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补阴剂用药规律研究

补阴剂是治疗阴虚证的常用方剂。阴虚证是指可见于多种疾病的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历代方书中有大量的补阴剂及其组方原理和作用机制的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表现出阴虚燥热证的病人日益增多。因此,从中医古代文献入手,研究补阴剂的用药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明清时期医家关于补阴剂的基础理论及组方原则,并对资料加以汇总。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补阴剂组方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收集306首明清时期的补阴方剂。 第二部分:将收集的306首补阴剂通过合理的规范,建立补阴剂主库及所用药物库。并通过数据库统计补阴剂所用药物的频数及频率;药物类别的频数及频率;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及频率。同时,将出现频数大于或等于5次的药物进行进一步频数分析。 第三部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为了使数据的分析合理,对有关变量的量纲作了0、1变换处理。将结果进行相关系数分析,运用典型指标选择的方法,计算每一味药物的相关系数的平方的均值。以均值最大的药物作为典型指标。 研究发现,明清医家应用补阴剂时以甘寒、甘温药物为主;药物归经定位在肝肾,肺胃;在整个用药的频次统计中,以补血、补阴、滋阴清热药应用最高。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筛选出补阴剂的常用基本药物。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性味归经上,明清时期补阴剂多应用甘寒药、甘温药及苦寒的药物,体现了甘寒养阴、甘温补阴、苦寒直折的组方法则。 在组方配伍上,以补阴药、补血药配伍滋阴清热药为基本构成;同时,根据阴虚性质配伍清消、补益之品。如清热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补阳药等。 组方意义,明清时期补阴剂组方多从“滋肾填精以补阴之本”、“滋阴降火以标本兼顾”、“滋养肺胃化源以生精”三个方面来组方,体现明清时期重视补益先天、后天之本及标本兼顾的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