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自言自语是好事还是坏事?记住,父母千万不能这么做!
最近笔者应邀参加了一次家庭育儿座谈会,本来主讲的议题是怎么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正当几位老师和家长就
“抱着孩子读故事书时究竟要不要指读?
具体怎么指读?
是一行行读下去呢,还是娃指哪我们读哪?”
这样的问题聊得热火朝天时,在场有位妈妈突然长长叹了口气说道:
可我家娃真的一点耐心都没有,
我也尝试过刚才各位讲的那种亲子阅读,可惜,不到五分钟,人家就从我怀里溜走了,要么就是眼睛根本不看书,头到处乱转,要么就跟你瞎说八道。反正别想好好读完一个故事,而且我还发现他经常喜欢自言自语,
这究竟是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导致的个别现象呢?
还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阶段?
对对对,我也发现我女儿特别喜欢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个正常吗?会不会是自闭症的前兆?
另几位妈妈积极响应。
就这样,我们的座谈会顺带着跑了题,开始讨论孩子为什么大都喜欢自言自语?
以及当发现孩子在做一些事时喜欢自言自语,家长该怎么做,又不该怎么做?
1
我记得自己家小孩在3-6岁时就特别喜欢自言自语,通常是在玩他的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时,当我需要忙些工作时,就跟他讲,“宝贝自己玩一会可以吗?”他就独自去铺上游戏毯,将他的绒毛玩具排排坐,开始自言自语,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了。
我暗地里默默观察过无数次,发现孩子就是在讲演一个故事,分配各种角色,还有胡编乱造的台词,虽然毫无逻辑可言,但挺好玩的。
我甚至还偷偷录过几次音,将他旁若无人的“自说自话”录下来,事后播放给他自己听,并跟他一起继续瞎编故事情节。
而我记得最清晰的一次“自言自语”是,某一天早晨,他自告奋勇要帮妈妈煮咖啡。
当时我那亲爱的“小仆人”才过四周岁,原来他已经暗中观察了很久,把我平时煮咖啡的步骤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
申请同意后,他就开始忙乎起来,一边做事一边嘴里念叨:“先倒水,过‘1’就够了(他指量杯上的刻度),然后打开这个(指咖啡壶上的滤网),然后打开这个(装咖啡粉的罐子),两勺就够了,然后关上,把这个壶放在下面接,按下红色开关,灯亮了,好了!”他拍拍沾了些粉末的小手,颇有成就感地笑着,继续给自己解说道:“现在,壶很烫,不能碰。”
当时我就一边配合他假扮坐享其成的客人,等待着小服务生端上咖啡,一边饶有兴味地观察着那个小人儿的一举一动,并把这一切写在我当天的育儿日记里,心想,这家伙多么像个小机器人呀,他正专注地用语音提示向自己的大脑发送指令,编辑相关信息和流程,并完成一项相对他而言较复杂的工作。
2
后来,在陈忻博士写的一本育儿书《养育的选择》里,我找到了困惑已久答案,正好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发现:
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手段。
比如说:刚会系鞋带的时候,一边系一边嘴里说着每个步骤。
当遇到挑战性问题时,自言自语的情况也会增多。
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自然表现。
因为当他们自言自语时,专注力会更持久。
而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发展,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了。
所以,重点来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忽然在自言自语时,请保持观察,千万不要去打断他们,这正是他们自我成长的重要表现,也是日后孩子专注力养成的重要前提。
也许我们已经听够了家长诉说的烦恼,说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够,注意力分散,诸不知也许恰恰是家长在带娃过程中,总是不经意地打断孩子,让他们无法专注于自我训练所造成的后果。
当然,在这里首先科普一下常识: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都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
给一个2岁的幼儿一件玩具,他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分钟;
给一个4岁的幼儿讲故事,通常他的专心也只能维持12分钟。
但孩子到了6岁,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间就可以持续20分钟以上。
而作为家长,我们首先不能心急,其实育儿最重要的一招就是: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3
如此看来,孩子的自言自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积极的行为,不仅不是心理疾病,反而是认知能力成熟、语言能力成熟的表现。
对于父母来讲,当孩子自言自语时,更是一个了解孩子的大好时机。
因为孩子的自言自语,就像我们大人的内心独白,说出来的话只有10%,而剩下的90%,其实是在孩子的心里,通过自言自语表达出来。
所以,耐心倾听和尝试理解孩子的自言自语,你就能够发现童年的秘密,用孩子的语言去交流沟通,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
当父母发现家里的娃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一定要多给娃一些空间和时间,学会聆听,适当参与,正确引导,相信孩子在自我相处中能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