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你有没有期待过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仅是戴上一顶鸭舌帽,穿上自己的帆布鞋,背上自己的双肩包,便把自己的灵魂放入自然之间。
对于我们而言,旅行不过是放松自己。而对于艺术家们而言,旅行还有这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他们可以从旅行的过程中找到灵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到某个当时的艺术中心,在哪里学习到更全面、更有价值的艺术资源。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许多城市是不可能绕过的,罗马、佛罗伦斯、威尼斯、巴黎等更是这些城市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些城市也成了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很多有着更高追求的艺术家都会来到这些城市,感受那里的艺术氛围,并从中寻找自己的艺术感动。
“壮游”的说法最早出现在理查德·拉瑟尔斯的《意大利之旅》(1670年)中,指的是年轻贵族,主要是英国的贵族子弟遍游欧洲,以此作为经典文艺教育的一部分一种教育方式。
当时英国大学的教育越来越不如人意,1776年,在结束自己的“壮游”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亚当·斯密断言是英国大学的糟糕状况将导致“壮游”成为上流社会完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初的壮游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由一位被称为“牵熊人”的导师带领,有几条固定的壮游路线。比如其中一条游学线路的第一站是在巴黎,英国年轻人在此换装穿戴巴黎风格的服饰,并学习击剑、舞蹈、骑马和法语会话。
巴黎圣母院,毕加索,私人收藏
他们还会被邀请去探访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艺术藏品、参观巴黎圣母院、访学于著名图书馆、欣赏皇家宫殿和巴黎卢森堡宫的优雅园林。
此外壮游还有以米兰或都林为第一站的路线,但几条经典线路一般都有一个相同的中转站——佛罗伦萨,因为那里有18世纪最著名的画廊——乌菲兹宫内的“讲坛”(Tribuna)画廊。
乌菲兹美术馆
这种形式的壮游影响了很多当时的艺术家和作家,一大批家庭条件还可以的文化人子弟都参与到了这个队伍中,并且这种壮游的还在往平民阶层发展。
除了出于长见识,壮游的的同时,这些年轻人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记录旅程。
梦中水城,卡纳莱托,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卡纳莱托是威尼斯画派重要的风景画家,他创作的威尼斯城市风景让人们对这座水上都市心驰神往。卡纳莱托从年轻时就开始创作风景画,而从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他最早的独立风景画作品就是在属于他的壮游中完成的。
古代遗址,帕尼尼,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
与卡纳莱托有些相似的时帕尼尼——把罗马废墟展现的淋漓尽致的那位画家,不同的时卡纳莱托在完成自己的壮游后回到了威尼斯,把自己的才华留在了家乡,而帕尼尼创作的罗马本就是他壮游中的一站。
说到艺术家的旅行,在东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同样乐此不疲。
我们的祖先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而自傲;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引出“知鱼之乐”。《诗经》、《楚辞》、汉赋等等篇章里出现大量的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使人们从山静水动的特性中悟出了智仁之乐的道德修养。
泰山,何海霞
不过,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史,山水作为文人笔下主观审美对象的描绘,较之对于社会的人的形象的描写要来得晚,山水被分门别类的关注应该是自魏晋玄学风气盛行以后才出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剧变,佛老思想代替了儒家思想,文士们求仙访道于名山大川,更是盛极一时。致使大量的山水诗画相继出现,对于自然山水的熏染,探求文艺的题材范围、表现形式、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扩展了视眼。
寄乐山水、怡养性情是“行旅”的陶冶,而这种满怀山情水色的体验又是主观本体超越自然的可能得以实现,即从有限的事物中超拔出来,转换成对事物根本的无限联想。所以感性的现象认识就成了知性的本体精神,从此,自然山水的特性获得人格的象征意义。
玉枕兰亭序,赵孟頫,私人收藏
无论是谢灵运霸占山泽而接触自然,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寻山涉岭、凿山浚湖、伐木开径,营造出与自然相和谐的幽美环境,还是像王羲之那样在属于文人的聚会中留下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中国古代的文人早已融情于山水了。
文人墨客们通过自身的“行旅”从不同视角探求自然美的特性,并从中获取乐心、养性、怡情的乐趣和人生哲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又有了足不出户便能游目皆景的享受——明清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吴冠中
人们将自然搬进了家庭院落,实现了以小见大的审美理想。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它借助于实物的构成,还原自然本色,强调观赏者心理空间的容量,借景生意,使“行旅”的无限空间加以浓缩。
旅行,远不仅是对自己身心的放纵,下一站,永远藏着更多期待。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