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5

三、后稷篇①②

(九)后稷产闻喜,始教穑在稷山。

后稷出生在闻喜,证明这一点的还远不止上述的分析。明朝李汝宽《闻喜县北门外重修后稷庙记》也有说到:“前朝儒臣吕柟(nán,同楠)为《稷山县志》作序,说到该城邑离后稷的出生地很近,而后稷又是从这儿开始种植的,所以叫稷山。”这也是说后稷出生在闻喜,而且在稷山开始种植。

到古籍中考证,鲁国的展禽也有提及:“稷勤于种植百谷而殉职与此山。”《太平御览·隋经图》说:“稷山在绛县,后稷在此种植百谷。”大概古时候的人种植谷物,通常是选择山地,以避开水涝。后稷对于稷山的地位,就像神农对于介山,舜对于历山的地位是一样的。今天的万泉也有介山,和稷山一脉相连。

《水经注》:“稷山在汾河南岸四十里的样子,山绵延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向西距介山十五里。”相传介山是介子推逃隐的所在,史书上说晋文公把整座山圈了起来,把它封为介推田,命名该山为介山(以前说是在西河的界休,这是不对的。参读《日知录》卷三十一绵上条)。

但是以常理来说,这里面有可疑处。一般称某人为介之推,就好比叫另一个人烛之武,是人以地名来称呼,不会是地方一人名来称呼。介推的称呼来自于介山,而介山的名称,不会是来自于介推,这是很明显的道理。现在说“命名该山为介山”,决不会是这样的。那么介山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

说到万泉的介山,其实和界休的介山一样,早先大概也是烧山而耕种(烈山)。由烈山而误为历山,为厉山,为介山,其实都是一回事。不过后稷开始耕种的地方,固然在万泉、闻喜一带的山中,是汾洮之间地势高的平地,所以闻喜有稷山,而万泉也有介山。

江永说:“今天山西沁源、介休之间有绵上。鲁襄公十三年晋侯在绵上会猎以演练军队。练兵应当靠近自己的国都,未必会跑到介休那么远。鲁定公六年,宋国的乐祁出使晋国,赵简子前去迎接,在绵上饮酒,而介休的绵上,并不在宋国去晋国的路上。其实翼城县西也有绵上,俗称小绵山,应当这才是赵简子迎接乐祁的地点。或许山西有两个绵上,练兵、迎接乐祁的在翼城,而介推田在介休。

① 本节开始进入周族的男性祖先。我们知道后稷的母亲姜嫄是姜姓,而周人姬姓。后稷的年代未必已经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但婚姻习俗可能开始转变了。

② 顾颉刚认为姜姓是羌人,以羊为图腾,文字上来看,该族中羌为男人,姜为女人。这一族与商族人是世代的仇人,商族人来自于夷狄。所以甲骨文中有大量以羌人为杀牲的记录。商人以鸟为图腾。夏族或许就是以羌人为主,周族人可能是与夏族结盟的,不过在近千年的争斗与融合之后,传说、风俗、传统等等已经趋同,故而给历史留下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神话传说。到商末周初的时候,这种融合大概已经很彻底了,所以周人以龙为图腾,这种集各种动物于一身的集合体。


(十)汉祠汾阴后土,其故事源于后稷。

《水经·汾水注》又说:“汾水向西流经鄈①邱的北面,也就是汉代时的方泽。贾逵说:按照汉代的祭法,每三年祭地。汾阴的方泽,湖中有方邱,所以叫方泽。邱,就是指鄈邱。许慎的《说文解字》称鄈从邑的意思,癸的发音。河东临汾的地名,在介山的北面,山就是汾山。该座山单独地耸立,周围有七十里,高三十里。山上有一座神庙,庙旁有一个灵泉,世代传说这就是之推庙。扬雄的《河东赋》有:‘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的诗句。”

再考证《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其南面。”汉武帝本纪中有诏:“朕在介山办事,祭祀后土,天上都有光照响应。”这说明汉代汾阴后土祠在介山。再考据《史记·封禅书〉,元鼎四年的夏六月中,汾阴的巫师为当地百姓在以前魏国脽②上的后土营旁祭祀,看到地面如同钩状,用手扒开土得到地下埋的一只鼎。汉武帝本纪中记载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一,在汾阴的脽上建立后土祠。这说明,在西汉朝廷没有建立后土祠之前,汾阴民间已经有传统祭祀后土营了,这应该是旧俗。

为什么称脽上呢?如淳说:“脽,在黄河的东岸,特地堆掘出来的一道高岗,长有四五里,宽一里多,高十多丈,汾阴县的县治就在脽上,后土祠在县城的西面,汾水在脽的北面,向西流入黄河。”颜师古说:“这道高岗就面临汾水,本来的地名为鄈,发音与葵相同,当地百姓的口音中葵的发音像谁,所以后来转成了脽字。所以汉朝旧的仪书上记载的是葵上。”而郦道元却把鄈邱和脽分成了两个地方。

旧本《山西通志》:“轩辕氏(黄帝)祭祀地神,在脽上清扫出一块空地为地坛。”新志对此解释:“轩辕台虽然早已无法考证,但汉武帝的后土祠,为何忽然建立在此处,一定有所来由。”我怀疑魏脽后土,应该是继承了山西人祭祀后稷的遗俗。故事流传至今没有衰落(参读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李子祥游稷山记事》及《崔盈科姜嫄传说及其墓地的假定》两篇)。

至于后土祠的地望,应该容许有不同或相同之处,正如稷山、介山的例子一样。而后稷开始耕种的所在,传说在汾水之南,今天闻喜、万泉、稷山、介山一带,向西到达汾水入黄河口处,这才是汉代祭祀后土的由来。

① 鄈(kuí):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境。

② 脽(shuí):臀部。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五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汾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汾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汾州府表> <史部, ...

  • 卷一百十九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九 绦州[二] 名宦汉陈寔[頴川许人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赵岐[京兆长陵人永寿中举理剧为皮氏长抑强讨奸大兴学 ...

  • 两则相叠的旅行日记

    咸丰元年(1851),倭仁外放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正月二十日其携家眷自京城出发,七月初三抵达,行程一百六十天.于二月初一,自平定县槐树铺入山西境,二月十九日,从风陵渡入陕西界,历时十九天,行程一一写入日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

  • 周初地理考,14

    (三十三)<公刘诗>涉渭为乱,芮鞫之即,始为周人渡河而西之证,在公刘后. <公刘>诗中又说:"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