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双方有多少人?李自成为何会败给吴三桂?

                 1644年李自成正式建立了大顺,3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了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便意味着明朝正式灭亡了。不过明朝灭昂后并不意味着各方势力的角逐就因此结束了,而是更加的激烈了起来...

1644年李自成正式建立了大顺,3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了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便意味着明朝正式灭亡了。不过明朝灭昂后并不意味着各方势力的角逐就因此结束了,而是更加的激烈了起来。在得知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后,多尔衮遂采纳明降将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趋京师,由进攻明朝,转而为李自成争夺天下。

在此背景下,山海关作为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重要关隘,显然让双方都势在必得。彼时,吴三桂镇守着山海关。围绕着山海关,李自成率军进攻,而吴三桂则联合多尔衮击败了李自成。那么,问题来了,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到底有多少兵马,为何败给了吴三桂?

首先,在山海关大战中,大顺军实际出动的兵力,在不同史料中存在不一样的说法。《明史》流贼列传称率兵二十万;《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流寇志》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清实录》中认为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的实际兵力,大约只有10多万人。

虽然大顺军号称拥有百万大军,但是,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大顺军都需要留下兵力防守,再加上山海关之战中,吴三桂只有数万兵马,李自成率领10多万大军的说法,无疑是相对可信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此战中的清朝大军兵力,顾诚《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再加上吴三桂的数万兵马,所以,双方在这场战役中的兵力,都在10多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兵力相差不大,为何李自成一败涂地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李自成的大顺军,本质上还是流寇,也即不管是和明朝士兵还是清朝八旗士兵比起来,单兵战斗力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一方的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也即吴三桂的兵力,大约为5万人。

不过,对于吴三桂的数万兵马,纪律严明,有不少还是明朝辽东战场上的老兵,也即作战经验丰富,整体战斗力要强于李自成大顺军。因此,在兵力占据优势的背景下,李自成的大顺军无法迅速击溃吴三桂。当然,对于吴三桂来说,也只能勉强抵挡,并且火速请求多尔衮支援。

公元1644年农历四月,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在此背景下,多尔衮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对阵直冲大顺军。对于大顺军来说,不仅疲惫不堪,而且没有预料到清朝大军会突然袭击,所以一时间措手不及,阵脚渐乱,伤亡惨重。

进一步来说,就多尔衮率领的清朝大军,可谓以逸待劳,加上打了对方一个猝不及防,因此迅速击溃了对手。换而言之,如果大顺军是正面对抗吴三桂+多尔衮的联军,或许不会溃败的这么快。在李自成溃败时,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另一方面,援兵未到,也是李自成败给吴三桂的重要原因。在山海关之战中,牛金星在京城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

最后,在李自成和吴三桂的手下都疲惫不堪的背景下,吴三桂拥有多尔衮的援军,而李自成的援军却没有出现,这显然是非常致命的。如果牛金星可以在关键时刻率军支援,山海关大战的走向或许会发生改变。总的来说,在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的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

李自成不仅夺取山海关的计划失败,而且也没能守住京师,一路退回陕西,并在顺治二年(1645年)5月,李自成被杀。同年多尔衮占领京师,清朝迁都,并逐渐一统天下。所以,山海关之战不仅影响到大顺势力的走向,也直接导致清军成功入主中原。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