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王宗岳《打手歌》集解(五)
实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一一王宗岳《打手歌》集解(五)
李新方
【原文】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解曰】武术实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力量巨大吗?当然不是,王宗岳《打手歌》早已作了明确回答:“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不错,力量大,包括速度快,在一般的情况下的确容易获胜,“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王宗岳《太极拳论》)!力量和速度是天生的,也就是现代体育所讲的体能,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学武术了。但力量型的武术着势动作都比较简单,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故能速成,所以还是有许多人学的。
力量虽然也有训练的方法,而且远比提高智慧和技术容易,但提高的空间很有限,但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把一个身材瘦小的人变成大力士。同时,力量和速度训练所达到的效果是很短暂的,故现代体育有“运动年令”的限制,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在年轻时就退役了。而智慧和技术的提高虽然很难,但提高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因此,任何武术到了高级阶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四两拨千斤。《少林拳术秘诀·第六章》就载有“山重身难压,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之秘诀。《峨嵋散打术》中也有“尚巧不尚力”的要求。
跤术古称角力,《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而北宋调露子《角力记·述旨》云:“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也是不断地从力量向技巧发展的,后来更有“软绵缩小巧”的五字秘诀,特别是《中国跤术》一书还刋入“太极十三势”图解,认为“有助于跤术的提高”。
近年来,泰拳在现代搏击中受到特别重视,但人们往往只看到泰拳的凶猛,而没有注意到泰拳与拳击、散打的最大不同之处。拳击是在外圈进攻,散打虽然也有肘膝击法,但用的较少,正是因为也是在外圈进攻为主,而泰拳之所以善用肘膝,关键在于攻入对方里圈的缠抱技术,而缠抱技术的关键在于放松和控制对方的重心,即用自己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着势“拉脖侧身顶膝”。
泰拳的缠抱与太极拳打手,同可归于短打、贴身打法,其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缠抱是以力量为主,仍需要较大的冲击距离,才能发挥肘膝的威力,还达不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据有关报道称,“泰拳的内围技术是泰拳中最精华的部分,但是需要两个人在刚缠抱一起,没有完全搂死的情况下使用,类似于摔跤中的抓把抢手,一旦两个人死死的搂抱在一起,或者架在一起,那么任何手法内围技术都将失效,剩下的只能是互相你撞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的膝法对攻”。
截拳道也认为,“拳手可分为力量型和智力型两种。力量型的拳手,在每次交手中都沿用相同的模式,打击方式是机械的和重复运用的”(《李小龙技击法·第十六章特质与战术》),“然而一些肌肉十分发达的拳击手,却打不倒任何人”(《李小龙技击法·第四章力量的训练》)。而“体重只有59公斤的李小龙,却能打倒比他体重大两倍的人,秘密就在于他能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同上)。
不仅如此,在李小龙的截拳道中,还有“极手或推手练习,是锻炼平衡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李小龙技击法·第二章警戒式》),而且注重“能量流动,就如同......太极拳中的极一样”,“极手是增强流动的内力,使全身保持放松状态,而又不失去打击力的最好办法”(《李小龙技击法·第四章力量训练》)。
也正因为太极拳把“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发展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并建立了“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王宗岳《太极拳论》)等一整套完备的训练体系,确立了“渐至从心所欲”(王宗岳《太极拳论》),即在任何实战中完全掌握主动权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也是一切武术到了高级阶段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越来越多的实战武术家后来转入太极拳了,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