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郑板桥画作,为何多为“赝品”?真迹鉴别,方法有四!

2019-12-02 23:54

近年来,郑板桥画作在拍卖市场上尤为瞩目,也连连拍出天价。与此同时,很多伪作、赝品也开始充斥市场,有些还打着着录、回流的旗号,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在华豫之门鉴宝节目上,有一个女藏友拿着一副家传郑板桥墨竹画作,刚开始胸有成竹说,有相关藏品机构曾报出1200万的天价,今天专门请专家予以确认。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专家打开字画后,只一眼便断定为“赝品”,女藏友大失所望,几度哽咽欲哭。

当主持人问及什么机构报出1200万天价?如此高价,为何没有卖出?女藏友才道出故事原委!

原来,女藏友持有的一幅郑板桥画作,为祖辈流传而得,由此一直默认为真迹。有一次她通过网络联系了一家藏品机构咨询价格,藏品机构给出1200万天价,并承诺帮其拍卖。

女藏友信以为真,没过几天机构负责人电话联系到她,说有藏有有意向收购她的画作。只是需要交纳服务费、拍卖佣金等各种费用20万元,女藏友经最后协商缴纳了18万元。

然而,自交了服务费之后两个月都没有动静,女藏友亲自找到了藏品机构,却发现那个机构早已人去楼空,在机构里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藏友在讨说法,此时女藏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是清朝初期最伟大的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师从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等大家,但不为陈法所拘,活学活用,独树一帜。

郑板桥不仅画作精绝,书法也是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同时诗文也是妙不可言。当画作与诗作、书法一起呈现之际,其艺术价值之高,自然非同凡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

据文献记载,自郑板桥成名后,当时山东潍坊和扬州一带便仿品迭出,其中佼佼者就是跟随郑板桥学画多年的木匠谭云龙。

一日,郑板桥特挑选工匠到府内制作器物,谭云龙也在其中。他每遇板桥作书画,便侍立一旁观看。细心揣摹。郑爱其聪明好学,遂悉心指授。经过数年时间,谭云龙作画便酷似郑板桥。郑板桥政事匆忙,每有应酬之作,便命其代笔,谭于是日日模仿,最后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再往后,谭云龙作画,并在画上钤盖郑板桥印章,一时也无人能分辨得出。甚至有外埠的书画商往往将谭云龙的赝品以重金购买,并辗转流传于世,这就是现今不少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有不少郑板桥赝品的原因。对此,潍县翰林于普源曾作诗:“三绝郑虔谁与俦,潍县谭氏只风流,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

由于谭云龙的高仿画作与郑板桥的真迹用的都是同时代的徽宣,谭云龙也钤盖郑板桥的原章,用的都是同时代的徽墨,所显现的墨色也一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及墨法也差不多。所以,单从纸张、印章、墨质和墨色上来鉴别郑板桥的画作真假已毫无意义。

由此,专家建议:要鉴别郑板桥画作真迹,关键要对画作上笔法的鉴定和落款题跋书法的鉴定。

一、在笔法上,谭云龙的代笔虽然高超,但毕竟是模仿赝品,谭云龙毕竟笔墨功夫不及郑板桥。谭氏伪作虽可乱真,但仍有破绽可寻。

二、在画作上,郑板桥的兰竹山石笔调更自然、简练而老练,皴法更随意而生动,充满灵秀而潇洒的书卷气。谭云龙的仿作,笔调因模仿而显呆滞,用墨用色因临仿而不够自然老到,天生的书卷气是自然表现出来的,谭云龙画作未全然脱去匠气。

三、“点苔”。郑板桥画石取法倪云林,即釉细皴,也有乱扫,有时甚至用酣笔畅墨写“一笔石”,很少点苔。但是对于功力不够深厚的画师来说,常常会出现“点苔”现象。

四、书法上,是辨别真伪的关键。有专家称鉴别谭云龙模仿郑板桥的书法比谭云龙模仿郑板桥的画容易得多,明显得多。

郑板桥的“六分半体”,瘦硬古拙,有些按捺笔画运用画兰竹的方法,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非缺少清劲刚毅之气的谭云龙所能比拟。另外,书体特征也是郑板桥凝聚毕生心血而成,不是谭云龙几年的功夫就能登堂入室,偷得乱真的“神髓的”。

读者们,关于“郑板桥真迹的鉴别”,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