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虚无、恬淡杂谈

中国画的虚无、恬淡杂谈

——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底蕴浅析

“中国画这个东西跟中国文化一样,可谓是博大精深。”谁也不敢说谁能一言蔽之,一句话给予概括。说的人只能说明他的浅薄和无知。因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东西弄不明白。文化这个东西就是人类脑子不断折腾、变化出来的。不同的人群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彼此就是不同的,这跟经济、政治、社会一样。现在时代变化是那么快,很多东西日新月异,潮流更替让我有点跟不上趟。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一些东西,介绍给大家:今天,我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来说中国画,但并不代表保守,也会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来帮助表达自己的意图。搞艺术的人,现在的国画界,有人玩技术,有人玩花样、形式,有人玩主题、内容。其实一幅画应该给人一种独特的内在感受。每一种画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好,都有雅品俗品。不要拿风格说事,哪种风格都有好的作品。比如写实主义——唐画、宋画画得叫个好。它的写实不让你觉得腻烦,千笔万笔亦不嫌多。徐渭“舍形而悦影”,吴昌硕“画气不画形”,都好。……中国画的根在于她的“文化情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上的;如果“抛弃”中国画的“文化情节”去谈“国画”?就如同将“鲜活”中国文化大树上,硬生生地扯断她的茎、叶;那么,这些“茎、叶”将会命不保矣!所以,真正的艺术品不在于外表,重在内涵;不在于形式,而重在于思想品格。思想品格是艺术的生命,不管是东西方艺术,不管画什么画。总之,搞艺术的人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艺术不是职业,是一种人格的参与。荣格(瑞士心理学家)说过艺术就是一种神秘的参与。这种参与就是艺术的脉。各位要从这个角度去找寻到自己的艺术。

中国画,实际显现中国文化的精神,画画,是精神之事,是思想情感之事,是文化修养之事,是一个人的生命品格。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此语虽过极端,但也“道出”思想品格在绘画领域,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品位和积极向上的心灵追求——个人修养。一种关于艺术、生命、生活的见解与修为;因此,窃以为,我们搞艺术的,需要有传统文化素养、为人诚实善良;力争大爱无疆、上善若水。

中国画的“虚无”,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实指”,是以少胜多的一种方法。中国画就是用虚不用实。中国人的思想受道家影响深远,不愿心为物役,追求境由心造的平衡心态。

中国文化中:

第一部分、儒家有很多的含“虚”的名词: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谦虚谨慎(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虚己受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虚气平心(虚:通“舒”;心平气和的意思。)…等等;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脍炙人口的五律诗歌《汉江临眺》中写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浑然一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第二部分、佛家关于“虚无”的故事:据说当时神秀的“偈”,败在六祖之下,六祖的“偈”是这样的:

《偈一》唐·神秀在“偈语”(佛经中的唱词,梵语“颂”的意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六祖的“偈语”更胜一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是“虚”到极点了!

第三部分、道家中的“虚无”思想: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道德经中的“无为”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道教的层面:其一,天道存在,自然而不必事事操持,万物自然归化,“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其二,人要效法天道,顺应自然。清净自守,保持自然纯朴的天性,从认识“道”,到“合于道”。

二是政治制度层面,要简化制度规范,保持民风淳,朴然自归化。

总体而言,道德经的无为包含着很强烈的反异化思想,所谓异化,是指原本和谐的事物不断走向对立的道路,人的异化是指人从掌控物,到被物奴役的过程。

恬淡虚无,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原为道家所尊奉的养生的根本途径,后被道教养生学说所袭用。中医养生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处反映。

程大利说,中国画以恬淡虚无、清新雅致为特质,从来不画见血的东西,不画战争,不画死亡,只画花鸟鱼虫等活物。而且,国画也不介入时代政治等宏大题材,《康熙南巡图》在为后人提供风俗史料之外,突出的是生活的旨趣。

看中国画,如何看虚与实。有人说中国画不科学,留那么多的空,那么多的虚,看人家西洋油画画得多么厚实。对于此,我只能说这恰恰就是中国画的妙处所在,你看不懂,对不起,是你自己的事。并不是说不能写实,唐宋画就把“写实主义”搞的很好。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我极其推崇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的一句话:“中国文化是向内的。”这一句话道破了中国文化的天机。

清人说:“无画处皆成妙境”,有无相生,虚实相成,以此来陈述中国太极文化的道理。他也不是为了故意的出奇,有意的作怪,但我们觉得气在其中,就如潘天寿所说的:“平中见奇。”故意地做出一个险怪的形状的奇,是可见之奇。只有在平凡的、平淡的、平常的、平正的景致中能让人感到不平,这才是更耐看的奇。因此可以说只有类似黄宾虹这样的中国画,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品位,耐人把玩。现在人画中国画,画山水画,是把所有的聪明,所有的想法都露在画面上,不耐看。就比看谁画的大,谁更能吸引眼球。结果是画虽大,气局真小,做不到小中见大。黄宾虹的画不大,但就是让你感觉到小中现大,平中见奇。画的很少,意味很多。这其实就是中国画非常独到的地方。这与西方实验室式的、逻辑的文化方式根本不同,中国人是直觉主义,重视直接的领悟、感受和体验。李泽厚说中国的美学是“实践美学”,我看应该是“体验美学”更合适些。

中国文化就是辨证的,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辨证。阴阳平衡,五行相合,最后就是化为中庸。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和”。而另一个“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和合”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特征。黄宾虹画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辨证。张仃先生的山水、焦墨,以偏为盛,然而他缺少温润的一极,用中国文化的太极思维来说就是“独阳无阴”。太极思维博大精深。有人偏刚,有人偏软,都在寻找自己的平衡点,这叫允执其中。看黄宾虹的积墨画,感觉里面干湿浓淡、焦浓重淡轻全有,你才觉得它丰富。石涛说,精神灿烂,出于纸上。

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

中国山水诗意画——《空闲》

【题画诗】一尊清酒两人同,无穷烟海接空蒙。云自无心水自闲,掩书余味在胸中。

【欣赏】 一幅清淡雅致的山水画:远处,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近处,层层叠叠的山丘,村舍、绿蓝黄的植被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幻下,是多么的空灵、悠闲。陇上,有二位高士在“把酒言欢”——谈古论今,海阔天空……;那云烟环绕着山峦,使黑色变浅,变灰,时隐时现;正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映衬着“山色有无中”和“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的意境。他们在“云自无心水自闲”的世界里,享受着“掩书余味在胸中”的快乐呀!

中国山水诗意画——《空闲》

《空闲》局部

规格:68×136㎝ 纸本设色 2014年5月创作

本诗出处:

《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唐·张籍

一尊清酒两人同,好在街西水县中。

自恨病身相去远,此时闲坐对秋风。

《泛舟泽中夜归》南宋·陆游

无穷烟海接空蒙,秦望稽山醉眼中。

虹断已收千嶂雨,鹤归正驾九天风。

渔舟容与横沙际,水鸟号鸣傍苇丛。

兴尽还家忽三鼓,半轮残月斗杓东。

《白云泉》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风雨夜坐》南宋·陆游

寒风凄紧雨空蒙,舍北新丹数树枫。

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

松明对影谈玄客,筱火围炉采药翁。

君看龟堂新境界,固应难与俗人同。

顾绍骅于2014-6-13

(0)

相关推荐

  • 文人画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的视觉艺术历史悠久,艺术样式层次多样并几经发展变化,针对于绘画的技法内容等,绘画的分类也很丰富. 文人画古已有之,早有萌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标志性特征,区别于民间画匠或者宫廷体的职业画 ...

  • 论中国画的意境/陈十田中国画,只要学会了...

    论中国画的意境 /陈十田 中国画,只要学会了梅兰竹菊,所有的花鸟画都会画,所画的一切物像都是诗意的,人文的,不是科学的,逼真的.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 ...

  • 这才叫艺术!还是国画有意思, 寥寥几笔, 焕然一新!

    弘扬传统文化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唐.张彦远 中国画起源于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 ...

  • 【图文】文人画什么最重要:真实的内在情感与时代文化精神

    明清之际的时代裂变,对文化艺术的打击是不容小觑的,即便如此,仍有一批画家,例如:徐渭.朱耷.石涛等人,他们处在时代的裂缝中,存活在悲惨的命运中,可在他们强烈的情绪情感背后,不止是抒发内心的孤独感伤,更 ...

  • 《黄帝内经》:不生病的秘诀(2)—“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黄帝内经>:不生病的秘诀(2)-"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原创药师小顾2021-02-07 07:01:00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qu ...

  • “恬淡虚无”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如何获得健康与幸福?如何远离痛苦和烦恼?我建议从"恬淡虚无"这四个字去体悟,字字皆珠玑. 我们都致力于追求健康和长寿,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健康?如何才能长寿?<内经>明确地 ...

  • 道家内视功夫,恬淡虚无是性命双修出来的吗?恬淡养志

    道家内视功夫,恬淡虚无是性命双修出来的吗?恬淡养志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健康长寿的养生圣经

    对于不开心.不高兴的事,看不见.听不见--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以求自保中,坚守那一份无瑕的情感--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恬淡虚无的处世之道.养生之道.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 ...

  • 养生智慧之恬淡虚无

    养生智慧之恬淡虚无 畅情志 人是万物之灵.在动物界,人是最高级的动物.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最为发达,只有人才具有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有感情的动物.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情绪与社会息息相关.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 ...

  • 李迎春解读《黄帝内经》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人和自然应该是统一,人在出生时被自然赋予的能量应该是最纯真的.<皇帝内经>说要活到120岁,只要遵循几个方面就可以做到.这几个方面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李迎春老师就 ...

  • 恬淡虚无

    恬:安也,让自己安逸舒适. 淡:一切看淡. 虚:神马都是浮云. 无:及时清零.

  • ​【辨真】恬淡虚无 一片神行——谈孙氏拳三体式的练法境界

    有人问:你常形容孙氏拳高手行拳的风神是恬淡虚无.一片神行,这到底是种什么状态? 答:修习孙氏拳确有造诣者不仅行拳如此,技击时也是恬淡虚无.一片神行,体.用之风神并无二致.至于到底是什么状态?除了听闻之 ...

  • 艺术杂谈 | 中国画的枯笔之境

    中国画的枯笔之境 On Art [艺术杂谈] 一 宋元枯笔传统 枯笔,亦称干笔.渴笔.焦笔,所谓枯.干.渴.焦皆是形容笔中含水量少.此称谓虽含有用笔之意,然实为运墨之法.<林泉高致·画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