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4个方法重新组织你自己的大脑,提升你的注意力
本文字数3454,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有序》。
作者丹尼尔·列维汀,加拿大蒙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行为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并担任过多家企业的咨询顾问。
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汀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结合注意力、记忆分类等神经理论,为你提出解药。他认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重点不是避开众多信息,而是重新组织你自己的大脑!
人类大脑进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信息爆炸的速度,但若能将充塞在我们脑中的信息取出,让它外部化,或者对信息分类或形成组块,就可以重新组织并加以管理,从而卸下脑中负担、让头脑再次高效运转!
一个“有序”的大脑,才可以帮助你做时间管理、人际管理,在家庭生活和公司行为上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书中既有理论,又分析了大量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读来鞭辟入理,趣味横生。
01、注意力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注意力?我们都有一种感觉,面对过量的信息,感觉自己的记性不够,总是记不住。但事实是,真正稀缺的并不是记忆力,而是注意力。假如把大脑看成计算机,记忆力就相当于硬盘,是存储信息的地方,空间很大;而注意力就像内存,是运行程序,也就是思考的地方,空间很有限。信息过载的本质,不是记忆力不足,而是注意力稀缺。那它是怎么运行的呢?
作者说,注意力的结构像一个跷跷板,这个跷跷板的两端,是两种状态。一种叫专注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只做一件事的状态。比如写作、画画、唱歌的时候,大脑都处在专注状态里。跷跷板的另一端,叫神游状态,也叫白日梦状态,也就是我们放空自己,对外界的信息视而不见。比如你发现一本书已经读了好几页,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在高速公路上开了很长一段路,却突然发现自己不知身处何地。
而控制这个跷跷板的,叫作注意力过滤器,它会从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里筛选两大类。一是变量,比如你在开车时,突然经过一个色彩鲜艳的广告牌,这个变量就会激起你的注意力。另一类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对于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比如难忘的生日宴、考上大学时的快乐时刻,当他们出现,你都会不自觉地调动注意力。注意力系统工作有4大原则,我们分别说一下。
1、稀缺原则
也就是说,注意力是稀缺的。大脑在高度专注的时候,它会消耗一种重要的养分,叫做氧化葡萄糖,但在神游模式里,大脑基本不会消耗太多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而发呆却可以发上很久。根据作者的观察,注意力稀缺,是生存环境塑造的结果。
人类在1万年前进入农耕时代,在此之前的200万年,都处在狩猎时代。在那个时期,我们基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狩猎。在狩猎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决定了,我们只需要进化出足以应付狩猎的注意力就足够了,只要确保狩猎中能高度警觉,既能打到猎物,又不被豺狼虎豹吃掉。这个阶段一直持续了200万年,直到1万年前,人类才进入农耕社会。这个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很不适应,从猎人变成农民,要处理更多的信息。
比如,人口密度比以前更大,意味着要处理更多的人际信息;要耕作土地,意味着要探索新的农业手段。这些多出来的信息,都多少让人类的大脑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最初的信息过载。而且随着人类生产的信息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
2、协作原则
我们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衣服里装着手机,还在四处找手机,明明手里拿着钥匙,还在到处找钥匙。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注意力系统的协作原则。注意力系统并非由大脑的某一个特定区域负责,而是要由大脑的多个不同部位协作运行。当我们高度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会觉得全身的潜能都被调动起来了,精力充沛,原本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知识也变得异常清晰,身体会变得更加灵活,能够精确完成每一个大脑指令。
3、关闭原则
也就是,在注意力系统关闭的时候,我们是察觉不到的。这个过程就有点像睡觉,睡着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的,只有醒过来之后才意识到。同样,当我们的注意力关闭,也就是走神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走神的,只有注意力再次启动,回过神的时候,才能意识到。
4、切换原则
我们的大脑在高度专注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化葡萄糖,同样,当我们的注意力切换,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也要消耗氧化葡萄糖,切换所消耗的精力一点都不比执行任务少。我们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区别在于你在做的事情到底需不需要走心。
比如,从喝水切换到吃饭,不需要消耗额外的注意力,但是从写作切换到演讲,就需要消耗很多注意力。
02、如何提升注意力
了解了注意力的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三个方法,分别是:注意力外包、策略性走神和训练知识素养。
1、注意力外包
也就是说,通过外部工具,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大脑之外,减轻大脑的负担。其实说白了,就是列一个待办清单。把任务按照优先级一件件写在清单上,然后按照顺序逐个完成。
比如,把你需要做的工作记下来,完成一项以后划掉,接着完成下一项。老板雇用秘书来规划时间,本质上都是利用外部资源来分担注意力。
再比如,你是位外科医生,要组织一台大手术,就要按照手术的关键控制点列出一张清单,比如跟麻醉师沟通,要提前做好病人的术前教育,一旦发生意外应该怎么处理。
一张好清单,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点。一是简洁,不用面面俱到,只记下关键要点。二是更新,一张好清单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执行中要根据环境变化随时调整。注意力外包可以降低犯错的几率。
2、策略性走神
也就是在专注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故意放空自己,留出一段专门的时间来走神。走神未必都是坏事。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全神贯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但根据作者的观察,有计划的走神,有时候反而有助于激发创造力。据说,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来自洗澡时的灵光一现,比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作者认为,这是有扎实的神经科学依据的。
在大脑里,有两个跟创造力有关的关键区域。一个叫左前额叶皮层,它负责的是深度思考,也就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调动专门的知识。比如你要解一道物理题,调用了很多物理公式,这个过程主要就是由左前额叶皮层完成的。另一个关键区域是我们的右脑,它负责的是联想思考,也就是把一些原本不相干的想法连接在一起,碰撞出新的可能性。比如开发一款互联网产品,不能光懂技术,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市场行情,懂得用户心理。
但这个区域有一个局限,就是你越刻意联想,努力把无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反而越是什么都想不起来,只有你放松甚至走神的时候,右脑反而会更活跃,这些联想才会自动发生。策略性走神,走得越彻底越好,最好是让大脑完全放空。
比如,咖啡厅或者公园里,周围最好一个同事都没有,任何与办公环境有关的东西都不在视线之内,只有在这个环境里放空自己,才是一次合格的策略性走神,这时你的创造力往往能得到更大限度的调动。
3、训练知识素养
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会觉得,要想解决更多的问题,就要具备更多的知识,知识越多,本事越大。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能用有限的精力去面对无穷的知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怎么用有限的精力,去面对无穷的知识呢?
根据作者的分析,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打偏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素养。所谓知识素养,不是一个确定性的信息,而是寻找和判断知识的能力。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你并不需要直接具备相关的知识,但是,你知道应该从哪里获取这些知识,并且知道怎么运用,这就叫知识素养。
比如,谷歌在面试员工的时候,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其中一个是,帝国大厦的重量是多少?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问这种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谷歌要的其实并不是答案,而是面试者的解题思路。你首先得知道计算大厦的重量需要哪些信息,比如建筑高度、面积、材料、里面有哪些结构等等,然后你还得知道去哪里查这些信息,当同一个信息查到几个不同的结果时应该怎么判断取舍。
最后的话:
要想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资源,我们得先深入了解注意力系统的特点,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书中为我们介绍的非常详细,通过了解注意力工作原理的4大原则,我们知道注意力是有局限性的。针对这些局限性,作者为我们提供了3个有效的工具,来帮我们降低大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