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上将统兵135万,大败美军,悼词中却漏掉了他此时担任的官职!
邓华上将,被称为“有帅才的将才”。他一生打过不少的大仗、恶仗,最著名的是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与他对阵作战多年的国民党军,称他是“四野三大战将之一”。
邓华是一员杰出的战将,却出身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20岁就考上秀才,父亲也在20多岁时考上了秀才。邓华出生时父亲已经40多岁。他本不叫邓华,而叫邓多华。1925年,他到省会长沙读书时,把名字中的“多”字去掉,改叫了“邓华”。1927年3月,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邓华回到家乡,第二年(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随后,他加入工农革命军第7师2团。他开始几十年的军事生涯时,拿着一杆梭镖,穿着一袭长袍,一没枪,二没军服。邓华说,他打仗,能当上将军,靠的是一本缴获的破书——《孙子兵法》。那是1929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红四军在大柏地,迎着飞雪,与尾随而来的国民党追军刘士毅部肖致平团大战,全歼敌军。邓华第一个冲进了肖致平团部,什么也不要,发现这本《孙子兵法》,就拿来了。以后,他经团长同意,把这本书全部抄录下来,才上交了缴获的公物。这时他是红31团团委组织干事。正是靠着这本书,邓华开始带兵打仗。到第五次反“围剿”,他已经是团政委了。
邓华打仗,善于用孙子兵法,有谋,但是也有勇。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1934年12月,在著名的湘江血战中,红2团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团长刘瑞龙在前面开路,政委邓华带领第3营负责断后。结果,他们被敌人包围了,官兵一把冲过去,指挥作战的邓华和一位参谋、一位警卫员却落下了,被敌人密集的交叉火力卡在一条田坎边。“冲过去!”邓华下了命令。随即,他纵身猫腰起跑,飞步跨过三丘田块,耳边“嗖嗖”声不绝,他翻身滚到田坎下,回望身后却不见参谋和警卫员跟上来。“冲呀!”邓华再一次发出了命令,仍然不见他俩起步。“嗒嗒嗒……”前面山包处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3营在接应!邓华赶紧一个箭步。飞奔到山包边。终于脱险了!
参谋和警卫员却再也没回来。为什么?他们一向反应灵敏,动作快捷,就犹豫了一下,没有跟进,失去了突围的机会。差不多二十年之后,在朝鲜战场,一次邓华与伍修权闲聊。伍修权说起他几次遇险,大难不死的事,自称福将。邓华说:“我也是多次大难不死,也可以称为一员福将。”邓华的“福”,靠的便是智、勇二字。在朝鲜辅佐彭德怀时,彭德怀多次说:“邓华是个好帮手。”为什么?就是因为邓华主义办法多,又敢于大胆打。关于在朝鲜邓华的“智”,有一个说法,邓华曾准确预测了美军在仁川登陆。他说此话的时间是1950年8月31日,具体在第13兵团党委会议上。在第一战役获胜后,邓华向彭德怀提出了一个战术:诱敌深入。结果,打赢了第二次战役。
邓华的将才还体现在第五次战役的部署上。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战前,彭德怀等人寄予了很高的希望。3月14日,彭就指出:“下一战役是带决定性的一仗。”4月19日,在发布的战役动员令中,总部也强调这一仗是“朝鲜战争的时间缩短或拖长的关键”。但是,邓华提出了反对意见。一次在会议上,他说:“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大规模猛插,一是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最好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他还强调:“开口子不要张得太大,不要企图一起围上来打,必须实行分割猛插,一块块吃。”——实际上否定了彭的大规模穿插。战役结束后,尤其是180师的损失,证明了邓华的真知灼见,也说服了彭德怀。
后来,彭德怀回国养病,便推荐了邓华主持志愿军总部,统率在朝全部志愿军。1953年,邓华由代司令员改为正式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此时志愿军在朝鲜的总兵力达到135万人之多。邓华成为这个时期统帅解放军一线兵力最多的将领!邓华统军后,美军统帅克拉克说:“志愿军比以前更强大了。”邓华在朝鲜先后指挥过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金城反击战,多次大败美军等联合国军。1954年1月,邓华回国,在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介绍》的报告。
抗美援朝,邓华功莫大焉。有趣的是,1980年7月,邓华去世时,在《邓华同志悼词》介绍他生前任职情况时,却遗漏了他担任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这一重要职务。这个疏忽影响所及,在以后出版的许多辞书的邓华条目中,也都没有提及这一重要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