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成”字写成“咸”(14)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方便甲骨文书家及学习者交流,本公众号特建“甲骨文之友”微信群,凡有志于甲骨文书法学习与研究者,欢迎扫码入群。欲进群者可扫上面小编微信二维码,烦请小文邀您进群。添加小文时请发送“甲骨文之友”字样。
莫把“成”字写成“咸”
“成”字,《说文》云:“就也。从戊,丁声。”认为是一形声字。为何从戊,也没有交代。考之甲骨文和金文,均不从戊,而是从戌。“成”字甲骨文字形如下:
,
。
后一形的短竖,是
的简化。也有人说,此一竖当为“棒杵”之形,当然也就不是形声字了。可是前一形的
,很难说是“棒杵”之形。而且何以要从戌,迄无确论。所以“成”字的甲骨文字形虽然已被公认,但其构字的理据,至今还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一直以来,关于“成”字,甲骨学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成”与“唐”、“大乙”是不是同一个人的论证上了。
至于“咸”字,其甲骨文字形为:
《说文》云:“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而《说文》对“戌”字的说解是以阴阳五行为说,并不可信。考之甲骨、金文,“戌”字均象一种兵器。所以,“咸”字的造字本义,亦难断定。历史上徐锴曾改为“从口戌声”,朱骏声曾疑为“喊的本字”,吴其昌认为是“一戉一碪相连之形”,谓“咸的本义是杀。”等等,皆不可信。
总之,“成”、“咸”二字的造字本义尚难说得清楚,但二者的区别至为明显。 “成”之所从是
或短竖,“咸”之所从为
。
又是
、
之别。
考之公开发表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咸”基本未见有写错的(该字使用频度不高),“成”字却常有误写成“
”的。估计一般是笔误,但却造成作品的'硬伤’,惜哉!
现在,喜欢甲骨文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亲近古文字,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有一种现象很令人头疼——不论是大型展览会的作品集,还是散见于书刊、杂志、网络等的个人作品,且不说书法水平如何,没有错别字的作品少之又少。有人戏称“踩上地雷了。”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斥为“作者古文字学功底太差”了事,而应冷静地分析一下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殷墟甲骨文从1899年被学者发现至今不足120年,前一百年(即2000年以前),甲骨学从少数人问津的“绝学”发展成世界性的一门“显学”,出版的专著,仅仅与文字考释有关的大型图书便有:
1、《甲骨文编》(以下简称《文编》),原作者是孙海波,1964年中科院考古所组织专家进行了修订,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古文字类编》(以下简称《类编》),高明编,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8年又出版了增订本。
3、《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以下简称《字形表》),徐中舒主编,198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姚孝遂主编,198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有《甲骨文字形总表》,很便于查阅。
5、《甲骨文字诂林》(以下简称《诂林》)于省吾主编,199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6、《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徐中舒主编,1990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以上六部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后来出版的不少“字典”、“字编”基本上取材于上述诸书,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拙著《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其中的“字表”也基本上取材于《诂林》。
很多人学习甲骨文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些书中学来的。
我们在充分肯定上述六部著作的历史功绩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甲骨学研究向纵深的发展,新考释出来的甲骨文字不断增多,文字学家们对原来考释出来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甄别,有些混同的字形进行了精确的划分,有些误释的文字也进行了订正。近些年先后有李宗焜编著的《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年,以下简称《字编》),刘钊主编的《新甲骨文编》(增订本)(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新编》和陈年福编著的《殷墟甲骨文字词表》(网络版,首发时间不详)等问世,其中新释、改释字都有很多。虽然这几本新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考释,有待于学术界逐步统一,但其中那些共同的改释字,却是值得甲骨文书家和学习者重视的。如果不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甲骨文“字库”来一次更新,那么,这些改释字(包括分离出来的异形字),就可能变成“地雷”。本文就是希望帮助甲骨文书法爱好者进行一次“排雷”,同时也借此机会对拙著《通解》中的“字表”作部分的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