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贵州:丙安红军渡
丙安镇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10年)算起,已有近400年历史了,是川南入黔古驿道和川盐入黔古水路上的一个著名场镇,也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第一渡时的渡口之一。其实红军在这里仅仅停留了一个晚上,但就是这一夜,让丙安镇的历史脉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从赤水市区出发,车行25公里便到达丙安新场镇,桥头耸立着赤水市人民政府立的一块纪念碑,碑上刻着:“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北渡赤水河处”。原来这里就是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
下到赤水河边看吊桥,当年红军小船渡赤水河,打下江山几十年后才不忘报恩,于2002年为丙安镇的老百姓修建了这座雄奇的铁索桥,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过河。
我猜想,当年红军从是不是从这条路渡赤水河到丙安镇的。
赤水河大桥桥头有售票处,过桥、进入古镇是要收费的,每人在这里交了20元的过路费后,便沿着当年红军走过丙安的足迹,去感受这段红色的传奇。
站在桥上,眺望对岸的丙安老场镇,河边可见旧日的渡口码头遗址,石梯依山势而建,蜿蜒向上,石梯与古码头连接部分为扇形月台。
再看看北面那拔地而起的丙安新场镇,感觉差多了。
过了吊桥后,望向对面,都是新盖的小楼宾馆。
河南岸通向丙安老场镇的小路,我认为是真正意义的栈道。因为它缠绕在山腰上,下边就是滚滚的河水,小路用石板铺成。
走过大约一二百米,又进入一段廊棚,很像江南水乡的廊棚,廊棚右边是前为商铺后为住房的商家。
看见一个修理铺里的场景,很温馨啊!
丙安西门--太平门高2.4米、宽2.3米、厚度为1.5米,巨石垒成,寨门西面下坡这一条总长63米的高石梯,是通向古码头的唯一通道。
从西石门里望向丙安老场镇,场镇上老街石板路十分狭窄,旧貌保存完好
漫步在老街上,不时飘来炭火烟熏的香味,随着香味寻去,你会发现一道特别风景线——烤豆腐。
豆腐沾了辣椒粉在火上烘烤,豆腐由白变黄、外似金、内如玉,火候全凭掌握,看着两面焦黄的豆腐,味蕾大开,口水直冒,吃起来外焦里嫩,非常好吃。
路过一个饭店,一伙人在里面打麻将,看来贵州人打麻将的瘾不比咱们四川人小呀!
据查阅的资料记载:“红2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从猿猴场下游约5千米的陛诏渡河向丙安、复兴场进发。红2师占领丙安后,将师部设在丙安。
26日,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丙安,将指挥部设在这里。林彪就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黄皮洞、复兴场、柏杨坎等战役,揭开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我们来到红一军团部林彪住所旧址前,大门紧闭,据说是在搞维修,这里将被恢复改建成红军长征陈列馆,以增加红色旅游的含金量,不知维修后能否看见历史的真实面目。
场上许多房子都挂上了红军战士住地的牌牌,虽然是因为旅游,但当时的情况恐怕真滴如此。
丙安场就一条街,转弯过去可以去东门。
看得出这是一个寂静的地方,
顺着东门的石梯往下走,
东门--东华门为拱形石门,高3.1米、宽2.2米、厚度为1.2米,清代所建,面积25平方米。
顺着石梯往下走可以直接到河边
东门外有一条流入赤水河的小河口,河口有一座石桥--双龙桥,东西走向,桥长368米,桥面分为九段,每段均为长4米,宽0.85米,厚0.5米的条石铺砌,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
过了双龙桥遥望丙安老场镇,欣赏山腰上这一座“绝壁山城”壮观的景色。丙安背依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稳如磐石,被称为“踞危岩而扼险滩”的“危岩险城”。尤其那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悬空而立的吊脚楼,把丙安装扮成琼楼仙阁,令人无限神往。
返回时在双龙桥上遇见一个小女孩,她刚刚从赤水河里捉了两条小鱼。
小女孩把鱼举起来让我们拍,没有见过这种鱼,问她也不认识。
两娘母看了我们拍的照片都很开心
我们开始沿石梯往回走了
东门外的吊脚楼建筑结构很有特色
走进东门的门洞里,石梯上坐着一对祖孙,他们的父辈当年也许见过红军......
很快,我们就回到了太平门,看见了太平门外街门口边挂着一串草鞋,可能是当年红军传给当地人的致富技术吧。
顺着太平门的石梯往下走,沿赤水河边的半边街返回到吊桥头。
约一个多小时便游完了丙安古镇,在吊桥头遇到从河对面赶场归来的老百娃。红军首渡赤水己经八十多年了,当年被国军追赶至丙安的红军己经夺取政权六十多年了,但愿丙安老百姓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