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俊丨渐行渐远的村庄
祖父仙逝,村庄渐远。清康熙之时,远离祖上之老家糟塘坳。如今之时,新近老家西刘家亦将渐行渐远。父亲的村庄,我的村庄,与祖父的村庄都不是一个慨念。祖父生于西刘家之碾子沟,一生奔波。至晚年,乃回村庄度过。眼下,因身体原因,父亲已回村庄居住。
村庄于人,具有相当的决定性意义。一个孩子,生于何地,不免带上浓厚色彩。暨如光霞伯父所言,糟塘坳人好酒,传承至今。我以为,光霞伯父总结甚好,糟塘坳之酒塘至今仍旧散发酒气。而西刘家人的主要特点大概有此几点,重礼节,为人聪慧,宗族观念浓厚。
尽管不是书香门第,刘氏人相对礼节厚重。祖上,刘氏一门出过一位前清秀才。该高祖父舞文弄墨,堪称翘楚。此一门人,民国时期曾出了一个县府秘书,文笔了得。曾于修建刘氏祠堂之时,文采大放光芒。其文上溯两汉三国,下承江西刘氏之辉煌伟业。家族出文人,礼仪日隆。及至我的曾祖父和祖父,皆是豪杰之人。支客,调解,无所不能。有此三人,村庄文明初现。
而吴氏也有文人,号称俊峰、少峰二位。二人皆是私塾先生,教书育人之人。由此,刘吴二姓皆有懂礼之人。村庄渐渐文明起来,且拉远了与邻近村庄的距离。在文明重礼外表的映衬下,西刘家人的聪慧程度也非一般可比。村人相见,礼数颇多。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寒暄客套之语洋溢左右。在外村人看来,西刘家人啰嗦。其实不然,重礼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是,外村人文明不够而已。生在村庄,甚是幸运。
祖父健在之时,尤其是壮年之时,村庄呈现一派和谐气象。那时候,村人争吵之类,皆有祖父从中调解。一应红白喜事,祖父带着大哥诸位领事,每一件事都办的妥当。在良性循环之下,村人礼数浓厚。在礼数渲染下,村人愈发谦虚谨慎和蔼,村庄显得一片安泰和谐。
然而,村庄的宗族观念浓厚。这算不得缺点,尽管主流不提倡。西刘家主姓为刘姓,也有吴、李等姓。各姓宗族观念都很强,自然尤以刘姓为甚。刘氏祖上居住在九龙山糟塘坳,于清康熙年间搬至西刘家居住。一九八九年,九龙山刘氏修谱,我们认祖归宗。光霞大爹有评论,整个九龙山刘氏一脉,西刘家人最热情。那段时间,对修谱的人轮流派餐,各家争先恐后。
如今,村庄的很多人搬迁到城里或街上。村庄日渐衰落,只有逢年过节人员较多。幼年及童年所见之村庄,已不复往日气象。村人之重礼、聪慧、宗族观念并未随之改变,但是忽然觉得与村庄的距离变遥远了。村人讲,没事多回家看看。幸有家父尚在西刘家居住,便于沟通信息。否则,时间长了,真有可能成为陌生之地。以后,只要有功夫,仍需多多回去。
作 者 简 介
刘同俊,笔名“若溪”,男,汉族,河南新县人,作品散见各类报刊,曾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等奖项,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县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