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慰问送到群众心坎上?

插画:林蓉

全文字数:1150 字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逢年过节,做好困难群众的慰问工作,送上关怀与温暖,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把慰问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嘘寒问暖,真情关怀
困难群众需要物质关怀,更需要精神鼓励和人格尊重。有的地方慰问变了味道:“敲锣打鼓”进村、“雁过留痕”拍照、“涂脂抹粉”宣传、“蜻蜓点水”过场。这样的慰问,不仅难以让群众感到温暖,反而会产生一种“被施舍”“被作秀”的感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暖人心者,莫大于爱。慰问,前提是充满真心、情真意切,走进群众心中,与群众平等对话交流。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真诚真情地问其所忧,真心实意地为其排忧,才能问得真切、问到实处、问在关键。
体察民情,解决问题
对领导者而言,每一次慰问既是一次尊重民意、倾听民心、体察民情、集纳民智的大好时机,也是一次深入调研、改进作风、检查政策落实成效的良机。
考虑要“细”。站在被慰问对象的角度通盘考虑,做到因人而异,从时间选择、路线安排,到衣着服饰、言谈举止,都要礼貌周到、得体适宜,“多雪中送炭,莫锦上添花”。
场面要“小”。形式越简单越好,程序越快捷越好,抛开一切繁文缛节,轻车简从、俭朴务实,放下架子、躬下身子。
脚步要“远”。多去条件艰苦的地方、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工作难开展的地方,提倡“上高山、下海岛”“到老区、进农家”,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前屋后,多听群众诉诉苦、吐吐怨,把心窝子里的话说出来,这样才能摸清情况,解决问题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语言要“准”。“进门问温饱,开口询温暖”“多拉家常,少讲客套”。慰问话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鼓励与疏导,不能满口官话套话,更不能因言语不当伤害到慰问对象的感情。要坚持“人民至上”,在讲清道理中凝聚共识,在良好氛围中增进信任。
效果要“实”。慰问困难群众,送钱送物、送米送面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提供脱贫解困的机会、方法、路子,送上致富信息、科技知识、就业机会,并提供文化、卫生、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施之以策,授之以渔,既送温暖,又送“热源”。
改进作风,重在日常
困难群众最害怕的是“门庭若市两三天,门可罗雀一整年”,做好节日慰问固然重要,但慰问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群众明确不同慰问标准和慰问方法。对常年需要救助的实行动态慰问,加强回访,唱好“四季歌”,不唱“岁末歌”;对临时性困难的适时慰问,救助于最困难之际;同时整合资源,推进慰问“普惠化”程度,经常性地访贫问苦、对症解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真正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长久长远地解决好,做到与群众心连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办公厅接待处)

来源:《秘书工作》2021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杨宪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