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研究所建所过三关

“回顾我所40 年走过的战斗历程,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和自豪,我们不会忘记40 年来为我所创立、发展和壮大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华北所人,我们还要深深感谢40 年来始终给予我们帮助、支持的兄弟单位和广大用户。” ——娄勤俭所长在十五所建所40 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998-10-30)

电子十五所的官名是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初创阶段,“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对计算机事业有了详尽的安排。十五所从起步就集聚了“先集中”时期的宝贵经验,经过持续积累和创造,培育队伍,成为百花园中的“丰硕一枝”,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所第一关,克服中苏分裂和三年经济困难,艰苦奋斗。

建所第二关,明确科研方向,构成科技生产综合管理体系

建所第三关,是面对实战,构建功能一流的电子测控系统

1958 年10 月20 日,第一机械工业部(58)机密远计字158号文批准了建设16 个国防代号厂的设计计划任务书,其中第12项是建设北京电子计算机厂(931 厂),这批计划任务书是9 月29日报请审核的。

此时,一机部的部长为赵尔陆(1958 年2 月11日上任),主管电子工业和计算机的副部长是刘寅(二机部之前并入一机部)。原准备由苏联援建和设计931 厂计划的年产量是:小型军用电子计算机1000 部、专用电子计算机200 部、万能(通用)电子计算机10 部。人员5848 人(其中包括十五所1394 人),1959 年开始建设,二季度正式投产,1960 年建成,建筑面积为5.3 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2800 万元。

158 号文件拟定的建所计划任务书拟稿人是一机部长远司军工处朱协品,校核人是长远司刘正栋,签发人计划司司长郑汉涛。郑汉涛后来任三机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等职,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正栋,曾任东北军区军工部计划处长,在中央重工业部从事兵工、导弹和国防工业的计划管理工作,1963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58 年7 月,从中科院计算所归来的王正、孙润伍和苏凯三进驻雍和宫东侧的南菜园,这里仅有四栋二层小楼,没有试制车间,也没有机床设备。

建所第一关,克服中苏分裂和三年经济困难,艰苦奋斗。

9 月,931 厂和十五所筹备组成立,主任田守勤、副主任王正、孙润伍。王正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过建所筹委会副主任,他是十五所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孙润伍曾任二机部处长,在计算所任过所办公室副主任。

建设一个大型计算机工厂的计划很快就被取消了,蓝图中研究所的220 亩地,1 万平方米基建指标被保留下来。

1958 年末,全所222 人,其中:56 位技术人员,工人91 人。

1959 年末, 全所1073 人, 其中:165 位技术人员, 工人648 人。

纪念建所五十周年时的十五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实施方案中, 一项重要的决策就是“先集中”,三年的时间这一方针实施成功了。随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的第一家计算所要变成三家,就是“后分散”。

1959 年9 月,中科院计算所、总参研究所、二机部十五所的领导,多次讨论“分家”问题,1957 年以后分配到筹委会的大学毕业生由三个单位分配,原来参加合作的科技人员陆续返回原单位。十五所借鉴了计算所筹备工作的成功经验,目标清晰,避免了弯路。不同的是,筹建十五所赶上了中苏关系破裂,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和技术支持。

十五所的建所方针是:“边基建,边研究,边试制。”基建还未开始,研制计算机的任务却已下达,两个任务叠加,两路人马分兵,从上到下,从基建到研发,都在压力和困境中坚守,等候转机。

华罗庚在15所讲学,相邻就坐为所总工程师王正,副总工程师莫根生。

先行一步的中科院计算所已迁入了新楼,十五所的基建则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面对60年代初呼啸而过的凛冽寒风,十五所的年轻人深夜下班后,还得跑步五里路,到德胜门外的大车店住宿。在“物资匮乏,生活异常艰难”的环境中,采买基建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人员踏遍了全国六大地区的各个角落,建设者饿着肚子苦干,每天食粮不足一斤,首任所长徐震称那是“食不果腹”的日子。1959 年12 月4 日,基建工程开工,经过七年完成了全部基建任务,科研楼、附属设施和宿舍建成,总共59051 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宿舍85 元、试制车间70 元、食堂60 元,基本建设总投资1609万元。十五所的科研环境终于跟上了中科院计算所。

建设花园东路的“甲乙楼宿舍”时,只有传统的“拨杆”,吊装上百公斤的水泥楼板全靠人力,这两座楼房1960 年2 月28 日竣工验收,至今耸立在花园东路。两座楼房凝聚了员工的热血,展现着他们的精神和意志。

靠人力修建的花园路甲乙宿舍楼。

进驻崭新的科研大楼,保持一个安静、整洁的科研环境是一件需要特别重视的大事。这件事通过制定规章、反复开会强调,不断组织检查得到贯彻。为改变脏乱差的积习,甚至国防科委都将研究所的文明建设作为突出问题提出要求,安东副主任还为此到所里视察并进行检查,强调其重要性。

十五所的一项重要任务是20 台示波器的研制,保证研制计算机的需要。早先,这些装备都是从苏联进口的,数量、性能与供货时间都受到限制。1959 年1 月,一机部十局下达了试制每秒1500 次运算的113电子管计算机和102电子管计算机的任务,研制工作就在南菜园的城墙根下展开。1963 年11 月6 日,113 计算机顺利完成并通过鉴定,留在所内算题使用。

此时,十五所的技术人员来自几个方面,共计62 人:从中科院计算所返回23 人:莫根生、胡祖宣、蒋维镛、王焕章、王世昌、李巨川、韩公柳、蒋雅娟、钱凌雪、张志强、包业俊、冷英驹、黄坤大、修少驹、王志俊、杨世明、朱汉新、杨继麟、尤大泓、黄德金、潘植庵、叶公荫、翟翼民;(后5 人为首届训练班学员)

第一届训练班分配的学员(应届高校毕业学生)13 人:杨天行、宋德玉、徐惠国、蔡永昭、方钟杰、陆荣根、郭浚川、石钟伍、崔志敏、刘树贞、施秀兰、杨立臣、张俊民;

第二届训练班分配学员5 人:游鄂毓、缪道期、尹金堂、郭能发、于荡;

第三届训练班分配学员21 人:程以南、陈英明、彭才浩、许自强、蔡鹏

星、邓作夫、范锡章、赵怀章、姚世全、江学国、孙贤德、尹良滨、周志英、刘永善、胡时英、周继忠、张玉范、张任民、漆謌亭、朱景生、陶瑞星。

1954 年从清华派赴德国留学电信专业的毛锡芝,1960 年到十五所工作。十局安排的赴苏留学生朱鹏举、吴诚之、贾佩长、沈士芳、曾能濬、赵显

荣、沈祖恩、肖文贵、张坤君等,于1962年毕业返回十五所。

从南京无线电学校、无锡机械学校、北京无线电学校、成都机械学校、北京航空学校、北京工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分配一批毕业生,还有一批复转军人先送到738、734 厂培训,再返回所里工作。

王正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一是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朱启銮校长合作,1958 年暑假挑选优等生95 人,在该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班;1959 年5 月,专业班到十五所实习,毕业后留所工作50 人。二是与北京工业学院合作,安排1954 级、1955 级共30 人到十五所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后留所工作12人,这两批人都成为建所的技术骨干。

建所第二关,明确科研方向,构成科技生产综合管理体系。

十五所的专家人数较少,所里邀请华罗庚讲学,邀请慈云桂任顾问。

1963 年,陈力为任四机部十五所总工程师。陈力为对技术标准、规范有独特的见解,日新月异的电子电路,要在保守求稳和不断升级之间慎重权衡与选择,不仅要适用眼前,还要考虑长远。

陈力为总工程师

1965 年,国防科委推广哈军工的441-B 计算机,慈云桂建议108 乙机使用康鹏设计的441-B 机的核心电路,即“隔离—阻塞式它激间歇振荡器”。

负责电路选型的赵自强对比了“隔离阻塞”电路和饱和型标准逻辑电路的特点,两批次测试了上千支晶体管,求解方程式得到三维图解的参数稳定空间,编程计算元件取值范围,验证选取参数的合理性。陈力为总工程师非常重视稳定性设计,要求三天一汇报,随时检查,支持继续开展电路定型工作。他看准了本所的潜力所在,希望从中获取更好的设计数据。

1965 年5 月,十五所与738 厂合作研发121(DJS-21)机,根据《121 计算机设计技术任务书》,四机部科技司副司长罗沛霖在十五所主持召开了一次电路选型决策会,特别邀请了张效祥出席。电路室修少驹介绍了本所开发的“与非电路”,经受了500 小时测试,结果甚佳。他于1963 年10 月在全国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多电平控制的电流开关逻辑电路》的报告。

右起:陈力为、罗沛霖、陈正清

张效祥认为,从向集成电路的过渡角度,采用“与非电路”有其必要性,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罗沛霖认为,隔离阻塞电路有许多优点,在441-B 机上显现了优势,但是在晶体管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们这样一个很大的国家,不要一头扎在一种电路上,应当创造更多的基本电路,适应不同计算机的需要,这对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为有利。十五所的与非电路已比较成熟,要从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选择。陈力为的个人意见和罗、张二位相同。他对到会的738 厂技术人员表示,与十五所合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吸取“与非电路”成果,要尊重厂方的意见。决策会最终做出决定,108 乙机选择与非电路,在生产应用中得到成功。

1965 年六七月间,陈力为坚持采用“中断技术”,他认为不仅121机第一台的用户“京津唐电网系统”的实时控制需要,而且也要借此扩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中断”是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有了中断计算机才有可能完成多任务、多用户实时处理任务。早在1963 年的计算机交流会上,江学国和汪家云提交的论文题目就是“一台实时计算机中的程序中断系统”。从提出到应用,两三年时间,已见成效。

1965 年12 月3 日完成的108 乙机(DJS-6 机),共生产156 台

108 乙机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两弹一星”工程中,承担了多个课题,使十五所在航天测控事业中一举成名。此后,十五所的研发方向转向研制兼容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的通用计算机,实现了厂所结合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张效祥院士说,“十五所是我国计算机自主产业的努力实践者。”他追忆起十五所在20 世纪60 年代致力于108 乙机的自主研究开发,实现批量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说,“108 乙计算机在'东风四号’、'东方红一号’这两项历史性任务中不负众望,在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在当时,它的性能与国际水平都很接近,甚至毫不逊色。从任务下达到造出第一台样机,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每当提起108 乙机,沈荣骏院士的自豪之情都溢于言表。

108 乙机和ALGOL 语言编译程序,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7 年5 月4 日,154-Ⅱ期工程安全控制中型计算机320 机开始研制,运算速度每秒20万/30万次,1971 年12 月完成,共生产35 台。

108 乙机、121 机和320 机在5 家工厂生产超过300 台,在我国计算机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国家、军队和部委都看到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一阶段,十五所形成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陈力为总工提出“可靠性第一”的口号家喻户晓,要求“把错误消灭在图纸上”,制定了从电路设计、逻辑设计、结构设计、电源设计的一系列可靠性要求和规范,建立了设计自检和一系列标准化审查的制度,所有的图纸必须有标准化审查和签字才能生效。在技术条件标准化的推动下,两周时间就完成了108 乙机的样机正确性调试。

108乙机的穿孔员

首次投入使用的108 乙机,在试验现场通过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每次试验任务前,钱学森都到发射现场指导,一待就是几十天,十五所的科技人员经常在路上看见他的身影。1969 年11 月16 日,在试验任务中,导弹起飞后飞行了一段时间就失踪了,怎样尽快找到导弹和弹头成了问题的关键。

钱学森问:“计算机方面有什么发现?”在154 工程中负责落点预示的十五所人员,根据108 乙机输出数据在平板绘图仪上绘制的导弹落点的预示轨迹,汇报了飞行体落点的经、纬度和离发射场的距离。钱学森点头肯定了这个意见。首长当即指示:计算机组和回收组一起派人寻找。机关人员和十五所何荣成连夜飞往现场,在计算出的预报地点降低高度盘旋,发现有似导弹形状的目标。部队立即出动,赶到落点成功回收弹头,钱学森和指挥部首长都非常高兴。

从此十五所的测控工作迈开了新的步伐,在两弹试验中多次完成规定任务,树立起我国尖端武器装备试验的里程碑。1970 年,108 乙机还保障了“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上天。

建所第三关,是面对实战,构建功能一流的电子测控系统

1967 年开始研制的320 计算机规模大、技术新,采用了约10种新技术,代表了当时国内晶体管计算机的最高水平。研制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就近30 种。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将320 计算机作为升级换代的产品购置。

1971年12月完成的320计算机,共生产15 台。

沈荣骏院士认为:“从元器件和工艺水平来讲,320 机并不是最好的,但它的系统是世界一流的!”他认为,在当时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搞尖端技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系统优化的道路。

154-Ⅱ工程的320 计算机,1970 年7 月完成电装,戴云龙、沈祖恩、张品先、张军管和杨荣章领导全队40 人于8 月14 日开赴基地9 号站。张学孝、刘其昌一方面进行系统正确性检查,一方面要完成应用程序调试,一次上机四五个小时总要解决几个问题。

220计算机

1971年4月,钱学森检查了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并且批准了全队同志参观发射站和火箭。十五所的科技人员保障了多次重要发射、观测任务的成功。

一次发射前,计算机突现故障,现场值守的葛学良沉着冷静,更换备件,重启计算机,在五分钟内恢复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了连续五次发射任务的顺利完成。

为了弥补“文革”的损失,十五所抓住“第三代大中型通用计算机系列”的研制目标,开始了520 系列机的研发。

1970 年春,在“文革”的科研停滞中,十五所一些不能“上任务”的优秀科技骨干自主决定设计一台新型计算机,他们是江学国、李基义、严友谅、王惠通、朱新甫、宋德玉、林舜华、侯宗粹、尹桂彬、陈炳从和徐非,组成了一个专业组,要用库存元件研制一台“高精尖”的计算机。

1970 年8 月1 日,全组人员自动加班研讨,确定了520 系列机的基本结构,系统概念、加工工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达到国内最好水平。那天中午的瓢泼大雨,记住了计算机界的又一个值得纪念的“八月一日”。直接参加过项目研制工作的人员有五百余人,后来命名为DJS-200 系列机。

1971 年5 月,十五所制成112 集成电路计算机;每秒运算6000 次。

江学国先生

江学国说:“国家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只要有时间和经费投入,我们一定能够将所需要的设备搞出来,没有搞过不要紧,我们可以学习、创造,一项一项都搞出来。测控计算机,我们没有搞过,不是也成功地搞出来了吗?”

1973 年8 月,电子工业部和国防科委四局组织的通用机200 系列联合设计正式开始,六个研究所、九家工厂、十二家高校在十五所同时设计高、中、低三档计算机,命名为DJS-260、DJS-240 和DJS-220,开创了我国系列计算机先河。

在240机运算器机柜焊接完毕时,调试发现72 线插座插拔力不够,讨论了好几天,分析利弊,最后决定全部更换。五工段的工人加班加点,硬是把四个月的工期压缩到两个月,为后期调试和设备进场的安装赢得了时间。

1975 年1125 工程重新启动,十五所的杨天行、张集祥、王祖永等参加了系统论证,十五所研制的DJS-183 计算机和双机控制切换系统被选用于工程的雷达情报自动化团站系统,20 世纪80年代安装、调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多台200 系列机共同构建了“航天测控网”,执行了我国的洲际导弹、水下潜艇发射和同步通信卫星任务,与国防科大的151 机,分别在远望1、2 号船上担当主控计算机,十五所在“两弹一星”工程中获得十多次国家级嘉奖。

在15所参加过项目的测控工程师贾永年在船上。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十五所先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研制了四代用于地面测控计算机系统,完成了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号飞船等一系列航天测控任务,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王正,1912年4 月28 日生于山东青岛。1929 年考入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1933年7 月毕业。1944 年4 月,在山东参加八路军,从事通信技术工作,制作和研制发射机、通信机,培训军事通信技术人才。1950 年任二机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二机部第十五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1981 年1 月1 日逝世。

陈力为,1917 年8 月30 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6年济南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40 年在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 年赴英国入通用电器公司实习,1946 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南京有线电公司(有线电厂)技术科长,1963 年起在十五所工作,1981 年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总工程师,1994 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2 月26 日在北京逝世。

江学国,1936年5 月出生,湖北云梦县城关人,1949 年就读云梦第一中学,1955 年孝感高中毕业,考入天津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58 年抽调到计算机训练班,结业后从应届高校毕业生分配到十五研究所工作,历任该所总工程师、副所长,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先后主持108 乙计算机、260 计算机研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0)

相关推荐

  • 推进剂仅消耗0.3%!嫦娥五号轨道器再出发,燃料富余动力充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嫦娥五号在历经23天艰难跋涉之后成功返回地球,然而它的任务却没有终结. 嫦娥五号11个重大任务阶段一路走来犹如一场断舍离的接力赛,着上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两两分离.支撑舱 ...

  • 嫦娥五号飞向地球,欧空局用15米天线追踪

    我国嫦娥五号的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因为这是时隔将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从月球上获取样本,然后再带回地球.那么,嫦娥五号的现状如何了呢? 目前,嫦娥五号的轨返组合体正带着挖到的月壤进入月地转移轨 ...

  • 十五所建所的三关(1)

    建所第一关,克服中苏分裂和三年经济困难,艰苦奋斗.     (见"第十五研究所的筹备和基建") 建所第二关,明确科研方向,构成科技生产综合管理体系 建所第三关,是面对实战,构建功能 ...

  • 十五所建所的三关(2)

    十五所建所第三关,是面对实战,构建功能一流的电子测控系统. 1967 年开始研制的320 计算机规模大.技术新,采用了约10种新技术,代表了当时国内晶体管计算机的最高水平.研制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就近 ...

  • 第十五研究所的筹备和基建

    "回顾我所40 年走过的战斗历程,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和自豪,我们不会忘记40 年来为我所创立.发展和壮大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华北所人,我们还要深深感谢40 年来始终给予我们帮助. ...

  • 蒲公英十五期 | 建开组破冰:盈盈笑意来,妥妥成佳绩

    蒲导读 8月22日上午,蒲公英女性领导力提升共建计划第十五期建开组破冰活动云端开启.天大地大,我们不期而遇,从今天起,让我们携起手来,温暖同行! 本文长度约为938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3分钟. 20位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讨论了理中丸中的四味药谁为君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理中丸这个方剂中的人参能不能用党参来代替?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但是,真正捉摸一下,还真的是一个问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五十五)燕王是如何处理建文遗臣的(上)

    (五十五)燕王是如何处理建文遗臣的(上) 说到方孝孺时,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大约是这样记述的. 燕王恳求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拒绝了:于是燕王以灭九族威胁方孝孺,方孝孺就大义凛然的说,你就是 ...

  • 第十五届“三木秉凤杯”4034【袭建旺 】作品:瓜恋

    征文体裁:现代诗歌.散文.古体诗词.小说.书评 本平台投稿通道: 邮箱:616792237@qq.com 微信:616792237(请注明参赛投稿) 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1200元. 一等奖2 ...

  • 余建新/交换秘密--《故乡遗情录》连载之十五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 ...

  • 席建兵:杀胡令(小说连载之四十五)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