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何以能看淡生活漂泊,走出丧亲之痛,因为她有……

摘要:保存和记录一位传统中国文人的活化石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中的名句。原诗的情感调子是偏喜悦的,只是结尾有一点怅然。作为陈传兴导演“诗的三部曲”纪录片的最终章,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缓缓道出了96岁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的人生。它是一部慢而安静的作品,相较于去听一个故事,它更像是让观众跟随镜头在大银幕上缓缓抚摸千年前的瓷器、铜镜、石刻碑文,在大量的留白里思考:我们对于真正传统文化的“隔”,以及因此产生的陌生美感和崇拜神往,也正是一种“掬水月在手”,却又无奈见它流出指缝的怅然。叶嘉莹就像站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伸手掬那一捧水的人,她离那些正在流失的文化更近,她努力地捧着,好让我们能看清她手心里的那弯美好的,曾照古时的月亮。

今月曾经照古人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是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电影邀请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秋兴八首》为本,结合雅乐及现代乐创作电影音乐,为杜甫诗歌带来新生命,并以杜诗形成电影的隐性双线叙事结构,由外而内,追寻交织于叶嘉莹身上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

影片表层的结构,是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为章节,从大门走入脉房、庭院、内厢房,循着时间和空间脉络,一层层进入更深的心灵境地。最后一节没有名字,似乎暗喻祖宅的被拆,也隐藏了内心深处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味。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叶嘉莹辛苦坎坷的一生经历,而一位友人却说她,“人生最难的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轻而化之”。

经历了这么多离难兴悲,一个人如何能够承受得了?但叶嘉莹泰然处之,平静、疏淡地回忆自己的漂泊辗转和至亲的离去,仿佛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云烟过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间的,是唐诗宋词。她津津乐道于王国维的“要眇宜修”难以统领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自得于为它找到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当她沉醉地吟诵《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娓娓道来其诗词之法门时,像在电影里滴了几滴她的学术精华,令人想见那些学生为何会仿造听课证来聆听她的讲学。叶嘉莹一针见血地道出古诗词中幽深隐秘的情感,而对于自己亲历的丧乱、生死却仿佛视而不见,这在电影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复调,留给观众思考回味。

这种优美的复调形式中,也带有对古典诗词呈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创新探索。前不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在网上再次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好奇于其中的男女对唱歌词全然不同,却能完美和谐,其中也借鉴了一种诗词相和的复调形式。在《掬水月在手》中,最为精妙的一处是叶嘉莹和其师顾随两首同题词作的呈现。他们曾就一残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先后创作两首《踏莎行》,两词意思相和,但文辞不同。电影中,男声和女声同时吟诵了这两首词,字幕分在左右两边,而最后一句合为一处。这令人感受到了诗词吟和中,文辞虽异,却能共通共鸣的妙处。稍显遗憾的是,“对唱”版《踏莎行》朗诵语速稍快,字幕停留太短,未能给观众留够思考和欣赏的间隙。这是复调结构对于大银幕呈现的挑战,细节、层次丰富,大量文言文和古诗文穿插呈现,在小屏幕和网络传播中,更方便随时停留查看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这种复调结构所带来的参差错落之美。

短歌微吟不能长

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如果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也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需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显然,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矛盾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词之为体,适宜表现女性之柔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直接的现实矛盾,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独立苍茫自咏诗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诗词文化真正化入生活中,用各种形式去承载它,比如音乐、绘画、舞蹈、影像等。作为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辗转10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家宇文所安等名家,但也许还不够广泛,它应该给学界带来一种思考:纪录片能否成为承载和传播古典诗词的一个好的形式?

纪录片、电影、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形式,应该成为古诗词非常好的传播载体。比如电影《妖猫传》里,就演绎了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唱了李白的多首诗作;电视剧《清平乐》中,则穿插了一些宋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处处有诗,处处能读到诗,思考、创新更多丰富的形式去传播诗歌之美,这也是叶先生一生努力所愿。

在《掬水月在手》中,我们看到一个弱小的文人如何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坚持个人信仰。从老北平大宅中走出的96岁高龄的叶嘉莹,她的个人纪录片的意义,更在于保存和记录一位传统中国文人的活化石。她的人生经历或见于杜甫,或见于李商隐,或见于朱彝尊,只不过叶嘉莹比他们经历了更大的时代变革,她走得更远,也思得更深。

叶嘉莹在读着自己写过的诗句时,想起当时是如何创作的,也许就是开着车,或是去医院看牙医,就有几句突然从头脑里冒出来。她保存了旧体诗,也保存了旧体诗的赋比兴方式,保存了兴观群怨的诗歌生态。我们常说要培育文化生态、艺术生态,而诗的生态是藏于心灵之中的,读懂叶嘉莹的一生,也许能帮助当下的年轻人找到和那些传统文人,以及他们背后诗词文化相勾连的钥匙,找到让诗词文化在当下真正复活的方式。

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表现一场文化讲座同样值得探讨。叶嘉莹最宝贵的是她的学问,许多对之感兴趣的学子无缘现场听其传述,但可以将那些讲座拍成纪录片的形式,配上恰当的画面和音乐,穿插戏剧化的场景演绎,去传递背后的学术理念。这些都是纪录片形式可以去探索及应用的方向。也许很难就一部电影去谈教育意义,它更像是一扇门,或是指了一条路,激发你走下去的兴趣,告诉你世界上还有这些东西,但需要你自己去追寻探索,达成背后的意义。

(0)

相关推荐

  • 《掬水月在手》今日上映

    今日,在南开大学即将迎来101周年华诞之际,讲述96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影片由著名导演陈传兴执导,历时近两年拍摄,辗转北京.天津.西 ...

  • 《掬水月在手》:独立苍茫自咏诗

    周末早场,只坐了七位观众的影厅显得有些冷清.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120分钟里,将叶嘉莹96年的人生娓娓道来,由音乐.吟诵.画面编织起的诗意不断流转.尽管这诗意在初秋的清寒中显得孤单,但并 ...

  • 热点丨叶嘉莹先生纪录片上映,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的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近日上映, 片名出自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 ...

  • 人间有诗共白头

    晚上,去看了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所在的9号影厅不大,只坐五个人,也就显得空旷了,不出意外. 画面仅以美来说,有点单薄,色彩的鲜明,视野的高旷,金黄的银杏,瘦丁的墨荷,正红的宫墙, ...

  • 张静:很多人的心灵需要诗词来唤醒|叶嘉莹|余光中|诗歌|王国维

    2020年很冷,经历了种种磨难:但2020年也很暖,一个个平凡人.大英雄,撑起来2020最温暖的回忆.上流工作室年终系列策划<冷暖2020>网易声音图书馆「闪光计划」敬请关注. ▼ 除了中 ...

  • 梁文道x陈传兴:诗词拯救了她,她复活了诗词

    ' 掬水月在手,这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写照,冥冥之中的她的一生就在苦水里浮沉,叶先生渡过苦水,同时也在苦水里普渡.看尽所有. 也是在苦水里,她看到了诗词的核心精神. ' 10月16日,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 ...

  • 中国最后的女先生,为何引来这么多争议?

    ' "水月"本身是一个很虚幻的意象.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一生的写照,冥冥之中她的一生就在苦水里浸淫. ' 在古典诗词领域,叶嘉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随着纪录片<掬水月在手&g ...

  • 96岁女诗人,北京电影节上的大女主!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在众多国内外电影里,有一部很有诗意的纪录片,由台湾导演陈传兴拍摄的<掬水月在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位诗人的故 ...

  • 她被亏欠的一生,还是自己救了自己

    一个看起来有点清淡的推荐,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传记片<掬水月在手>.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不了解叶嘉莹的人也会对那则新闻印象深刻:2018年6月,时年94岁的宣布将自己的 ...

  • 社工如何帮助长者走出“丧子之痛”? | 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惜燕  邱丽蓉     单位 | 广州市荔湾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 一.案主背景 1.接案原因 此案为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在社 ...

  • 看淡生活

    不知沧桑苦,谁知其中味: 不品人间酒,谁知其中醉: 不陷世间情,谁知其中累 生活的百味在于品尝, 只有经历了,才有真正的懂得. 人活一世,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情. 幸福就是一杯水, 珍惜了自有甘甜 ...

  • ​看淡生活里的得失,你的烦恼自然也会少了

    一个人,之所以会不快乐,只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内心背负真许多东西,梦想.情爱.得失等,皆是世间的因果,也是每个人的牢笼,假如人能看淡一点,生活就会减少一点烦恼增加一点快乐感. 得失心太重,生活 ...

  • 人生感悟的好句子: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人生再苦也要笑一笑

    一.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留下就永久存在,这就是人性. 二.人生,总有一些委屈要我们承受,就像风,时不时吹过:就似云,时不时飘过,没有委屈的日子,似 ...

  • 地理看三国:诸葛亮走出“大西南”有多难?

    馆长做了这样一张有趣的地图:把西南官话(黄).云贵高原(绿).三国蜀汉疆域(红)叠加,范围高度重合,这说明很长一段时间,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具有紧密联系. 这三者的最大范围,大体就是广义的"大 ...

  •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是神经症的根源,看清原因才能走出困境

    一个被释放出狱的囚犯,他不情愿走出监狱大门,因为他害怕监狱墙壁外面的世界,相比来说在监狱服刑要熟悉得多,安全的多.很多人都像这样做过,我们幽禁自己,我们阻碍我们的无限,限制可怜的我,而不是做个无畏,勇 ...

  • 中医就是生活(走出健康误区)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中医的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成就,也不是某一个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中华民族万千年来,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生活沉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骨架:是无数先贤的灵魂结晶!中医既 ...

  • 三个传统礼仪很多人还做错,快看一看,让你走出误区

    三个传统礼仪很多人还做错,快看一看,让你走出误区

  • 十月开始全新生活,走出逆境,越来越顺心的三大星座!

    天蝎座. 天蝎是一个很能沉得住气的星座,虽然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低落,但是一想要强的他们是不会被打败的,他们的毅力会让他们冲破困境. 虽然一路上磕磕绊绊,不过天蝎却不会放弃希望,好在十月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