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台湾茶商,换个茶名,又以几十倍的差价返销到香港

雪印紫印水蓝印,生砖熟砖边销砖。随着岁月的不断变迁,当年的普洱老茶,现在都被赋予了传奇外衣,甚至是虚假光环。

其中流传最广,谬误最多的,当属雪印和73厚砖名字的由来,今天这篇文章,小编就来揭秘,被商业营销掩盖的老茶历史真相。

80年代雪印7532青饼

印刷失误成就浪漫命名

首先,茶友们要明确一个老茶历史信息。

1996年以前,凡是勐海茶厂出口到香港的七子饼茶,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不管是什么唛号,哪一批次,绵纸包装上中心的“中茶”字样,都是红色“八中”+绿色“茶”字。

80年代雪印7532青饼

直到1996年过后,包装上的“茶”字才变成了不同颜色,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96年以前绿色“茶”字是沿用很多年的印刷惯例,不会轻易更改。

第二,96年以后国家取消了统购统销的政策,自力更生的勐海茶厂接受了很多台商港商的订单,如果客户有定制需求,勐海茶厂是会专门更换板式的。

第三,这一时期的省茶叶公司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公司内部的各部门都可以找茶厂自行制茶,为了以示区分,包装上的茶字就出现了各种颜色。

这也是“公司部门茶”的由来,同时这种茶最大的特点不是改换了茶字的颜色,而是内飞上原本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出品”,被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

在这一时期,有一款唛号为7532的七子饼,虽然和7542等产品相比,7532相对冷门,但却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雪印”。

很多新入门的茶友,会被这个浪漫的名字吸引,但看到实拍图后却大失所望,感觉和其他的印记茶版面没什么区别,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追根溯源的话,雪印这一名称的由来并不神秘,当年生产这批茶时,茶厂的印刷机出了问题,包装正中的'茶’字印刷不均匀,导致脱墨,俗称露白点现象。

最终出来的印刷效果,就是包装上的茶字有白色斑点,这批茶到了台湾那边,茶商认为很像落雪纷纷的圣诞树,为了促进销售,就美名为雪印。

在那个年代,普洱茶包装本就是一件小事,别说是印刷脱墨,就连包装所用的纸张的规格和纸质,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通常是有什么纸就用什么纸。

生产早期的技术落后,茶厂一般采用手工造纸,生产出的纸张纹理不规则,有时还带有很多纤维,而且薄如蝉翼,十分柔软,也容易破烂和损毁。

到了生产后期,茶厂经费增加,技术也更加先进,就大多采用机制纸,这种纸纹理规则,纸质偏厚,茶饼长期陈放后也不易破烂。

7532的综合原料等级是三级,用料比经典配方7542高一个等级,但销路却比较低迷,这可能是因为7532的定位与7542相似,导致消费市场的需求重合。

1975年投入生产后,7532每年的产量都在30~50吨左右,包装上和7542十分相似,由于原料采购价稍贵,价格上7542卖18元,7532则要20元(港币)。

但7532在港销路不畅,很多香港茶客觉得味道又淡,价格又高,还不如买7542,这导致茶厂手上还积压了大量7532存货。

后来茶厂试着把这批7532投入到日本神户市场,没想到正好迎合日本清淡的饮茶喜好,很受当地人的欢迎,直到96年才结束出口,转为内销。

反复往销导致信息紊乱

市场上一直流传有“文革砖”的说法,这种普洱茶一般指,1966~1976年时期,由下关茶厂为主,昆明茶厂和勐海茶为辅生产出的,主销边境的生砖。

有三个原因能够证明这个结论。第一,虽然渥堆发酵在1973年就已经宣布成功,但由于技术不稳定,茶厂一直对这项新技术持保留态度,直到1975年还没有大规模生产普洱熟茶。

第二,在1975年以后,云南各大茶厂才有技术比较成熟的熟茶可供出口,而且由于需求不明确,生产初期的产量很小,到港后大部分都被立刻消耗,很少能留存下来。

由于地方需求不同,以及节约成本,这些边销生砖,通常会选用最粗老的7到8级原料,有时甚至会拼配进茶梗和茶碎一起压制,也就是说边销砖用料杂且粗老。

边销砖的包装也很朴素,一般都是把四块茶砖摞在一起用牛皮纸一包,每四砖成一捆,每捆正好一公斤,不像现在大多采用单砖独立包装。

在那个年代,景谷茶厂也负责过一部分的边销茶砖生产,不过数量不多,每年大概几十吨左右。

由于用料更加粗老,茶叶内含的果胶物质,无法紧密粘结茶叶,在压制后茶砖往往还会反弹,导致砖身很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厚砖”。

景谷茶厂也有红茶生产线,为了节约成本,筛分红茶时剩下的碎茶末,有时也会被拼进砖茶里,当年不得已的行为,却促成了边销砖特有的味道。

1984年,云南茶厂经由香港转口,向台商出口过一批茶砖,由于当时大陆与台湾还没有通商,包装上有简体中文和大陆生产信息的话,被抓到后处罚很重。(公章饼就是这个道理)

原定计划出口给台商的,是昆明茶厂生产的7581。但台湾人要求无字包装,而更换包装需要把产品包装全部拆掉重装,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多增成本。

而当时都是按配额生产的,也没有现成的7581,在协商一致后,云南这边只好把景谷茶厂和勐海茶厂生产的,选用低等级原料的边销厚砖出口给了台商。

这批茶砖抵达香港后,台湾人把牛皮纸包装扔掉,换成无字白棉纸包装,又买来了泰国的原产地证明,自此,这批云南茶砖摇身一变,成了由香港转口的泰国茶。

在顺利通过海关检查,可以销往市场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茶都被换了白纸包装,没有名字就无法销售,因此还需要再仿造7581的板式重新做包装。

做好后还要起一个名字,与其他茶品区分开来,由于台湾当时还在用民国历,而1984年又是民国73年,这批茶又比7581厚很多,就被叫成了73厚砖。

当年台湾的紫砂壶走私现象十分普遍,为了防止磕碰,台商会大量购入价格低廉的普洱茶砖和茶饼,用来填补船舱缝隙。

由于需求少,这些普洱茶到了台湾后的消耗量也不大,就一直存着,到了90年代普洱茶市场火爆,很多精明的台商,又会以几十倍的差价将这些茶返销到香港。

一来二去,很多香港茶客只知道这茶叫73厚砖,却不了解背后的历史,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批茶是1973年生产的厚砖。之后香港人又把这种错误说法带到了广东。

因为印刷失误导致脱墨,却反被赋予了雪印的浪漫命名;为了节约成本,在茶砖里加进红茶末,反而造就了73厚砖独特的风味。

当年的普洱茶,不仅目的单纯,而且包装质朴,反倒是后世的营销包装,为这些老茶增添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和光环。

是回归价值还是本末倒置,茶友你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