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和医院临床应用,证实远红外线对人体功效非常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中众多不可见光线的一种,分为近红外线(0.75—1.4微米)、中红外线(1.5~3.9微米)和远红外线(far infrared rays,FIR,4~1000微米),其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远红外线,波长为4~15微米,其计量是以法向比辐射率(发射率)表示,常温下发射率与生物效应呈正相关。
人造陶瓷材料是一种新型的FIR辐射源[1],能发射出FIR(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能量对机体病灶的生物效应不只是单一的物理作用,而是复杂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病理的综合反应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细胞分子的生物学。
远红外线可保持细胞高数量、高活性,促进损伤自愈,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对血液循环有良好的作用,进一步抑制血压的上升,在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同时增进健康、防止老化,并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这里主要是对远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及其国内外应用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1、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制
1.1 远红外线与人体水分子
当远红外线辐射透皮传导到人体内15cm深层后能和人体体液、血液乃至于细胞内外的水分子产生能量吸收共振再辐射,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
常温YH复合陶瓷粉体的远红外线主要波长是4~15微米,亦是人、动物、植物、细胞壁上水分子团主要的固有波长,当两者一致时则发生共振吸收,水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容积变小,密度增加,渗透压增大,促使细胞壁上游离水活化,加速钙离子在细胞壁中的渗透,增加细胞的生命活性,称细胞活化[3】。
1.2 远红外线与对人体的共振效应
通常人体细胞始终处于低能级振动状态(患病时更加低能),当YH一复合陶瓷粉附着在各种载体上(卡、贴之上),戴在心前区心脏部位及相对应的各俞穴时,人体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由低能级跃至高能级振动状态,经络循经感传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感传状态。
当细胞能量由高能回归到低能保持常态时,向外释放热量,产生温热效应和激发效应。如此往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效改善疾病状态。
1.3 远红外线与三磷酸腺苷(ATP)
ATP是细胞代谢、活动、分裂所必需的能量,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ATP多与少受制于ATP水解(高能磷酸键释放和生物大分子氢键的振动)。ATP分子、ATP酶(ATP水解需要酶的参与)或水不足及蛋白质的结构、构象改变或畸变时,便可使其提供的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能量不能正常传递.生物组织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会诱发各种疾病。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处于3微米FIR光谱范围内,在此种情况,及时给予人体远红外线,心前区佩戴FIR卡即可发生温热、激发效应,促进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更多的ATP,即可使心肌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态,使疾病得到治疗【5]。
1.4 远红外线与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属异核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分布,呈非对称性,有固有的偶极矩,因分子内原子的非对称性、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这样的分子与红外辐射场(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相互作用时,会大幅度增强NO分子的转动及两个原子沿化学键方向的伸缩振动,会导致周围辐射场出现很强的红外光谱并发生温热及激发效应。即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平滑肌细胞内cGMP含量,激活依赖cGMP的蛋白激酶,促使更多的肌球蛋白去磷酸化而松弛平滑肌舒张血管的作用。
1.5 远红外线与人体蛋白质结构
远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远红外线的常温生物效应。其l~7微米位于中、远红外线范围,可以透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微米和5~7微米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
2 远红外线应用
2.1心血管系统
血管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它兼有收缩和内分泌功能,以前者为主,细胞的逆分化和增殖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一个细胞学基础,许多环境变化和诱发疾病的条件、因素都可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疾病。可以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和表型的变化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问题之一。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的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及我国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广州会议心血管组确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经天津市预防医学会协助完成大样本2989例(心肌缺血、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抽取2166例『男800例,女1366例,平均年龄(61.86±10.24)岁]为实验组,服用常规药并佩戴强心卡及FIR贴者;抽取823例[(男365例、女458例,平均年龄(59.23±11.72)岁)为对照组,服用常规药而不佩戴强心卡及FIR贴者。经临床观察3个月,实验组临79床症状、心电图改善、减少用药量等变化均优于对照组[81,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可以看出强心卡和FIR贴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之一。
刘俊岭等【9]通过生理功能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对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心俞、厥阴俞贴敷远红外线贴,3个月后观察到贴敷远红外线贴组缺血性心肌损伤电活动的恢复、缺血心脏左心室收缩(LVP)能力的恢复,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和心肌微循环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远红外线贴可改善缺血区心肌物质代谢,减轻心肌细胞、细胞内线粒体的缺血缺氧性损伤。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上,贴敷心俞、厥阴俞,每l一2d更换1次,共贴敷2.5~3.5个月。实验结果显示:远红外线可使大动脉内膜的厚度变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压的升高,减轻血管内膜斑块的形成.减缓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降低血清胆固醇,这些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10]。
2.2皮肤
通过远红外线照射加氦一氖激光治疗难愈性创面疗效满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散,改善酶的活性,利用肉芽组织形成使创面愈合【11】。Toyokawa等【12】认为远红外线激发TGF—Bl的分泌或纤维原细胞的启动。而这两者是其提升伤口愈合效果的有效机制【13】。在外伤、糖尿病、整形外科以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情况下,皮肤微循环不足会导致急慢性局部缺血。自主神经系统和一氧化氮(NO)在维持皮肤血液灌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远红外线治疗是利用从人造光源(合成远红外陶瓷粉)发出的低能量光治疗多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实验证明远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机制是通过增强皮肤微循环来改善其内环境,而不是通过其热效应来发挥作用。总之.在增进皮肤微循环方面,远红外线发挥了一种类一氧化氮的生物效应。其效应又是通过加强L一精氨酸/NO途径来实现的,并为临床上用远红外线治疗局部缺血疾病提供广阔的前景【14】。
2.3其他
通过远红外线照射及同步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外阴水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硫酸镁湿热敷,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已有远红外人体加热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关节炎及特异性杀伤癌细胞等众多报道。Masu.da等用反复热疗法成功地治疗了2例长期疲乏综合征(CFS)患者,2例患者曾采用氢化泼尼松(PSL)治疗效果不佳,后接受热疗.采用50℃远红外光浴治疗加后斜角肌热疗.配合药物,每日1次,连续治疗3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患者基本康复。这些反复热疗法可能是一种治疗CFS的充满前景的方法。
Udagawa等[18]通过将远红外线设在架子里饲养的(顶棚上有远红外线辐射)鼠(实验组)和普通架子里饲养的鼠(控制组)进行对照实验,发现远红外线延长了鼠存活期,推测远红外线可抑制乳腺肿瘤因子,对生物体具备“正常化效用”。应用远红外生物陶瓷热敷袋热敷胸前区。可快速改善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19]。
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个重要核心,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复杂体系.它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控系统,胡翔龙等利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IRRM)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正常生命现象,使人们直观地看到了对十四经脉循行路线描述的验证。
韩吟华等用高灵敏度红外光谱测量装置记录到人体体表穴位辐射红外光谱(IRRM)和ATP水解反应中释放的红外光谱,存在同样峰值3微米,这表明人体体表的红外辐射中含有ATP能量代谢的生物医学信息;王淑友等㈤通过远红外线对心俞穴温度影响的红外热象图结果中显示远红外线贴贴敷心俞穴及其周围具有明显的升温效果,促进血循环和经络的循经感传作用,用于辅助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显著疗效。
近年来在中国[231、日本㈣、瑞士、韩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对远红外线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特别是1996年以后应用远红外线卡、远红外线贴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很好效果,它不需要通电或化学方式产生能量。由组成材料内在的分子运动,自发地辐射出生物能量(FIR),经上述远红外线的作用机制与功效分析,其对心脏、血管、血液及经络等进一步产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有效改善和预防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胸闷、憋气、心绞痛、冠心病及高血压,有效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逐步减轻患者对化学药品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1】1 Yao Ze Tian.Cardiotonic card and manufacture method—by preparing gar infrared bioceramic Material from silicon oxide,Alumina,Zincoxide and titanium oxids through mixing and high—temp treatment.CN 1204538.
[2]张爱平,林燕萍,王和鸣,等.纳米相陶瓷远红外线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20—21.
【3]张家铭.浅谈远红外线与健康保健[J】.江苏科技成果通报,2001,(11):3_4.
【4]邹其俊.远红外线生物效应谈【J】.微循环学杂志,1997,7(4):39—41.
[5】李波,王宝明.远红外辐射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J】.红外医学,2003,25(5):86.
[6】白长城.红外物理学[M]一E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9:39—41.【7]Xie A,van der Meer AF,Austin RH.Excited-state lifetimes of far—infrared collective modes in proteins[J】.Phys Rev Lett,2002,88(1):018102.
[8】于长水,徐国柱,任铁生,等.元亨强心卡与药物联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2,3(9):1006—1008.
[9】刘俊岭,罗明富,王志英,等.元亨强心卡、贴穴位贴敷对家兔心肌Tianjin Med J,Jan 2007,Vol 35 No 1缺血时心脏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5(1):3.
[10]刘俊岭,罗明富,王友京,等.元亨强心卡、贴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高血脂症疗效的观察[J】.针刺研究,2004,29(2):1l 1-I 18.
[11]马兰英,邱慧艳.氦一氖激光加远红外线照射治疗难愈性创面60伽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190.
【12]Toyokawa H,Matsui Y,Uhara J,et a1.Promotive effects of far—in—frared ray on full-thickness skin wound healing in rats[J】Exp BiolMed(Maywood),2003,228(6):724—729.
[13]Yoo BH,Park CM,Oh TJ,et a1.Investigation ofJewelry powders radi—ation far-infrared raysand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n haman skin[J】Cosmet Sci,2002,53(3):175—184.
[141 Yu SY,Chiu JH,Yang SD,et a1.Biological effect of far-infrarodtherapy on increasing microcirculation in rats[J】PhotodermatolPhotoimmunol Photomed,2006,22(2):78—86.
【15】尹从友,姜容凤.硫酸镁湿热敷协同同步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外阴水肿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6,12(11):1035—1036.
[16]桑野光雄.Far infrared body wapmer for cancer cell repelling.JP2001231807.
[17] Masuda A,Kihara T,Fukudome T,et a1.The effects of repeated ther.mal therapy for 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Psychosom Res,2005,58(4):383-387.
[18】Udagawa Y,Nagasawa}L Effects of far—infraredrayon reproduction,growth,behaviour and som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mice.In vivo,2000,(14):321-326.
【19】朱秋霞.远红外线生物陶瓷热敷袋治疗老年人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学,2005,7(4):285.
[20】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1,20(5):325—328.
[21】韩吟华,丁光宏,沈雪勇,等.人体体表穴位点红外辐射光谱特征及其与ATP能量代谢的关系【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5,26(4):198-200.
【22】王淑友,马惠敏,张栋.元亨强心卡贴对心俞穴温度影响的红外热像图实验报告【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4):3241—3243.
[23】李红涛,刘建学.远红外辐射陶瓷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明.陶瓷,2005,(4):49-51.
[24]Yamashita K Hosokawa/-h Ishikawa J,et a1.Development of C02 In.cubater with limited far—.infrared radiation for activation of Mito.ehondfial Metabolism.Ite Letiers on Batteries DeW Technologies&Medicine,2005,6(5):468-472.(2006.03。01收稿2006.05.27修回)
以上内容来自《天津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