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82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79篇。
过去分享的内容里,与历史有关的不太多。其实历史是我在高中阶段最喜欢的一门课。这些年陆陆续续读过一些历史书。对历史的兴趣并没有减少和降低,只不过有时在更多思考、应对当下和眼前,会淡忘历史这门学科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看来,学习历史最大意义在于预测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新变化,但也会有一些规律从未改变过。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我更喜欢以人物作为主线,特别是当更多的史料得以被搜集整理之后,会一定程度还原人物真面目。当然重大事件也可以成为主线。
今天跟大家分享蒋百里。
很多朋友可能并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说到与他有关的另外两个人,大家可能都知道:钱学森、金庸。
蒋百里是钱学森岳父,是金庸姨夫。但这并不是他成为传奇的原因,只不过可以让不熟悉他的朋友留下印象。
他的传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蒋百里16岁考中秀才,19岁东渡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求学。
蒋百里只当过一所陆军学校七个月的校长,但毕业将官都以是他的弟子为荣。他因为筹款失败,自杀以谢学生。
蒋百里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去世后被追封陆军上将。
蒋百里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聘为参谋长或顾问。
蒋百里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蒋百里为抵抗日本侵略殚精竭虑,后来却娶了一位日本姑娘。
祖父蒋光煦是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10万册。父亲蒋学烺是残疾人,在蒋百里13岁时就去世了。蒋百里不但聪慧过人,而且血性十足。喜欢读甲午海战诗文集,激动的时候放声痛哭、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东渡日本进入军校学习。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求学期间,前后届同学有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阿南惟几。蒋百里那时在学校就很有威名。1906年,蒋百里被公派到德国学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元帅下属的一个连长。四年后学成归国,成为京都禁卫军管代,二品大员。那时他才28岁。29岁的时候,蒋百里成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学校,曾培养出一大批国共两党高级将领:叶挺、傅作义、薛岳、张治中等等。在这所学校,蒋百里做了大量改革,和师生同吃、同住,亲自授课。日本和德国留学经历,注定有远超他人的视野,从老师到学生都非常敬佩他。那天他身着黄色军服、腰挂佩刀、全副武装,凌晨五点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训话。他对全体师生说了下面的话:我初到本校时,曾经教导你们,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你们一切都还好,没有对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却不能尽校长的职责,是我对不起你们。你们不要动,记住,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这是何等血性的人才能做出的举动!!!换一个校长,能有胆量当众批评当局几句,都算胆子大了。幸好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子弹从肋部射出,没有伤及心脏。蒋百里自杀未遂,震惊全国。袁世凯下令找最好的日本医院给他治疗。在住院养伤期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结为夫妻。
因为蒋百里喜欢梅花,佐藤屋登改名“佐梅”。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事情。蒋百里原本有一个原配夫人,是父母订下的亲,从来不愿意接受。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的侄子就是金庸。
其中三女儿叫蒋英,曾经旅欧十年学习音乐,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后来嫁给蒋百里世交钱均甫的独子钱学森。所以蒋百里是钱学森的岳父。金庸一直管蒋英叫表姐,他也成为了钱学森的表小舅子。佐梅在蒋百里去世后,把孩子们抚养长大,也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了很多贡献。1978年佐梅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蒋左梅”。1937年,也就是蒋百里去世的前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国防论》,系统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和军事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给出了国防建设的建议。当时轰动一时。在这本书里,蒋百里对如何抵抗日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第一,中国不怕被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退败,要主动实行全面抗战,不能让日军存在后方,要让日本无法消化占领区。第二,主动攻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能再从北往南打(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朝代灭亡方式),而是从上海开始,溯长江而上,从东往西打。这样就可以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泊,消解日军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湖南、四川交界处,相持决战。拖得时间越久,离胜利越近。抗日战争的态势,基本上是按照蒋百里当初的判断发展的。这是蒋百里对抗日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除了写作《国防论》,蒋百里还写过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本书得到了梁启超的大加赞赏,写下了五万字的序言。后来蒋百里还主办《改造》杂志,受欢迎程度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不相上下。此外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主编过丛书。蒋百里文武全才,血性超人,也特立独行,一生传奇。从蒋百里身上折射出百年前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耗尽毕生心血。学习历史人物,可以从他们一生奋斗中汲取巨大能量。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如果我们处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做到什么?有多大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