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取 暖

  

文图/陈志民

母亲夏天怕冷,冬天怕热。这不,吃过晚饭,在有地暖的客厅里,躺在孙子买的电动沙发上,又开始自言自语了:“现在多好,不用烘火那个屋都是暖和和,那时候暖和,弄些花柴、玉米芯烘火;用一些玉米杆烘火;冬天煤火台是个好地方。”听着母亲的叨叨,让我也跟着母亲的思路,回到了那年那月。

是的,记得小时候取暖就在屋当间儿,放一个破旧的洋瓷盆或几块砖,弄一把麦秸引着,然后一个一个地往里放晾干的玉米芯,烘一盆红腾腾、暖和和、喜洋洋的玉米芯炭火,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四周,不停地伸出手到火盆前取暖,有说有笑温馨的场面又浮在眼前。

有一次正烤着火,突然“嘭”的一声,我的脸被什么东西打的生疼。我捂着脸大叫:“咋了?!”。父亲说是玉米芯上没剥净的玉米粒儿炸开了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有气也没地方出了,只能强忍疼痛不再做声。烘火取暖,有时候没有现成的玉米芯,就一边剥玉米一边烘火,干着活、聊着天、取着暖幸福满满。

有时候柴禾也有断供的时候,这时我们会找一些花柴、树枝什么的取暖材料烘火。有一次,用的柴禾没干透,用了近一盒的火柴才点着,把母亲心疼了老半天。点着后,还用扇子扇、嘴巴吹,弄得满屋烟气满脸是灰,对面都看不清人,呛喉刺眼干咳流泪。这时候还有人说俏皮话:“烟暖房、屁暖床。”大家这时候忘记了咳嗽流泪,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取暖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下雪天去生产队的头缚槽(牛圈)取暖,在那里有的是柴禾,还有人、牲口散发出来的热气,虽说气味有点重,可欢乐氛围特浓。那时候我们小,在火堆旁烤着火,大人们谈天说地、闲话聊天、鬼怪故事、当天新闻、张家长李家短的,这些都是我们好奇涉猎的趣闻,既逗乐又涨知识,既取暖又开阔视野。

有时候,还能吃上解馋的玉米(花)料豆。料豆就是喂牲口用的细料玉米、黄豆或黑豆作原料,放在马勺里用火炒熟即可,不像现在开那么大的花。放一粒在嘴里用劲一嚼,只听“嘎嘣”一声,玉米碎在嘴里满嘴喷香,呼吸出气鼻腔里也是香气四溢,要是吃出一粒豆子,那香气做梦还能想起。当然,那是在饲养员高兴时才能享受到的美味,不是每天都有。那时粮食紧缺,我们想吃到料豆美味,有时从家里偷带些玉米,也有时从铡玉米杆做饲料时,捡漏的玉米用来做原料。对了,那时候晚上还经常睡在头缚槽,睡在牲口上边搭的通铺里,现在想起来暖和和的感觉还挺好。

还比如做游戏取暖:大冬天满街追逐嬉闹,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眼前冒哈气,眉毛发梢结白霜,穿着空壳唠棉袄浑身是汗,这时不能停下来,否则会感觉身上冷嗖嗖,时间一长还会生病发烧,赶紧回家钻被窝,趁热睡个安稳觉。记得一次傻费,几个小伙伴追着一头小牛犊满街跑,小牛犊无处可“逃”,最后跑到了结了冰的大水坑里,小牛犊在冰面上一走一滑不停摔跤,不懂事的我们乐不思蜀欢蹦乱跳。

还有挤尿床游戏也能取暖:大冬天,几个小伙伴,找一个避风的门台、石台或半截墙,一字排开坐在上边,一起喊着:“一!二!”。两边的小伙伴同时向中间冲挤,谁被挤出来重新跑到一边,继续向中间挤,这样重复交替,只挤得浑身冒汗,起到取暖效果。当然,也有被挤出来的小伙伴,唱个歌、跳个舞、讲故事或做个鬼脸逗大家一乐,才能重新回到游戏当中;挤尿床也有比力气的玩法,一个一个被挤出,最后剩下两人决定胜负,只挤的精疲力尽,回到家倒头便睡。当然,还有很多游戏能达到取暖的效果,比如压老堆、老鹰捉小鸡等等。

坐在煤火台上烤火取暖我记忆深刻,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做饭用的煤火,坐上去烤火是一种“待遇”。一般年轻人是享受不到的,只有老人、小孩才有机会。小孩顽皮爱动,经常发生被炭火、饭菜烧伤的事故,所以,坐煤火台取暖是老人的“专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我享受过一次,那是当新女婿去看望岳父母,寒冬腊月我拗不过岳父的礼让,我坐了一次煤火台取暖。嘿嘿,可美!

取暖再有就是煤球炉了,煤球炉能做饭、能取暖,比起烘火、煤火取暖进步了一大截,煤球炉挪移方便省煤卫生,但是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煤气中毒亡人事故,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我八十年代在部队时,身边就发生了一起煤气中毒事件,让我终身难忘:那是家属来队探亲,大冷的天取暖用的是地火煤球炉,本来有烟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但由于睡觉前添的煤球太多,燃烧后有熟炭滑了下来,把旁边的煤球引着发生了亡人事故。那时候部队用的是“真煤球”,一个个像乒乓球那么大的实芯煤球,我们豫北使用的煤球实际上叫“蜂窝煤”。

教训深刻警钟长鸣!踏时代前进的步伐,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取暖也有了质的飞跃,由煤球炉取暖到煤球炉带暖气包取暖,由暖气包取暖到空调取暖,又由空调取暖到壁挂炉取暖,现在使用上了地暖(市政、深井供暖两种),煤气中毒亡人事故再不会发生。

母亲接了个电话放下手机,又自言自语上了:“年龄大了,毛病多了,那个屋都是暖和和的,这么好的条件,我还怕热、怕上火?真是不知冷热,不知天高地厚了。”

母亲说的有点道理,现在生活条件多好,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不用发愁了,只要身体硬硬朗朗地就好了!母亲马上八十岁了, 老年病、抑郁症多方求医无法根治,要是能像取暖一样跟着时代发展,让老人们减轻病痛,不再受病魔困扰,健康长寿该多好啊!真的希望能早一天到来!

(0)

相关推荐

  • 走,上炕!天寒地冻时,乡村取暖“神器”还有这些!

    2021年首个寒潮预警持续生效中!1月7日,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兰州.银川.西宁.济南.郑州.南京等15城最低气温将创入冬后新低.这一波"霸王级&q ...

  • 缑氏往事(二十三)

    缑氏往事之二十三:柴 初来广东时,认识一位湛江的小妹,十六七岁,刚刚初中毕业的样子,单纯可爱:应该未出过远门,因为我听她说,从没见过火车.我讲起北方的一些事,她都会睁大眼晴,表示好奇.有一次,她问我, ...

  • 郝加献:关于煤的记忆|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60后,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 ...

  •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梦里的小河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到过长江去过黄河,可唯独梦里,常见到迁民村东边的哪条小河. 草青青,水荡漾,赤身裸体任徜徉--,六.七十年代,迁民村的水系比较发达,村里.田间到处是沟沟壑壑.坑坑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