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一次跟人交手,抓住来拳的腕子把对方扔跌丈远的情况,满意的是那壮汉才仰面摔倒,愚下已拿右手管住他的右手并且拿右臂尺骨压住了他的咽喉,谁知他一改凶暴蛮横的态度干脆不动了,愚下说了他几句就饶了他。一回跟陈中华大师说起这事,他笑着说:“你上步了吧?”还问是什么时候交的手。愚下交手之后仔细回想过,能把人抛起来关键就就是上了一大步,一下就让大师说破了。步法对于太极拳技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大多数练太极的朋友对步法都不够重视。有的朋友认为脚底下稳,“有根”就行了。有的朋友认为,自己练套路,步法就有了。愚下以为,步法不但得动作正确快速和落脚准确,还得能自动应变;脚下光稳也不够,咱们还得移动而且得移动得好;如果只是盘拳走架,不作步法的专项练习,步法就没练够。咱们先把脚的要紧处摆出来,为的是引起各位朋友的充分重视。n 咱们站立靠的是脚,维持平衡也离不开双脚。不论怎么站着,两脚之间的面积就是咱们的重心稳定区,重心在地面的投影超出这个区域就要摔倒,这时候就得通过自己身体的调节特别是两脚的移动来保持平衡。除了自身保持平衡之外,当然还有一种平衡,叫“联合平衡”,指的是人通过扶倚别的东西或者别人形成的共同平衡,但是没有脚也不行。n 脚是劲力之源。“力发于足”,什么劲力都跟脚有关系。n 两脚是阴阳分明的基础。虚实分不清,就是还没入太极的门。养生的不算,真练太极的有百分之多少一辈子也没入门?不好说,说出来伤人。n 脚(和腿)的位置是划定三圈的重要依据。内、中、外三圈可以说是由下肢划定的,其外圈是由脚划定的。+n 太极拳有各种踢法,但是推手练习和比赛都不用,所以一直被人忽略。n 人移动靠的是脚,改变和控制跟对方之间的距离得靠脚。有道是“未动手,先近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即便跟对手离得比较近了,但还不够,这 种情况下也得动脚,太极不讲究哈腰或者探身什么的。“手不够,脚来凑”,说的就是这个。n 推手有种分类法是以脚来划分的,有定步推手,有活步或者乱采花什么的。可见脚的移动对推手技击技术的发挥有多么重要。移动和脚下的步法离不开,使用技术也看两脚是怎么站的,所以把步法单提出来聊聊。套路之外,步法可以结合技术一起练,也可以单独练各种步法。有的朋友也许纳闷:“有这必要吗?”愚下认为绝对必要。要成为高手,脚底下不赢人不行。结合技术动作一起练,结合身法手法,这样练的优点是目的性强,练了就能使就见效;缺点是有局限性,没练到的就不熟悉,而且提高随机应变以应付各种情势的能力效果差。愚下这么说,不是反对这种练法,而是说仅仅采用这一种练法还不够。最根本的是对各种步法和步法组合进行长期高质量的训练,惟其如此,才能把技术使好。这种练法枯燥,容易疲劳,练家务必坚持练下去。那么练到什么时候才算练好了呢?有两条标准,都达到才行。第一条标准:是质量标准,包括落脚准确,动作迅速等得如法;第二条标准,是熟练程度,瞬间应变,要成为下意识动作。达到这两条标准就行了。即便达到了标准,以愚下的拙见,步法练习也别撂下。还有,踢法也不能不练,一者是继承,二者,太极是武术,既有踢脚之技,咱们就得练,不能自废武功,各位说是也不是?这篇小文起名《手听脚的》,是强调脚的重要。仅供各位同好参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