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卷入风暴的雪松信托:偏见打了谁的脸?

透过100%的兑付,足见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李德胜

9月22日,有媒体发布了题为《雪松信托迷雾:42只产品风控全线裸奔 借道假央企转移百亿巨资》一文,报道了雪松信托220亿供应链信托项目的应收账款未经确权,由此引发对雪松信托供应链金融“造假”及“自融”的猜测。

公开资料显示,雪松信托前身是中江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江信托)。2018年,中江信托旗下信托项目密集“暴雷”,雪松控股受让中江信托71.3%的股权,次年6月更名为雪松信托。

雪松控股创立于1997年,全球总部位于广州,旗下拥有齐翔腾达、希努尔两家上市公司。作为中国大宗商品领军企业,以2851亿元营收位列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96位。

其实,从2018年传出入主中江信托以来,雪松控股以及更名后的雪松信托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接盘时,市场怀疑其能否全部兑付,但雪松控股恪守着接盘中江信托时许下的诺言,对于合规项目,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了数千名原中江信托的投资人“平安落地”。

近一年来,雪松信托新发产品实现了100%兑付,维护了投资人的利益。此次也以四两拨千斤”的千字公告让近期的“声声征讨”不攻自破。

1

“四两拨千斤”澄清,兑付是关键
9月23日凌晨,雪松信托通过官网发布公告予以澄清,全文1000字左右,就相关问题作出七点回应:
1.对于“长青”系列产品规模,报道称“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经核查,“长青”系列产品累计发行规模为119.18亿元,现存续规模为76.55亿元。由此可以看到,”长青“系列真实规模与报道的220余亿元有100亿元的“差距”。
2.“220亿底层资产尽数虚无”的报道严重失实。“长青”系列产品底层资产真实有效。雪松信托表示从交易主体、交易双方盖章的购销合同、交易双方的交货确认书或对账单、仓库提货单、发票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风控核查,“长青”系列产品底层资产真实有效。上述合同、发票、过户单据等全套资料作为信托财产的重要法律文件,由雪松信托作为受托人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保管,可随时接受所有投资者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预约查阅。
3.对于“幕后融资人”和“自融”的报道,雪松信托称,“长青”系列产品底层资产清晰,每笔应收账款的债权与债务一一对应,在事实层面并不存在报道所谓的“幕后融资人”,更不存在报道多处影射的“自融”。
4.对于报道提及的“确权”问题,雪松信托称,由于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因其特殊性,在实际业务中,应收账款的债务人作为付款义务方,只有买卖合同项下的支付义务,并没有配合卖方转让应收账款以及配合确权的义务。特别是对大部分国企、央企而言,“确权”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因而基于行业特性和实际业务需要,未将“确权”作为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而是基于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货物流、资金流、合同、发票等多重信息的相互印证,形成有效且高效的风控措施。
5.文金世欣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清晰透明,是公司的商业合作伙伴,其实际控制人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市文资办出资设立的市属一级企业,与该公司无任何关联关系。
6.“长青”系列产品目前后期管理正常,产品回款正常,无违约迹象。
7.对于所谓的“长青”系列“42只产品风控全线‘裸奔’,既无风险产生,何谓全线“裸奔”的报道不认可。“长青”系列产品运作一年多来,持续正常回款,未发生任何逾期和不良。
一篇2万字的长文报道被雪松信托1000余字的公告“四两拨千斤”地做出了澄清。
《每日财报》认为,报道焦点是应收账款的“确权”,在供应链金融的各类交易中,只有完成了“确权”,才能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底层债权真实存在,但是即使这样,并不能保证完全真实,过去也频频有众多被骗案例发生。
雪松信托采取的措施是基于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货物流、资金流、合同、发票等多重信息的相互印证,从而形成有效且高效的风控措施。
实际上,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兑付是最看重的。据了解,大多数投资人在认购雪松信托供应链项目时,都是基于雪松信托解决中江信托遗留问题及雪松控股的强大实力背景去买的。
而雪松信托新发行的项目都是100%按时兑付,包括被媒体报道提及的供应链项目。
作为雪松信托的控股股东,雪松控股实力可谓强大,已连续3年名列《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持续提升。其前身于1997年在广州创立,此后20余年间,雪松与广州共同成长,同时也烙上了粤商“务实、开放”的印记。
企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早期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布局也已经初具规模。目前雪松旗下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齐翔腾达、希努尔。
借助频繁的业务扩张,雪松迅速弥补着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短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并购等同于“接盘”,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最受投资者关注的当属原中江信托遗留的逾期项目。

2

走出“踩雷王”阴影,雪松信托快速实现重生
雪松信托的前身中江信托,成立于1981年6月,原名江西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注册地为江西省南昌。2012年10月,公司更名为中江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公司快速扩张,风险也快速累聚,进入2017年、2018年后,公司频频踩雷,30多个产品逾期,本金规模近80亿元,涉及2400余名投资者。
从“黑马”成了“踩雷王”,原有项目无法兑付,大股东无力维系,只能匆匆易主。在此危难之际,雪松控股毅然出手,快速化解逾期信托项目风险。时间之短,速度之快,无疑是信托史上的创举,至少是行业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事实上,中江信托在2019年4月21日才完成过户,雪松控股正式入主后,当月马上启动中江信托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公开承诺对2000多个投资者负责到底。
并花3个月时间,在全球范围内,火速完成信托计划委托人信息采集与登记,创新性地解决了兑付阻碍。2020年1月22日,对于合规项目,雪松信托按承诺完成了逾期项目的化解,除个别投资人联系不上外,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已得到兑付。
并购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整合过程,尤其是中江信托这样一个烂摊子,要完成重整理论上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更不要说重生与转型。
不过雪松控股的思路相当清晰,通过重组董事会和管理层,整合资源组建新领导班子和梳理业务线条,使公司经营重回正轨。2019年6月,将中江信托更名为“雪松国际信托”,以全新形象回归市场。
2019年8月,雪松信托更名后的首款主动管理类产品发行,业务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恢复。
大股东更换后的雪松信托,业务及风控能力大幅提升,《每日财报》注意到,截止2020年8月31日,雪松信托已有26个产品,142个期次100%完成兑付;累计为1698余位投资者到期兑付本息58.48亿元。
雪松信托新发行项目均100%兑付,彻底走出了原中江信托“爆雷王”的阴影,重获新生。

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透过100%的兑付,足见企业的责任与担当。而这已融早入雪松控股的血脉之中。多年来,雪松控股努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不同形式参与公益事业,随着雪松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08年,专门发起成立雪松公益基金会,不断推动雪松公益事业向前发展。
雪松控股持续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对广州对口帮扶城市毕节予以重点支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切入点,以教育扶贫为主线,围绕“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路,与毕节当地六所高校合作办学。
依据急需紧缺工种开设21个“雪松班”,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项目;同期还在当地设立“珠江职教奖学金”“名师优课奖教金”“雪松物管班学生生活补助”“雪松班学生实习补助”等奖助学项目。优化当地人力资源结构,为毕节取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冠疫情期间,雪松控股旗下企业积极行动,两月内即共计捐赠1800万元资金和两批紧缺医用物资,为取得抗击疫情阶段性胜利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还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肯定供应链金融在疫情冲下的实体经济恢复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与普通贷款、债券等金融工具相比,供应链金融围绕企业之间的供应、采购等真实交易,将支付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类场景,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活动更加贴近、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和吻合度更高,能够保障金融“活水”针对性地注入实体经济。而雪松信托作为深耕供应链金融的信托企业,也在积极地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