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叫做非实体要素。
1.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1)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叫做劳动手段。其实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辨析理解:生产工具介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劳动者利用它的各种属性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因此,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发挥自己力量的必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比如,射电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长,机器人是人体各部器官的综合延长,等等。人通过工具延长了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就大大加强了自己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生产,这反映了和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小,所以,生产工具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器,而且也是赖以从事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石器产生的是原始社会,青铜器、铁器产生的是奴隶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等。因此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2)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所谓劳动对象就是人们对它进行加工的东西。它包括两部分: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比如:被人利用而进入生产中的那部分自然物,如在砍伐中的山上树木,在开采中的地下矿石等)
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比如,指的是生产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它们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直接影响到生产者力量的发挥和生产工具的利用、改进。
(3)劳动者
劳动者是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诸多生产力要素中起到主导作用。
解析理解: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劳动对象的改造和利用,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因此,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如同一切社会的人一样,劳动者也不是抽象的。他不仅有一定的体力,也有一定的智力,有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2.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依赖于主要实物产品发挥)、经济管理(依赖人发挥作用)等。其中科学技术占有突出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潜在生产力;当它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才有潜在生产力变为直接现实生产力。
解析理解:科学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是从生产中产生的。然而它一经产生,就反转过来影响生产,从而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它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的。科学在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体现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例如,“杂交水稻之父”推广杂交水稻种植,从1976年到1980年五年间,我国杂交水稻累计播种面积2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260多亿斤,平均每亩比其他良种增产100斤以上。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里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长出了水稻。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科学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