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18篇:读文随笔∣名著阅读要打通“单篇”与“整本”

名著阅读要打通“单篇”与“整本”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前段时间到学校听课视导,有教师执教了《范进中举》,整节课围绕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压制与残害,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势利的关系。有的教师教完这篇课文,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即思考一下如何通过单篇文本的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作为初中学段必读的12本名著之一,其阅读难度还是挺大的,教师就有必要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至少,对于《范进中举》的教学,也应该将全书中与范进相关的片段进行整合,学生也能够全面了解范进的形象。或者说,《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只是《儒林外史》整本书中范进形象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只有进行整本书阅读,才能全面把握范进这个典型人物。具体的方法是根据回目或具体文本,将有关范进的片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阅读材料,或指导学生阅读哪些章节内容。

最近,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7期上读到了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汤飞平老师的论文《<朝花夕拾>“单篇”与“整本”关联的三个维度》,论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单篇文本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联系。《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必读名著,初中学段共有三篇文章出自该书,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在进行单篇文本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些通向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汤老师提供了三条路径,我认为非常适合《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

路径一是发现篇章的“序”,读出整体构思。经过仔细阅读,作者发现《朝花夕拾》在内容上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10篇文章是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时间集中在1926年;二是10篇文章大体上先后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三是10篇文章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很多篇目首尾间有紧密的衔接和呼应。尤其是对于第三点,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会跟学生作类似的介绍。第一篇《猫·狗·鼠》后半部分提到隐鼠是被长妈妈踩死的,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开篇便提到了这件事,后文介绍了“我”喜欢搜集绘图的书,接着下一篇便写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中写了迎神赛会,接着下一篇专门介绍迎神赛会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结尾写衍太太催促“我”大声叫唤即将断气的父亲,下一篇《琐记》开头就写到了衍太太,且后半部分写到了南京雷电学堂和路矿学堂,结尾写“到国外去”,于是下一篇《藤野先生》开篇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其中的“也”字当然是承接上一篇的含义而来。这一点是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着重把握的。

路径之二是紧扣重提的“事”,梳理成长轨迹。《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那么作者在这本书里“重提”了哪些旧事呢?这又是一个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问题。论文作者认为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朝花夕拾》记录的实际上是鲁迅成长的心路历程,在这种历程中,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作者提供了一个表格,供学生梳理整合。表格内容包括人物、和“我”的关系、形象特点、相关事件、事件对“我”的影响、“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等。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和私塾先生寿镜吾,前者给“我”买来了心仪已久的《山海经》,后者则允许学生上课开小差,“我”画画儿、描摹等爱好才没有被扼杀。二是鲁迅求学的轨迹和教育路径。《朝花夕拾》涵盖了鲁迅较为清晰的求学路径,即从三味书屋的启蒙教育到南京的实业教育,再到日本的专业教育。在这个教育历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鲁迅思想变化的历程,尤其是《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弃医从文”的经历。除此以外,鲁迅童年、少年、青年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手段以及他对学习的态度,都十分清晰。上半年我阅读了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的论文《重读<朝花夕拾>: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读完之后很有收获,我对《朝花夕拾》的理解更为透彻与深刻了。

路径之三是留意讲述的“我”,观照双重视角。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后思考题目中,教材编者反复提到了“双重视角”的问题,即故事中的“我”以及回忆时的“我”,赵毅衡先生也称之为“二我差”。对于该名著的这个特点,论文作者也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我”的N张面孔,即从“我”入手,结合不同篇目,分析“我”这样的鲜活的、真实的、多面的形象。在这点上,作者提供了“'我’的多张面孔”的思维导图,分别请学生概括10篇文章中“我”的形象,例如《范爱农》中体现的是对友人持深切怀念同情态度的“我”以及对封建复辟势力怀切齿之恨的“我”等等。只有将这么多具体的“我”进行梳理,才能勾勒出《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形象。二是“我”的双重视角。这种双重视角既表现在文章的整体层面,尤其是对不同时期的“我”对同一件事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还体现在文章的部分细节处,尤其是在回忆时直接跳出文本发表议论的地方。这些议论本身有些是孩童视角,有些是成人视角,对于其差异,也要进行分析。例如衍太太散布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当时的我”感到的是来自流言的伤害与恐惧,但只能隐忍而无处申辩,“现在的我”则会勇敢揭露和回击。这种流言对鲁迅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他在多篇文章中发表过意见。只有将两个“我”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明白“旧事”对“新我”的影响。

总之,对于选自必读名著的课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观照。同样道理,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回忆单篇文本的内容,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关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