参、黄芪以益气补虚;阳虚恶寒者,加干姜、附子以温阳散寒;血虚头晕目眩者,加龙眼肉、当归以滋补阴血;怔忡者,加远志、酸枣仁以安神定志;夹郁热心烦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烦安神。
使用注意心阴虚证、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伤寒论今释》引《证治大还》:妇人生产不快,或死腹中。
 
文献摘要:
1.《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2、《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
3、《古今选注》: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桂枝甘草汤”在临床用量黄金比例是2:1
《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按并叉手自冒心状。《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然悸动也。”甚则可见肢冷亡阳之重症。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经而通心脉温心阳,且可补益中焦脾胃;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二药合用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通心脉作用。由此,则阳复阴济,心神得安。
仲景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方,辛甘化阳,以温补心阳、养心定悸。若心阳虚见心神不宁之烦躁,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敛外越之浮阳,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若心阳虚更甚见惊狂、卧起不安者,除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外,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益中焦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并加蜀漆祛痰并开胸中阴伏之气,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重用桂枝,以强心阳镇下焦之寒气,并可用生姜大枣之辛甘温阳、芍药之酸敛缓急,共奏温补心阳、平冲降逆之效,此即桂枝加桂汤;若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可加茯苓健脾利湿,大枣补中益气,即成温阳行水、理气降逆之苓桂枣甘汤;若心阳虚日久,阴不得阳而生化乏源致使阴阳两虚时,可加益气养阴之药,以双补阴阳,如炙甘草汤。以上证候虽异,但总的说来,心阳虚为其基本病机,皆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味随证应用。
REF:赵怀洋,章文春,任建坤.《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方证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08):5-6.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古今选注》: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荣分药,得麻黄,则令荣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荣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REF:陈海兵.桂枝甘草汤药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06) : 34.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表明,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水组分、30%乙醇组分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内Ca2+浓度,表现出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作用。桂枝甘草汤有效组分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作用机制与提高模型大鼠心肌超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减少丙二醛(MDA)生成,提高ATP酶活性及增加NO含量等有关。
桂甘流浸膏能明显推迟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心律失常反应持续时间。桂枝甘草汤乙酸乙酯部位的30%乙醇洗脱组分对氯仿致心律失常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桂枝甘草汤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物质群(组)主要为水组分、30%乙醇组分,与其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组分一致。以心阳虚心动过缓模型大鼠为载体,发现桂枝甘草汤能显著加快模型大鼠的心率,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模型大鼠窦房结Gsα蛋白含量有关。
REF武志强,何敏,史玉荣,曾南.桂枝甘草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4,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四两(12克),甘草炙,二两(6克)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治则方解]
病机:汗出太过,损伤心阳。
治则:辛甘化阳,温通心阳。
方义:本方为复心阳之祖方。以桂枝为君,倍甘草为臣,桂枝人心而温通心阳;人胃而和中补阳。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且缓心之急,与桂枝相用,辛甘化阳。此方为扶阳却阴之轻剂,故可治心阳虚,水邪上凌而悸动之轻证。
[辨证要点]
桂枝、甘草二药合用,对心阳不足而致心动悸及气上冲有显著疗效。临床用于治疗发汗过多,或平素心阳虚衰,以手按之较安,甚者耳聋,稍动则气促,心悸汗出者,脉虚数无力等症,均可应用本方。如有水气者,可加茯苓、白术;如阳虚至甚,出现振振欲摇地者,则用真武汤。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家方论]
1.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汗多则血伤,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阴,敛液宅心,能固疏慢之表;甘草缓脾,和中益气,能调不足之阳。然则二物之为方,收阴补阳之为用也。
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汤中采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蕴,勿以平淡而忽之。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4.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汗者心之液,汗出太多,则心液不足,故心下悸欲得按也。与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人脾而缓中,又桂能益心气,故用此方主之也。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发汗过多,有动肾中之阳者,以阳为汗之根,而肾为阳之宅,枝伤者其本必戕也。有动心中之阳者,以汗为心之液,而心为阳之脏,液亡者,气必从之也。救肾阳者,必以咸温;救心阳者,必以甘辛。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故四逆为救肾之剂。甘辛相合,而阳气乃生,故桂甘为益心之法也。又曰: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生阳化气之良剂也。
6.柯韵伯《伤寒附翼》: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
[名医验案]
1.马元仪医案
治一妇人,病经1月,两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1剂汗遂止。夫人身之表,卫气主之,所以温分肉,实腠理,司开合者,皆此卫气之用。故《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开无合,由是风之外入,汗之内外其孰从而拒之,故用黄芪建中以建立中气,而温卫实表也。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濡弱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1剂良已。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水煎1次服。
2.李克召医案
李某,女,21岁。其母代诉:年前与母吵嘴而病,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迁延至今。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病为癫疾,证属心阳虚损。处方:桂枝45克,甘草20克,2剂水煎。服1剂,精神好转。2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心悸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效不更方,继服2剂,彻愈。
[长沙方歌]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
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桂枝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
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之变证也。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多则心液虚,心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凭,则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去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并不用芍药,不藉其酸收,且不欲其苦泄,甘温相得,气血和而悸自平。与心中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别。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冒者,覆也。汗多阳亡,温气泻脱,风木不宁,而土败胃逆,浊气填塞,风木上行,升路郁阻,故心下动悸,欲得手按,以宁神宇。桂枝甘草汤,桂枝疏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水气凌心为悸,伤寒金匮之通例也。发汗过多,虚其心阳,水气乘虚上僭,则心下悸欲得按。若于发汗之后,虚阳上吸,牵引水邪上僭。脐下悸欲作奔豚,病虽不同,其为水邪上僭则一。故心下悸欲得按,则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皆所以培养脾胃而厚其堤防使水气不得上窜。但此二方,皆为汗后正虚救逆之法,而非正治,是故金匮痰饮篇,心下痞膈间有水气眩悸者,则宜小半夏加茯苓汤。脐下悸、吐涎沫头眩者,为有水,则宜五苓散,直折其水气而使之下行,病根已拔,更无须甘温补中。此虚实之辨也。(心动悸则用炙甘草汤、此条心下悸、甘草亦当炙)(此条与65条同讲)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因此,过汗必然要耗伤心阳。心阳被伤,心脏失去了阳气的庇护,空虚无主,故见心中悸动而又喜按,借以安定心悸之苦,正是所谓的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恃,也就是条文中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根据临床观察,患者还可以见到心前区憋闷不适的证候。治疗当用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由桂枝、甘草组成。桂枝辛甘以补心阳,甘草甘温以滋心液,二药相合,辛甘合化为阳,以补阳为主,阳生阴化以奉于心。心阳得充,则悸动自安。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除了有这两味药外,还有生姜、大枣,就有调和荣卫之意;桂枝甘草汤单用辛甘合化助阳,不用生姜、大枣,是为了使药专力锐,能直达病所的意思。虽然本证在临床上也可见到胸满,这是阳虚不运所致,并不是由于邪气干扰,故治疗上只宜温补心阳。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前边两个全是发汗药物,这不一定是误治,那么发汗后,这个病重,他当时不解,有的可以用桂枝汤。那么看他有些虚象,就是这个津虚血少啊,脉沉迟啊,可以用新加汤。也有病人内热素盛,虽然表证发过汗了,但是反汗出而热壅,这个麻杏石甘汤证了现这个证,这个也有。这都是不一定是治错,这种情形也可以发的。
那么底下这个呢,就是发汗不得法了,这是错误的,发汗过多,所以咱们讲桂枝汤,都要是取微似汗,就咱们用麻黄汤也是一样,不要大捂大盖,你把人弄得大汗流离,这个病不会好的,而且这个伤人体液太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发汗,不得法,而使之汗太多,也有毛病,这个就是单说这的,这就由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叉手自冒心就是交叉其手按着心下这个部位。
那么发汗太多啊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你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这是第一。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咱们吃药啊,这个发汗,上体部这个水分呐骤然间丧失太多了,这个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这是准的,这个就是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那么这个呢,当然就用桂枝甘草汤就可以,这个桂枝这个药啊,它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这个我们在治心脏病啊,有的时候用(在)这个心悸,你要用个三钱二钱一点不顶事,你看看这个方子用多少,你看看,这个桂枝他用了四两,甘草用二两,它是顿服啊,顿服这个量大着了,这个桂枝就顶一两二,拿到现在度量上,这个甘草是六钱了,这个桂枝我一两是用过,就是这种心脏病啊,这个特殊心悸,烦悸,那么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所以桂枝这个药,最平和不过,咱们现在把它形容得,简直是了不起的一个大热药,简直动不得,不是这个事,你看这个就看出来了。这只是一个发汗过多,造成这个心悸,加上心下这气往上冲,他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那么这个时候呢赶紧降冲气,治心悸。这个桂枝加茯苓啊,治心悸更好,我们对这个心脏病常用的法子。你看这甘草大量用,也是搁六钱,它就是急迫,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都用这个,一般都用甘草。他不是那样的,该多用他真多用。这个主要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用这个单方桂枝甘草,它也解表。他这个发汗过多,这个表还是不解你看,那桂枝汤你们看看方后语就有,说如果大汗流离啊,病必不除,他表还不解。那么这个方子呢倒不能发汗了,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但是它治身疼痛,这桂枝甘草(汤)也治身疼痛。后来,你象这个理中加上桂枝甘草也治身疼痛而协热下利,后头也有。这就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但是一般用呢都不用这么大量,这非是气冲心悸特别厉害,可以用这么大的量。你们遇到这个心悸,你们试验试验,这个桂枝用到六七钱,一点问题没有,你不重用,它不起作用。
子恒试注
发汗治疗后,出汗过多,病人双手交叉盖在心脏的位置,因为心跳动不安,想要用手按住一样,这种情况治疗主方选择桂枝甘草汤。汗出过多,阳气受损,胸中阳气亏虚,心失所养,故而跳动不安,所以出现叉手自冒心、欲得按的表现。用桂枝甘草汤温补胸中阳气,可安心中悸动。
【注】冒:\u003C动>覆盖;遮盖。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前文提要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后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自我测验
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