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牙先生谈经络

胡海牙先生谈经络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古代在开课授徒、行医临床中,都以这套学说来指导。但经络在肉体上并不能解剖出来,甚至也不能用科学仪器测出,所以一些人便否定经络的存在。但如果用中医的“气”学说来解释,经络则是在治疗中有着关键的作用。

在宋元战乱年间,道人马丹阳在缺少药物的情况下,用针灸为难民治病,屡获奇效。他将自己针灸的方法与心得,著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用这十二个穴位就可以治疗全身疾病,非常简便,而且这十二个穴位都在手脚,一般只要按要求去扎,也不会出危险,所以自古不少人都在用它。这部歌诀称“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来形容治病收效之快是正确的。

我数十年的针灸体验,当针入肌肤后,确会有种如汤泼雪一样的效果,在针体与身体骤然相触的一瞬,有一股交融生化的力量。所以这句话,是讲治病如神的奥妙全在这股力量上。这股力量就是中医学中所谓的“气”。也是经络学说的实质。

在建国初期,朝鲜有个叫金凤汉的人自称有方法能证明经络的存在,并用自己的名字把经络称为“凤汉体液”等名号,俨然是经络学说的第二代宗师。这件事在医学界引起很大震惊,当时世界上许多人都赶到朝鲜,专门向他学习证明经络的技术,《人民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报导此事。我国也派了专门人员去学习。但这门证明经络实存的技术,只有金凤汉一个人能操作,而跟他学习的许多教授级的人物,在金凤汉处时尚且能做得出来,一旦离开朝鲜,竟没一个人能做出来了。

当《人民日报》刚报导时,我的一个朋友拿来给我看,并让我相信经络是有名有实的。我当时对他说,我扎针灸不靠经络穴位。我这样讲并不是否定经络的存在。虽然经络在解剖学上无迹可循,但当针入肌肤后,却能在针体上感觉得到某种物质的存在,在针灸学上称之为“得气”。从“得气”的角度讲,经络又是存在的,并且在实际治疗上,运用它也的确有效果。

但是我不满足经络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我开始用针灸治病,那时对经络也是极尽研究的,临床虽有些效果,但总觉不能令自己满意.更别说像“浑如汤泼雪”般地迅速见效了。后来又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方法,医疗效果和以前的区别不大。从古代中医典籍中,也没有寻找出理想的答案。于是我也不打算再抱定古书寻找出路,想从其他的学科进行一些探索。

当时神经学刚创立不久,我便想从神经学着手研究。这时浙江医学院陈同丰教授因为儿子天生聋哑,来到我的诊所(杭州银洞桥慈海医室),欲向我学习针灸,为其子治疗。我知道他对神经学有研究,便与他商议共同试验神经在针灸中的作用。我白天门诊,晚上到他单位的尸体解剖室,先向他讲解针灸学,再让他用尸体为我讲解神经路线,并将当晚的研究结果应用在第二天的治疗上。我又将在临床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解剖室中继续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体会到针灸离开经络不行,离开神经也不行。在临床中,我可以做到,行针可视经络穴位若无存,下针即有效果。在针灸学中,直行的叫经,数有十二,横行的叫络,数有十五。但在这二十七道外,尚有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及阿是穴的说法。其中原因,《针灸大成》讲得很妙:“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寸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后图也。此诸经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这说明,气在人身上上下下,只用十二经、十五络是说不通的.有了奇经八脉也似乎未能完全讲透,故而便有经外奇穴、阿是穴的说法。这与我的经验是相同的,这也是我行针时视经穴若无的原因。

针灸的关键是得气。经络有分支遍布全身,而神经比经络更细更多。经络相当于气,而神经相当于气的导体,针灸则是刺激神经,将气传导到病灶部位,使体内与病灶处的气达到平衡状态而产生疗效。此即中医所谓“平则不病,不平则病”。

如果只有气而无导体,则气无法传到病灶;如果只有导体而无有气,则亦不会有效果。一个人死后,经脉俱无,但他的神经尚在,刚死时用针刺激神经,甚至局部还可活动,但时间稍长,也就没有气感了。经络、神经,二者少一个就不会有疗效。

曾经有两个患者,都是军人。一位在执行任务时小臂的臂神经丛被子弹打穿,整条手臂不能活动,当时找我扎针,想恢复手的功能。我得悉他手臂神经丛已断,就告诉他是不会恢复的。他执意要扎扎看.我遂答应为他免费治疗,结果始终未能治愈。如果以经络理论,神经断了。

但手三阴经或三阳经尚且存在,应该是会有效果的,没有效果,是气无神经可通过造成的。

另一位军人,由于外伤,其中一条腿被锯掉已经多年,因为腰痛来治疗。我给他针刺两环跳穴时,他有触电感直到脚底,当时腰就不痛了。据患者自述,他腿刚锯掉时,在梦中尚有两腿,后来时间久了.在梦中也就只有一条腿走路了。他惊讶地问我:他那条腿在梦中都没有.为何一经针刺,不存在的腿也能有感觉直到脚底?我的回答是:因为他大脑里的腿没去掉。他另外一条腿的神经已断,但针刺时人的感觉要先经过大脑皮层,而后再反射到病灶,在这过程中唤醒了他大脑对腿部的记忆。由此可见在针灸过程中神经的作用也是不可抹煞的。

但针针扎在神经上也不对,呆板地扎几个穴位,跟开药方似的也不对。我认为这都是没有认识到活泼泼的“气”。如果明白了气,就可以知道经络和神经同样重要。

作个譬喻,经络譬如电,而神经譬如电线,针灸所用的针如一个开关,针刺的手法则是掌握电流大小、开启开关的方法。古人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只有通过针刺手法才能使电通过电线到达病灶。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此文是专门探讨经络与神经的关系,手法暂且不谈)。

一般的针灸法,多是用某穴治某病,几个穴位合起来会有什么效果?如古书中的“青龙摆尾”手法,只是一左一右地摇,其效果便可达“其气遍体交流”;再如头部穴位很多,医书上标明各有各的治疗效果,但高明的大夫往往只用一个穴位便能扎出各种效果;而马丹阳针法更是“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穴”。其中的道理何在?就在于神经、经络与针刺手法的有机结合。我以前以为马丹阳说的“指下有神功”是迷信,后来自己体会到了,才知道马丹阳的十二穴治百病,不是那么简单。十二穴虽不见得真能治疗一切疾病,但如果明白其中道理,行针时便可以视经穴若无存,而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经过多年的验证,我建议,在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时,都应抱有“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的精神,莫要一味囿于前人的圈套中固守成见。否则,对学问的研究只能是障碍重重。墨守成规,是无进化可言的。

以上所谈,仅是我个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的一点心得,或可对今日的经络及针灸的临床与科学研究有些许帮助。

原文《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

海牙君来信问针灸八法
陈撄宁

问:《刺热论》有“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甲乙大汗”和“气逆”是什么意思?
答:肝在五行属木,庚日和辛日属金,金能克木。肝木已经有病,再被金日所克,其病要加重,故曰庚辛甚。肝属木,甲日和乙日也属木,与肝是同类,对于肝气有所帮助。若肝患热病的人,遇到甲乙两日,可希望他身出大汗,内热即能随汗出而愈。虽说肝热病遇到庚辛日。其病更甚,但不一定就死。如果病人身中之气逆而不顺,遇到庚辛两日,即难免于死亡了。我认为这些话未必可信,用不着去研究它。

又问:《子午流注法》其中附有八个问题,今问第一个问题。
答:以天干配脏腑,在《黄帝内经》上早有此说,后世各中医书著作,都是根据《黄帝内经》而来。它讲的道理没有科学根据,在实验上毫无用处,你不必相信那一套。

从这里

认识医学气功

北戴河当代气功

(0)

相关推荐

  • 行间(LR2)

    穴位分寸歌一二趾蹼后行间,血热能清并泻肝:目赤头晕经痛闭,口呙胁痛疝能还.[中文名称]行间​ [中文拼音]Xíngjiān[外文缩写]LR2[穴名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     ...

  • 胡海牙先生谈科学养生之道

    每个星期天的早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您或许会看见一位须发花白,体态微胖,步履稳健的老者,或潇洒自如地打太极拳,或循循善诱地教导着一班年轻小辈.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养生研究者.道 ...

  • 针道秘旨 胡海牙谈针灸

    针道秘旨  胡海牙谈针灸 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论针灸中经络和神经的关系  胡海牙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古代在开课授徒.行医临床中,都以这套学说来指导.但经络在肉体上并不能解剖出来,甚至也不 ...

  • 中医胡维勤谈治疗早泄要对症下药

    老中医胡维勤教授认为,男人早泄分很多种类型,在治疗时也需根据不同类型对症下药,才是关健. 1.心理性早泄:         (1)频繁手淫者在手淫时往往怕被发现耻笑,心情紧张,动作节奏特快,力求提早射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二)后赵储位之争,及暴君石虎之死

    在上篇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一)里讲了石虎在位期间对外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对内严刑苛政猛于"虎",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而东宫储位之争和诸子相残已经把他搞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使他无力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三)石虎临终托孤,后赵陷入内乱,冉闵建魏灭赵

    ↓后赵武帝石虎↓ 自石虎篡权称王后,穷兵黩武.严刑苛政,残虐汉民,惨死于其暴政下的汉人百姓何止数十百万,因此民族矛盾愈发激化.石虎在世时,还能控制局面,压制住这些矛盾,毕竟他南征北战二十多年,军事能力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四)冉闵的荣耀战绩史,以及与慕容恪的生死决战

    上篇讲述了在暴君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皇位自相残杀,冉闵趁乱掌握朝政,后来杀石鉴,于公元350年二月在邺城自立为帝,建立冉魏政权.新兴王石祗听说石鉴已死,于是同年3月在襄国称帝,改年号为永宁.冉闵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五)悼武天王毁誉参半? 或许这里会告诉你…

    在给冉闵盖棺定论前,我首先引用一段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的绪论:"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虽然,天下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六)前燕鼎盛时版图,及鲜卑族、慕容姓氏的追溯

    前燕灭冉魏后,进军中原,疆域版图扩大到鼎盛状态 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四)里提到,公元352年四月,悼武天王冉闵与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决一生死,冉闵以一万步兵激战慕容恪的十四万骑军 ...

  •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七)鲜卑慕容氏在早期崛起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六)里大概谈了前燕"最辉煌"的时刻(详情后面的篇章里会专门谈),并追溯了鲜卑族的起源与慕容姓氏的由来.最后讲到莫护跋死后,由其子慕容木延统摄其部.魏正始五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