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②
原文
在上半篇中,我们介绍了脉诊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以及脉象对应的各种病症。在下半篇当中,我们继续解读脉要精微论篇。
精读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②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原文】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点评】此段为各种病症的脉象含义,以及应对方法。
①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持脉,把持,把脉之意。
保,保证。意指,医生在给病人诊脉时,要安静,以确保诊脉的准确性。
②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内,内脏
按,指诊脉时,手按压桡动脉时的情景。
纪之,纪,当动词,意为处理。
外,相对于内,指外部情况。
终而始之,指经络运行的终始情况。
③当病舌卷不能言
舌卷,证名。舌体卷缩,不能伸出。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如果舌头不灵光,多与心功能失调有关。
④当消环自己
消环一词,当为“消渴”。“环”乃“渴”字之误。《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素》所载为是。
⑤当病唾血
唾血,痰中带血
⑥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灌汗,证名。指汗多如灌水之状。
不复散发,指不能再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病了。
⑦当病溢饮
溢饮,是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等,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⑧当病折髀
折髀,病证名。大腿疼痛如折断的病证
⑨当病食痹
食痹,病名。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
⑩当病足胫肿
足胫肿,两胫肿大,步履沉重,为“脚气”证。此证初起无显著不适,但觉两脚软弱顽痹,行动不便,足背微肿,以后两胫特别肿胀。逐渐发展,能上及少腹以至大腹均现胀满,但很少影响到周身。严重的出现气逆喘急,呕吐不食,烦渴,心胸动悸,甚至神志恍惚,语言错乱,面色晦暗,鼻扇唇紫,称为“脚气冲心”,死亡甚速。所以脚气大多肿不过膝,过膝便难治。
【整段翻译】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
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鱼浮游于水波之中;
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
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
冬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
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肋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髌痛如折,如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
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
【原文】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点评】此段详细的阐述了各脏器之病的成因和变化情况。
①病名心疝
心疝,诸疝分类中之一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心经为寒邪所袭而发。
②心为牡藏
牡,代表雄性,这里指,心为阳脏。
③瘅成为消中
瘅(dàn),即痨病。
消中,病名。即消渴
④厥成为巅疾
厥,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巅”,指头顶。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脏腑血气皆上会於头部。故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发生巅疾。
⑤久风为飧泄
飧泄,飧(sūn)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⑥脉风成为疠
脉风,病证名。同疠风。因风邪侵犯血脉,留而不去,蕴酿而成,故称。属麻风病之一种类型
⑦诸痈肿筋挛骨痛
痈肿,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
筋挛,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因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营养所致。本症可见于中风、痹、麻风、破伤风、痉病等。
骨痛,是指全身或某一局部骨骼疼痛。
⑧以其胜治之愈也
指利用五行之法治之。比如,现在的伏贴,就是利用夏季阳气最足之时,用药物来驱赶身体的寒气。
⑨有故病五藏发动
故病,指陈旧的疾病。
⑩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其久,这时指的是老病。
暴至,暴,突然,猛烈之意,这里是指新病暴发。
【整段翻译】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
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头痛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
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原文】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徵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眩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点评】本段主要介绍各种病症的脉象。
①徵其脉小色不夺者
夺,丧失,削除
②湿若中水也
中, 受到; 遭受,中伤。此句意指,受到水湿的伤害。
③则季胁也
季胁,胁下小肋骨
④为厥巅疾
厥,气逆
巅疾,头痛。
⑤为眩仆
眩仆,病状名。指视物昏花,旋转难以站立,甚或跌仆。
⑥数动一代者
脉学术语。指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
⑦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整段翻译】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
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
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
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
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
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迟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
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
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
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
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
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
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手腕脉寸关尺各位置所代表的相关脏器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
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头痛一类的疾病。
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
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
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
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
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
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
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
■总结
在“脉要精微论篇”下半篇中,重点介绍各种病症对应的脉象,以及应对的方法。
在上半篇中,我们曾经提及,脉诊,不像面诊、掌诊那样看得见,因而,在诊断和传承过程中,不仅准确度不高,而且还不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实际上,受科技发展所限,古人在诊病时,不可能像现在西医有如此多的先进的设备及诊断手段,使其诊断结果,不仅看得见而且还摸得着,中医只能通过脉搏的跳动,来辨别各脏器状态和变化,因而,受医生个体水平差异的影响会很大。有经验的医生,和普通的医生,在脉诊上,差的会很远,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医的科学性饱受质疑。因此,现在很多中医,尤其是学院派的中医,都几乎放弃了脉诊,而选用西医的诊断手段,先给病定性,然后再开方,这已经违背了中医辨症施治的思想。
那中医的脉诊,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既然能几千年流传下来,必有其科学道理。不过,在脉诊篇中,文章还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向内看”,也就是脏器的状态和变化,而很少的顾及“向外看”,也就是脏器以外的经络运行状况。只提及“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这一句。
在较早的文章中,我曾经多次提及,灯泡不亮,有可能是灯泡坏了,也有可能是线路问题,还有可能是开关的问题。同样,人体也如是。当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时,或许是他和脏器坏了,或许是经络堵了,也或许是开关出了问题,使得气血无法输送到目的地。但是,现在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地放到了脏器上,很少有人关心线路,也就是经络,这使得,很多病反复治都治不好。
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在这几年客户调理的实践中,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了线路上,也就是通经络上,其结果,是出奇的好。很多客户的疑难杂症,都不药而愈。想起来,都令人不可思议,但确实是事实。
在结束“脉要精微论篇”的解读时,我们要提醒各位,脉的变化,不只是体现在脏器上,还体现在经络上!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眩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