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住老人适应问题的个案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摘 要】

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影响,及老年人固化的思想模式,老年人身体不便导致的单调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这一年龄段特有的“老小孩思想”使老年人初进养老院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养老院的生活、不能独立的面对单调的生活、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不能调试好与家人的关系及互动模式。面临着心理调适和生活习性的两大问题,社工应该及时的帮助老人从家庭养老模式平缓的过度到机构养老模式,让她们平和的接受老龄化浪潮所带来的市场化养老模式,快乐、舒心的安度晚年。

【关键词】新入院老人;适应问题;个案工作

1
个案分析

(一)案例背景

吴奶奶,83岁,沈阳人,丈夫去世多年,有两个女儿,均在沈阳生活,大女儿有一个女儿已成家,小女儿有一儿子再读初三,大女儿家靠养大棚卖菜为生,小女儿有稳定的工作、丈夫是退役的军队干部。之前吴奶奶一直都在小女儿家生活,后来因为年前生了一场大病身体远远不如从前上不去家里的六楼并因女儿女婿繁忙无人照顾经人介绍在2012年的三月份来到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奶奶性格安静、不愿与人交往,来养老院时间不长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机构养老。

(二)问题预估

1.生活方式单一,无趣。

2.性格安静、不愿与人交往。

3.思念家人、一直都想回归家庭。

4.与隔壁寝室奶奶多次矛盾,最终的一次食堂争吵气的吴奶奶晕过去。

(三)工作目标

1.让其接受机构养老的现实:让其理解接纳家人的苦衷,避免其家庭养老模式固化影响其与家人的沟通;像她介绍机构养老方式的特点,让其了解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同及机构养老的优势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生活模式。

2.联系其家人,与其家人沟通,让她们多看望老人、关注老人。

3.鼓励老人,让其丰富生活,避免生活单一无趣,联合养老院工作人员组织一些活动来给老人们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而不是各待各屋、各做各事,养老院无丝毫家的感觉。

4.在案主与其他老人发生不愉快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并向她讲解老年人的性格特征,让她理解其她老人的“苦衷”即“移情”。

(四)介入策略

1.危机介入模式: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这一转变过程中,老人开始及其的不适应,这一阶段回家的念头一直没断过,可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让案主有效的度过生活方式转变这一危机十分重要。

2.以人本主义的思想对其情感上的倾听、理解、接纳、建议,尤其是其思念亲人的时候,在其与其他老人发生冲突时,给予其正确的指导。

(五)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计划:初次与老人接触,彼此之间不了解,主要是和老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便于今后更好的交流。

1、向老人介绍自己,和老人建立初步关系。

2、面谈要以老人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从中搜集资料发现问题。

3、离开时,真诚的向老人告别,告知下次再来看她。

第二阶段计划:通过前一次的基础,进一步了解老人,发现确定问题。

问题如下:首先,在性格方面:老人性格随和、怕生是非、不愿与其他人同住。其次在生活方面:生活空乏无趣,想回家,养老院老人之间占座风波及老人间矛盾的讲述让我们发现案主对养老院人与人关系处理方面很反感。

第三阶段计划:通过前两次的接触,我们关系基本上已经确定,老人对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信任,这次主要是帮助老人平时找些事做,并更深一层的了解发现问题。

第四阶段计划:通过前几次的接触,老人开始出去坐坐,平时在屋里看看电视。观察老人这段时间参加活动情况,鼓励多参加活动。这次案主意外的和我们讲述了她和隔壁屋子奶奶的矛盾:俩人在食堂引发的争吵。我们了解到,老人间的矛盾多是因为平时没有事做有的老人互相传坏话,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会使“老小孩”性格的老人产生误会。

第五阶段计划:上次发现老人开始看电视,出去活动了,和隔壁寝室老人的关系也在院长的调解下好转。但是,其与同寝室的(后搬来的)老人间出现了矛盾。而且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活着没意思。

第六阶段计划:尽量缓解老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对外孙的惦记,像医院工作人员反映老人想家的情况,通过他们联系老人家人,告诉家人经常来探望。

2
提出的建议

(一)对新入院老人适应这一问题的建议

我们发现人际矛盾、孤独无聊是老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人的关注。我认为社工和养老院的人员可联合为这个做出一些改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对老人之间的矛盾,及时的做出调节。给老人找些事做,这样也可以不在那胡思乱想,如一些剪纸,工艺品,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这样又可以发展自己兴趣,还可以发展成公益,把赚的钱用在养老院的建设等方面一举两得。还可以把有共同兴趣的老人集中在一起,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感情自然就好,矛盾也会跟着减少。

(二)对从这一个案看到的市场化养老模式的建议

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不足的危机老龄化浪潮,市场化养老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的为不同需要的老人提供适当的服务是市场化养老应该深思的问题。从其内容来讲,有一般性的非专业性照顾和帮助,也有属于准专业性的护理和看护,它贯穿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全部过程。所以,在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阶段,老年人都需要养老服务。另外,老年人对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所占比重较大。对于经济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当中的老年人,还需要服务人员为其提供一定的心理援助。所以,针对城市中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宜设置不同水平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

[2]隋玉杰.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4-143.

[3]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6.

[4]罗伯特·F·里瓦斯.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

[5]吴忠民.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及问题[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88-1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