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熊】五、盖棺定论多尔衮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豪格平定张献忠,结果被多尔衮连“莫须有”的罪名都懒得定,直接给圈禁致死。借着这个由头,多尔衮顺便革去鳌拜的功劳。难得掀起一次大狱,一定要“物尽其用”。所以多尔衮不仅打掉了两黄旗中的反对派,还顺带着以拿不上台面的罪名,把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罢官夺爵,押入死牢。

这也不是多尔衮第一次打击济尔哈朗了,倒退一年,也就是豪格出征四川的1647年,多尔衮借口济尔哈朗建造府邸僭越,革去济尔哈朗的辅政王头衔。济尔哈朗虽然不是辅政王,但还是铁帽子郑亲王,并掌握着镶蓝旗人马。

所以这一次,多尔衮趁机把济尔哈朗打入死牢,剥夺了他所有的权力。

那么说济尔哈朗哪里得罪多尔衮了?其实济尔哈朗并没有得罪多尔衮,也不曾给多尔衮找过麻烦,更不曾反对过多尔衮,那多尔衮为什么要办他呢?

往回倒叙一下,当初多尔衮与豪格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就是皇太极驾崩俩人争夺皇位的时候。结果在各方势力的综合作用下,多尔衮退了一步,成为了摄政王。而豪格退了不知道多少步,啥也没捞着,还是当他的肃亲王。

不过,郑亲王济尔哈朗却成为了了地位仅次于摄政王的辅政王,名义上是与多尔衮一起辅佐顺治皇帝理政。

当初推出郑亲王来,是因为他是顺治皇帝的堂叔,不是多尔衮的死党,也不是豪格的死党。由他辅政,显得多尔衮并不是独揽大权。实际上这位辅政王,从来不干涉多尔衮摄政,只想静静的当个铁帽子王。多尔衮当时也需要这样一个温顺的辅政王。

我们再来看看豪格案后的八旗格局。名义上两黄旗是皇帝的亲兵,所以两黄旗并没有王爷当旗主。豪格案后,两黄旗中如鳌拜那样不服多尔衮的将领都没了权力,剩下的的就是谭泰那样依附于多尔衮的将领。

豪格被圈禁后,他的亲兵正蓝旗自然就被多尔衮吞并整编。之后交给多尔衮的亲弟弟豫亲王多铎带领。而多尔衮自己,则亲自带领两白旗。

与世无争的礼亲王代善父子掌握两红旗,他们不会与多尔衮为敌。

而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然被多尔衮当成了眼中钉。他是没有得罪多尔衮,但他是镶蓝旗旗主,这就是多尔衮办他的理由。这叫怀璧其罪。

于是多尔衮趁着豪格大案,扳倒了济尔哈朗,目的是吞并他的镶蓝旗人马。

倘若如此,多尔衮和多铎兄弟,能直接控制两白旗、两蓝旗人马,间接控制两黄旗人马,笼络两红旗人马。礼亲王代善死后,多尔衮干预了正红旗这一系王爵的继承,让两红旗也不敢反对多尔衮。

蓝图是不错,但事情没朝着多尔衮想象的方向发展。多尔衮的亲弟弟,年仅三十四岁的多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难以为多尔衮征战天下。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对多尔衮一直很不满,他觉得他才应该当这个摄政王。阿济格要不是多尔衮的亲哥哥,就算有十个脑袋也被砍光了。

好在天下平定的差不多了,或许多尔衮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战将。更何况豪格案已经把多尔衮的死对头豪格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顺便把两黄旗的反对派将领纷纷拉下马。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对一向胸无大志的济尔哈朗网开一面,免了他的死罪,升为郑郡王。

等于这场大案对于济尔哈朗的影响是被革去了铁帽子王、亲王、旗主的权力,就剩下一个光杆郡王爵位。

当初的满人一般性格上还都比较张扬,跟后来提笼架鸟的那帮不太一样。结果呢,遭了大难的济尔哈朗不仅没有怨恨多尔衮对他陷害,还强烈表示对多尔衮的“好支威希”,这让多尔衮大为受用。

看在济尔哈朗这么“识大体”、“懂得顾全大局”的份上,没几个月,多尔衮又升了济尔哈朗为郑亲王。虽然不是铁帽子王,但也算是给了济尔哈朗一笔不菲的退休金。

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我们在《洪承畴篇》讲过,1648年南明永历政权结合了李自成与张献忠的余部,一度把势力发展到湖广地区,震动了清廷。

多尔衮这会儿就尴尬了,突然觉得无人可用。洪承畴毕竟是外人,满洲亲贵里边按说应该让豫亲王多铎出征。但是豫亲王的身体条件不符合出征要求,鉴于京城周围局势不稳还需要英亲王阿济格坐镇,那么远征湖广,只好启用郑亲王济尔哈朗。

多尔衮封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让他带兵南下。按说平定湖广地区,从北京出兵,走河北、河南到湖北这一路是最近的。但是济尔哈朗的任务要更复杂一些,因为在山东曹州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需要济尔哈朗去镇压,所以济尔哈朗要先带兵去我的老家菏泽地区,镇压了李化鲸起义,然后从山东杀往湖北。

这一幕,熟悉否?

当初多尔衮可以启用“罪臣”豪格征四川,现在又启用“罪臣”济尔哈朗征湖广。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济尔哈朗不战死在前线,回京也会像豪格那样班师回朝后被圈禁至死呢?

我相信济尔哈朗不会把前景看的太乐观。抛开豪格案不说,他的亲哥哥阿敏当年是四大贝勒之一,镶蓝旗的旗主,不仅建国有功,还曾平定朝鲜,不也被圈禁至死吗?

但济尔哈朗还是勇敢的出征了,因为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一旦自己失去了镶蓝旗,那就会重蹈阿敏的覆辙。而多尔衮也没想到,自己真正的对手,居然是恨不得对他喊万岁的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出征之后,山西姜襄等前明降将复叛。当时天下狼烟四起,仿佛这个入关五年的政权,又要退回关外。多尔衮并不在意,虽然这一年他最得力的助手多铎去世,但他从容的启用自己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让阿济格去平定西北的叛乱。无论朝内朝外,谁也奈何不了多尔衮。

多尔衮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于是给自己加封“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出征后,多尔衮又自封“皇父摄政王”。他见帝不拜,用天子仪仗。摄政王的政令,也称诏书圣旨。国家大事,都在摄政王府决断。等于说顺治五年(1648年)后的多尔衮,其实就是大清国的皇帝,而顺治皇帝更像是太子。

其实这个时候,多尔衮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不会有人能提出有分量的反对意见。但多尔衮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没有儿子,当了皇帝也不知道该传位给谁。很难想象一个光正式妻子就有十一位的男人,竟然没有儿子,女儿也只有一个。这大概是我在本单元第一篇中分析的那样,多尔衮确实是自幼体弱多病,身体一直不好导致的。

因此,多尔衮没有篡位。但却引出来另一桩清初悬案:太后下嫁之谜。

传说多尔衮没有篡位是因为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也因此才有“皇父摄政王”的称号。

实际上我个人倾向于没有太后下嫁这件事,因为这么大的事,操作难度与篡位其实是差不多的。如果太后下嫁,要么太后住进摄政王府当大福晋,要么摄政王进皇宫当太上皇。显然太后没住王府,王爷也没住皇宫。

至于“皇父摄政王”的称号,跟太后下嫁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姜太公、吕不韦、诸葛亮等大臣都曾被称过君主的“父”,这是一种尊敬,并不代表这些大臣娶了太后。至于孝庄太后死后数十年不下葬,更多是因为她一生主要在关内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而且她也不是皇太极的皇后,可以不随皇太极葬在沈阳。如果和儿孙葬在一起,她孙子康熙还没死,史上也没先例,所以位置不好选。因此拖到了康熙帝驾崩,雍正帝才能给孝庄太后定了下葬位置。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清这个千疮百孔的盘面,被多尔衮握在手心翻云覆雨。从努尔哈赤那代算起,太祖太宗两代君王都要受制于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到了多尔衮这,他直接废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朝政的掌控。他自己乾纲独断,可以说是清初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元首。

那时候的摄政王府,跟未来的军机处性质差不多。亲王贝勒文武大臣每天去王府领旨,然后按照摄政王的旨意去办事,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和讨论。

努尔哈赤、皇太极怎样?无非是亲领两旗人马。皇太极把手段用到极致,也无非是与豪格一起控制三旗人马。当初所谓的上三旗,就是两黄旗和正蓝旗。

可多尔衮说把正蓝旗降下去,那就降下去。自己的正白旗说升上三旗,那就升上去。多尔衮兄弟能控制五旗兵马,这实力远超当年的皇太极。

这样一来,多尔衮就逃不过历史的宿命,“万岁”听多了,他真觉得自己英明神武天下无双。也就逐渐的在权势中失去了往日的睿智。除了大兴苛政、暴政之外,也忽略了自己还有对手。

多尔衮就没想过,他不是皇帝,但除了名号不是皇帝外,他用了皇帝的一切。连藩属朝鲜国都纳闷,这天朝上邦的诏书下来,为啥皇帝前面还有个摄政王?那么多尔衮跟皇帝的关系该怎么相处?他是没篡位,但篡了皇帝的仪仗和权力 ,顺治帝会感谢他为大清打下江山吗?顺治帝本来就是皇帝,会感激多尔衮将来死后再把权力还给他吗?

万一有一天,多尔衮不在了,他的党羽能保证他死后也伟光正吗?他不会去想这些,因为他才三十七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种不用做局就可以直接杀政敌的权力。可以预料那些为他打江山的亲王贝勒们,回朝之后都是兔死狗烹的结局。

可是,多尔衮没有去想,围着他喊万岁的人,就真的是效忠于他吗?叫他皇父的侄子皇帝,就真的孝顺他吗?

显然不是。多尔衮大概忘了,像乖宝宝一样的济尔哈朗,真的是一般人吗?

济尔哈朗的爸爸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位列四小贝勒之一,排名在多尔衮之前。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收揽大权,废除了四大贝勒执政。搞垮了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但济尔哈朗奇迹般的补了阿敏的缺,成为了镶蓝旗旗主。多尔衮与豪格争皇位,结果济尔哈朗白捡了一个辅政王的名号。

这位辅政王上位不辅政,被革去辅政王头衔还谢恩,被剥夺一切后口无怨言,被委派出征还用心办事,这样的人是超级可怕的。

1650年,济尔哈朗从湖广一路平到两广,灭掉了南明,稳定了南疆,班师回朝。他没有像豪格那样编故事,给自己搞出一段传奇让多尔衮嫉恨。也没耀武扬威的自夸自满,只有低调的回京,然后迅速交出兵权。

也就在这一年,弓马娴熟的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意外坠马,摔伤了膝盖。

因为伤的不重,回到行宫之后,御医给多尔衮涂了药膏。结果,当天多尔衮就死在了行宫。虽然多尔衮身体一直不好,但也没有摔伤膝盖就暴毙的道理。显然,这里面有猫腻。

所有人都惊呆了,多尔衮的亲信带着多尔衮的遗体回京,并联名上了一道折子,请顺治帝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这个行为,其实就有点跟清末北洋将领联名上书清帝退位的架势差不多,所以顺治帝恩准,以皇帝的礼仪安葬了多尔衮,并追认了他皇帝的地位。

这时候谁最开心?还真不是顺治皇帝,而是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当时大清已经习惯了皇帝是个摆设,阿济格从来都没把顺治帝放在眼里过,一直称之为“孺子”。这回多尔衮暴毙,阿济格不揣冒昧,要接班摄政王。也就是说,他想当大清国的一把手。

阿济格甚至嚣张到进京见帝的时候,腰上还挎着刀。但阿济格一直在济尔哈朗的监视当中,安葬完多尔衮之后,济尔哈朗就直接逮捕了阿济格,又上书弹劾阿济格大逆不道。顺治帝下旨,把阿济格罢官夺爵,押进了大牢。没多久,阿济格死在狱中。

因为阿济格素来与多尔衮对着干,所以这次济尔哈朗办了阿济格,两白旗的将领没人站出来为阿济格求情。但是,两白旗那些多尔衮的党羽忘了件事。一旦囚禁了阿济格,这个级别的王爷就剩下济尔哈朗一个了。

在很多电视剧中,都管多尔衮叫“十四爷”,那是大错特错的。多尔衮是排行十四不假,但得叫他“九爷”才对。清初子以母贵,身份低贱的女子所生的皇子也身份低贱。所以在努尔哈赤时代,轮得着排序的就是十个贝勒爷。当时没有王爷,贝勒是最高爵位。多尔衮排第九,所以他是九爷。阿敏和济尔哈朗虽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地位尊崇,也排在十贝勒之中。阿敏排第二,济尔哈朗排第八。

到阿济格入狱之后,当年的十大贝勒中,就剩下郑亲王济尔哈朗一颗独苗了。所谓第一代铁帽子王,也只剩下济尔哈朗一个了。两白旗没保阿济格,那也没人保两白旗了。

理论上,多尔衮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要么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填补,要么是多铎过继给多尔衮的儿子新任睿亲王多尔博填补。

可是,多尔博才七岁,肯定干不过济尔哈朗。但是,济尔哈朗并不专权,而是建议恢复议政王大臣会议。顺治帝提拔了郑亲王济尔哈朗、正红旗的巽亲王满达海、之前备受打压的端重亲王博罗、努尔哈赤废太子褚英的儿子敬谨亲王尼堪,以及亲信大臣苏克萨哈、詹岱为议政大臣,用这个集团来填补了多尔衮留下的权力真空。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人,在这个节骨眼他看清了眉眼高低,于是揭发了多尔衮死时,其侍女吴尔库尼为他准备了龙袍陪葬。这事是真的吗?假的呀。多尔衮又不知道自己要死,怎么会提前准备随葬的龙袍呢?何况这么大事,怎么落在一个小小的侍女身上?

但这是一个信号,皇帝要办了多尔衮的党羽。因此,多尔衮的铁杆亲信谭泰也马上投诚,弹劾当初协助多尔衮诬告豪格的何洛会。这都是小打小闹,真正有份量的是济尔哈朗联系了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罗、敬谨亲王尼堪这三个侄子一起上书,弹劾多尔衮大逆不道、僭越使用皇帝仪仗、诬告害死肃亲王、违规将多尔衮生母阿巴亥配享太庙等等诸多大罪。

顺治帝下旨,把多尔衮撤出太庙、削去爵位、废除宗室地位,开馆戮尸。多尔博再归豫亲王之下,睿亲王一系绝嗣。

而主持把多尔衮彻底毁灭,撤销他所有功绩的人,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多年的仇怨,在这一刻彻底爆发。而多尔衮从追尊为皇帝到变成大逆不道的逆贼,也仅仅用了两个月。

我们不敢说多尔衮之死是济尔哈朗设计的,但清算多尔衮却实实在在济尔哈朗一力承办。当时也有人提出,多尔衮并不适合全面否定。毕竟这么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只知有摄政王,不知有皇帝。大家喊了那么多年的摄政王伟光正,现在他成了王八蛋,实在是不合适。大清朝廷自己捧起来的伟光正,再自己打碎,容易影响朝廷的合法性。那今天说顺治皇帝天纵英才,济尔哈朗老成谋国,未来会不会也翻转呢?所以啊,鉴于皇帝也是继承了多尔衮打下的天下,不如给多尔衮的功过搞个几几分,肯定多尔衮功大于过,削去他皇帝头衔的追认就好。

结果济尔哈朗绝对不同意这个方案,就要把多尔衮彻底妖魔化,甚至不承认多尔衮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谁敢替多尔衮求情,就自觉去大狱蹲着去。就这样,“睿亲王多尔衮“”在大清当了一百多年的敏感词。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客观评价多尔衮对建立大清朝居功至伟,因此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承认了他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并将多尔博一系重归睿亲王门下,封其后代为睿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乾隆帝还恢复了睿亲王铁帽子王的殊荣。这也算是清王朝对多尔衮最客观的评价,这个评价也对得起多尔衮一生对大清的功绩。

回想当时大清遍地狼烟,一个闪失就会满盘皆输,退回关外。但是多尔衮总能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人。哪怕这人是当年他的手下败将,比如洪承畴。哪怕这人是摸不清底细的降将,如吴三桂。哪怕这人是他的对头,比如豪格。亦或是济尔哈朗、阿济格这些人,多尔衮都不在乎能否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战场上。让明末清初这潭浑水,逐渐让多尔衮给摆平了。

假如没有多尔衮坚决贯彻皇太极的入关政策,清朝只能是东北亚的清国。多尔衮敏锐的利用了吴三桂而入关,利用了原明朝大臣稳定了局势,对边关拉的拉,打的打,奠定了一个北起外兴安岭,南到海南岛,东至大海,西抵嘉峪关与四川边陲这样一个大帝国。所以清廷应该承认他的功绩,还给他睿亲王的爵位。

但是老百姓跟风吹捧多尔衮为国有功,那就扯了。多尔衮是对大清有功,与国就难讲了。剃发令、投充法、圈地法等苛政都是这孙子干的。扬州的屠杀,也是这货默许的。一开始多尔衮还真是一个礼贤下士、民族政策开明的政治家,但是随着他权势暴涨,周围马屁精一多,也就变成了一个昏庸、残忍、腐败的暴君。满朝文武都是多尔衮的人,个个都表示要对多尔衮万死不辞的效忠。但真出事的时候,越是他的亲信就越着急反水。被处决的那些也不是因为对多尔衮忠心,而是因为揭发多尔衮的罪状时,动作慢了。

从秦始皇到宣统帝这漫长的两千多年来,往往对主子喊口号效忠最响的那个,就是一出事反咬主子最狠的那个。从赵高到庆亲王奕劻,哪个不是如此?

多尔衮对清政权有功,但对人民却是万死难赎其罪。大清皇室是真该念他的好,大清的人民就没这个必要了。

在多尔衮的职业生涯中,吴三桂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吴三桂对多尔衮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洪承畴。所以在下个单元,我们就来讲讲这“西山十戾”中的第三位:鹗精吴三桂。

西山十戾

(0)

相关推荐

  • 不爱江山爱美人?顺治皇帝被忽视的厉害角色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六岁继位,年号顺治,意为"顺应民意,以求大治."他十四岁亲政,年仅二十四岁就死于天花.由于他的英年早逝以及前期摄政王多尔衮的专权,顺治作为清代入 ...

  • 【西山十戾·熊】四、多尔衮一生的宿敌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多尔衮的人生,一直有个阴影.每当他春光得意的时候,这个阴影总会出现让他如鲠在喉.这个阴影,就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之前我们讲过,多尔衮的伯乐是皇太极.是 ...

  • 【西山十戾·熊】三、多尔衮骄傲自满的起点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曾经有那么一段不长的时间,多尔衮领导的大清国在北方非常的顺应民意.为什么呢?因为北方被农民军蹂躏了多年,人民期盼社会秩序.明末的时候,西北地区就没了秩序.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的大顺 ...

  • 【西山十戾·熊】2、多尔衮与豪格的争位之谜

    熊·多尔衮 传说多尔衮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格格大玉儿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后来皇太极横刀夺爱,强娶大玉儿,并封之为庄妃.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看在庄妃的面子上没有篡位,而是拥立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当了太 ...

  • 【西山十戾·熊】1、多尔衮的太子之谜

    熊·多尔衮 熊是一种强壮的动物,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很多部族以熊为图腾.在清末民初"西山十戾"的传说中,清初铁帽子王多尔衮被称为是熊的转世. 多尔衮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历史人物. ...

  • 【西山十戾·蛤】五、天道教起兵全罗道,袁世凯建议借王师

    蛤·袁世凯 袁世凯到底在朝鲜呆的怎么样?这其实像个谜一样.有人认为老袁其实不想呆在朝鲜,只不过朝廷实在找不到能替代他的人.也有的所谓神剧,把袁世凯回国演绎成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其实呢,老袁在朝鲜非常爽 ...

  • 【西山十戾·猴】九、盖棺定论张之洞

    猴·张之洞 当<辛丑条约>尘埃落定后,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大清还是大清,太后还是太后,光绪皇帝还是傀儡皇帝,张之洞还是总督(刘坤一去世时,张之洞还代理过两江总督). 那接下来呢?无外乎两种 ...

  • 【西山十戾·猴】第五、第六两篇休矣

    建议大家看下张之洞写的<劝学篇>,我两万多字的分析大家看不到,但是很懂东西你们也能悟出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些"反什么为工 ...

  • 【西山十戾·驴】五、清缅战争最终胜利的是谁?

    清军三征缅甸,虽然缅甸打赢了,但缅甸官军心理上也受到了重创.缅甸方面很清楚,他们跟清朝相比,不仅国力不足,人口不足,战略纵深也不足.于是缅甸方面通过战俘杨重英派人给清朝方面送信,说之前开战,是我们缅甸 ...

  • 【西山十戾·驴】三、“五十万清军”南征缅甸的故事

    驴·海兰察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我们见过很多能吹的.比如曹操带领二十多万人南下攻打东吴,诈称八十三万大军.苻坚带领二十余万人攻大东晋,也诈称八十万大军. 这都算是比较能吹的了,但他们跟杨应琚比起来,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