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拾零】我听民乐的几点感受
接触民乐的唱片是从《雨果发烧碟》开始的,后来在电台中听“老易谈雨果”才注意唱片中对于民乐的演绎。也从此开始听起了民乐的CD。刚开始觉得很难以找到共鸣,但听得多了,渐渐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
民乐的特色与西方的古典音乐有所不同。西方的音乐有明显的形势要求,而民乐则不同,它可以说是更自由的创作。它的题目比起交响曲、奏鸣曲来说更注重的是画面美。平沙落雁、幽兰逢春、春江花月夜、牧童短笛无一不体现音与画的结合。古人在评王维的诗与画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中国的音乐又何尝不是在追求一种“音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呢?
我们总在说,音乐表现的是作曲家个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一点民乐在这一方面上体现得并不多。民乐讲究的是情境。而这又视乐器的不同来区别。听锣鼓必须是在喧嚣的场面,听唢呐必须是在喜庆的场面,听笛子宜在早晚,听古琴则应独处。
听民乐的碟片,不可乱听。应找到精品来听,拙劣的版本只能让人“听不懂”“想不到”“看不见”。
听民乐的碟片,不可随意。全神贯注,确定主题,努力构想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景才是体会的最佳途径。
听民乐的碟片,不可连续听。如果从头听到尾,再好的演奏也要打折扣。这种听法无疑是暴殄天物,正如醇酒不可鲸吞,香茗不可牛饮一样,民乐需要品才能有味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