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广东共青团澎湃新闻搜狐网,被劫持的学生不是“它”

《被勇者拯救的勇敢男孩》。
广东共青团澎湃号:
《被勇者拯救的勇敢男孩:跟歹徒谈判,还摆手对警察说不要过来》
搜狐网将这篇文章来源标记为澎湃新闻:
《被勇者拯救的勇敢男孩:歹徒被击毙,他像子弹一样站起来逃脱》
这篇文章写得很一般,至少在我看来,不像南风窗的水准。
这都可以放一边,毕竟,看文章,见仁见智,各有想法。
如果谁给定个调,只能说好或说坏,才是可怕的。
但,有个地方,错得实在离谱——
被劫持的男生是万勇。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对前来探望的人们回忆了事发情形。他用两个食指比划出长度比自己肩膀稍窄一些的凶器——那是一把架在后颈、伤了同学们的尖刀。
(图源网络)
它?
难道不是他吗?
看来作者打的是拼音,且未能将这个错误,检查出来。
这也正常。
前阵也有朋友指出我文章里的错别字。
人啊,剖析起他人来,刀刀见血,深刻不已。
反省起自己来,那就扭扭捏捏,难上加难,越看越感觉自己人设很完美。
(图源PEXELS)
态度自然是一个原因;
更主要的是,是方法。
最最关键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检查自己文章里的错字,看个三五遍,总还要漏的。
所以,各个平台的编辑器,才会加入检查错别字的功能。
所以,出版业才会有校对;
所以,媒体发文才会有一审二审三审。
所以,才会说道德是不可靠的,要想权力不任性,还得把它锁在制度之笼里,让行使者保持敬畏。
(和大人剧照)
似乎扯得有点远。
实际,并没有。
本质一样嘛。
都是要有人来监督,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增进读者、百姓的舒适感。
从南风窗将此文发在公众号里,到广东共青团转在澎湃号里,再到澎湃新闻将之入库,再到被搜狐新闻收录、推送……都没人看出这个错误来。
他们并不是不看。
他们也会看内容,因为需要把标题改得更有吸引力,能带来更多流量。
只不过,他们没有注意更多的细节而已。
很多时候,成败,就隐藏在细节里。
媒体,在这方面的教训不少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