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那会,我重用黄芪消下了患者4年的...

80年代那会,我重用黄芪消下了患者4年的高血压后,他感慨道:哪有什么高血压,不过是身体的一场自我救赎而已!

八十年代那会我去西北秦岭深处的一个村子支医,那个时候本来就不发达,村里面去县城都要好几十公里。

进村汽车很难进去,那样的路也只能是拖拉机才能跑的,我记得当时光进山,就走了整整的一下午,整个身体也是差点被摇的散架了。

第二天的下午我还没有缓过来,就有人来看病,来的是一位妇女身体消瘦,面色很黄,把脉发现他的脉象比较弱,再一看舌苔有明显的齿痕。

她说自己的这个是高血压,已经有四年了,前几年还是比较轻微的,偶尔也会头晕,后来看了几次大夫中药吃了不少没有效果,西药要一直吃,听到我们来就碰碰运气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于是我仔细辨证后拟方: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陈皮,菊花,双钩,夏枯草,甘草。

用药一周之后首先是她乏力和头晕的情况得到了改善,接着调整用量继续服用,随后两个月的时间从180降至正常稳定水平。

明眼人一看这里面的黄芪党参量这么大,肯定是升血压的,怎么会降血压呢?

其实行医这么多年,他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首先她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而缓,所以有脾胃虚寒的一面。

另外她头晕、头昏、耳聋、耳鸣、不能动,一动头就晕的更厉害,而且平时气短乏力,少腹坠胀,脸色发白,食欲也不怎么好,吃饭也不香。

因此我辩证为: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浊阴上乘而导致的眩晕,因为中医里面没有“高血压”这一说法,这属于“眩晕”的范畴。

说白了就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只能靠心脏的泵送压力维持身体的运转,这其实就是身体的一种自救机制。

《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眩)。”

若脾胃虚弱,或久病体虚,会导致中气不足,推动无力,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再或者疲劳过度,损伤阳气,以致阳气下陷,浊阴上乘,也可导致眩晕、头痛。

所以治疗上我用人人谈之色变的大补法并没有问题。尤其是这里的黄芪用量比较大,一般高血压都是很少或者不用黄芪的。

这个问题很难吗?其实经我这么一说,并不难,那为何治疗多次没有效果呢?

当大夫的很多都有了思维定式,认为只要是高血压就一定是亢病,一定要泄,所以多以镇肝潜阳为主。这种世俗的偏见以为血压高就是有多余,就应该泻之、折之。

于是医生每见患者血压升高,就把升提药视为虎狼之剂而不敢贸然使用。再加上市场上所售的补中益气丸、脑灵素等中成药的药品使用说明书有的注有“高血压患者忌服”的字样,致使医患双方都谈补色变。

那个年代的人对高血压的认识还没有这么深,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吃中药,不像现在,买瓶降压药就可以控制,但是控制的背后其实是对你有限生命的无限消耗。

降压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对抗治疗。通过药物的作用将血管壁撑开撑大,然后再加速利尿的作用释放掉一定的压力,所以想要控制血压就必须吃一辈子的降压药。

而且基本上所有的代谢都要经过肝肾,这就使得患者的后期肝肾损害的十分厉害,而且长期的血管壁扩张导致它变得薄而脆。

几个月后再见她时她感慨道:哪有什么高血压,不过是身体的一场自我救赎而已!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中医人,你这一辈子,治好的人多,还是治不好的人多?

我想,如果我老老实实地回答,应该是治不好、无效的人多。为啥?

从不管是哪个中医人执业之初、懵懂无知开始,就得犯错误。不犯错,就无法纠正和进步。你的所谓医术,无不是用错误换来的。

但是中医现在的慢慢的走向了没落,到底是中医太弱了,还是西医太强了?

其实在我看来是中医这个执剑人的心变了,因为,没有人在为患者去考虑了,想的只是自己,好的医术是医德不是技术。

我也到了黄土埋脖子的年纪,想做的不多就是看好每个病人,因为我深入过基层,我知道患者心中的苦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