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学生课本上写的这些东西,让人感慨良深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有没有人见过清朝的学生课本?

估计很少有吧,我也一样。不过,在偶然的机会下,我看到了一张清末学生课本的照片。照片上,课本的内容看不全,但能看到其中两课的内容。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这仅有的两课中,旧社会的气息一览无余,让人不由得想到了那个封建、压抑、落后的时代人们都是过得怎样的生活。当然,这是针对现代而言的。

到底什么样的内容让人有如此感叹呢?请看图:

这是清末其中一本教材里的第58和70课的内容。

第58课说的是:莘莘学子们要记住两点,一是忠君,二是爱国,忠君在前,爱国在后。

第70课说的是:永远要记住自己是大清人,永远爱大清国。

我们来理解一下其中的意思吧:

看得出来,爱国教育在清朝已经得到普及了,国家的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子们的脑海中。这一点是好的(抛开民族因素不说),包括现在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甚至比教育知识还重要。

我这样说是有感而发的。还记得,宋朝就是在这一块上面丧失而导致万劫不复的。笔侠你凭什么这样说?请往下看:

宋朝最怕的就是武人坐大,所以他们采用“右文抑武”的国策强势压制武人,导致武人无用武之地。

宋朝文人是怎样限制武人的呢?

分权,把军队的指挥权、调动权、财政权全部分立,除了上阵杀敌,几乎都由文人做军事一把手。这样一来确实把武人限制得死死的,想翻都翻不起什么大浪,比如狄青、岳飞等。

你们觉得:宋朝的这种方法行不行?

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包括现在也是,军队就得分权,不然会失控。然而,宋朝又为什么会走向灭亡呢?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限制武人并不代表他就低人一等,相反,还应该让他享受特殊的待遇,因为人家必定是干的刀口上舔血的事情,你文人大不了考场失意做个穷酸秀才,而人家是拿命在搏。所以我们现在的军队建设比以前那是丰富多了,后勤保障、家属照顾、转业分配,以及文化娱乐都要面面俱到。这才是打造一支忠实的人民之师的正确方法。

而宋朝是怎么干的呢?他们一味地打压和羞辱武人,让武人彻底在人前抬不起头,上阵就是当炮灰和替死鬼,是问,这样国家谁会为它卖命?难怪两宋后期都兵败如山倒,投降的投降,反戈的反戈,不能全怪别人。

课本让学子们爱国是没有问题的,那忠君呢?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因为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没有皇帝了,哪来的忠君?但是在封建社会可不是这样,在君主集权的时代,忠君真比爱国还重要。就是说:即便是亡国之君,你也得听他的,因为国是他的,他想怎样都可以,哪怕送给外人也行,但你就是不能反对他。这让我想起了赵构,想起了慈禧太后

不管这个逻辑有多荒谬,古代统治者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们不断地给学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以成就他们的为所欲为。

以前我老是想不通:古代科举取士为什么考八股文,考大学、中庸,其实就是为了给学子们灌输忠君的思想,哪怕寒窗苦读数十载,不接受的,即便你再有本事,都到一边儿歇凉去。这就是古代社会!

还好,我们生在了如今。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