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巧遇武状元,武状元出了一上联,让他想了十年才对出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非常霸气的朝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很多人口径先传的一句话,是对明朝的赞扬。其实这句话并非我们后人杜撰,而是确实有出处的。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在一次御驾亲征之后,曾亲口说过这么一句霸气无比的话: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是一个武力强盛并且非常有骨气的朝代。在这种潜意识的引导下,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明朝的文化水平?
其实明朝的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明朝的文化特点在于多,已经不是唐朝那样的门阀士族一小撮就能孤芳自赏的时代了,而是偏向了通俗化、大众化。从宋朝发展科举制度之后,知识分子越积越多,到了明朝时期已经呈现一个很可观的数据了。也正是因此,明朝文化呈现多元化,诗歌、小说等题材层出不穷,也属于一个盛世。
因此在明朝,你可以说一个文人或许不会武,但很少出现武将不会文的情况。而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的趣事,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下产生的。
明朝第一才子杨慎有一次乘船游玩,恰巧在一处水面狭窄,只能允许一个船只通行的地方遇到了明朝武状元安国。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杨慎不仅是明朝第一才子,更是在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高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而安国在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中了武状元,任)都督同知。一个文状元一个武状元在这种情况下相遇,自然要争个先后。
那么究竟是谁先过呢?
这个时候安国率先开口了,武状元说道:“我有一上联,你若对出下联,甘随尾后。”杨慎乃是明朝第一才子,在学问上他还没怕过谁,因此果断答应。武状元这才说出上联: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杨慎原本还信心满满,但是越琢磨这个上联就越是不简单。因为对联经常会用到“谐音”这种手法,“橹速”暗指三国时期吴国的谋臣鲁肃,而“帆快”又指西汉的大将樊哙。这个上联运用谐音的手段,绝妙的暗喻“文臣”比不过“武将”,不仅难度高,其意更是巧妙。
结果杨慎想了半天也没有对出来,只好给武状元让行,让他先过。而这件事也让杨慎吃了一次瘪,之后再遇见武状元安国的时候也是赶紧绕道走,至少在对出下联之前,杨慎是不敢与安国说话的。
结果,这么一等就是十年,还是依靠一个契机才算是“恍然大悟”的。
这一天是杨慎儿子的婚礼,府上鸣鼓奏乐好不热闹。这个时候杨慎听到“笛”与“箫”的声音忽高忽低,心中忽然就有了下联了: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有时候人就是需要一点灵光就能恍然大悟。这个对联中也是用谐音道出了一文一武两位历史人物狄青与萧何,并且暗喻武将“笛清”比不上文官“萧和”,绝对算是绝佳之对了。那么作为看官您有什么更好的下联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