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请孔明出山,他会拒绝吗?

曹操请孔明出山,他会拒绝吗

文/徐秀兰

《出师表》这篇课文,我已经教过多遍了,对于课文的段落内容早已熟记于心,甚至整篇课文我也能倒背如流。所以,我认为我不用备课,也能把整篇课文讲得头头是道,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前几天刚刚学完这一课后,我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事情还要从那个周四的一堂语文课说起:这是学习《出师表》的第三课时,我按照教案的步骤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做了抽查,然后又按照布置的预习题进行小组活动展示,前几道题回答得都很顺利完整,如“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等等。当展示到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学生们的争议就多了起来,有的从“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谈的;有的从“报先帝,忠陛下”谈的;有的从“白帝城托孤”谈的……这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如果当时不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而是曹操去请诸葛亮,那诸葛亮会出山帮助曹操吗?如果出山后天下将会是怎样的结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活跃的课堂变得人声鼎沸了。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我意料之外的,在备课中,我是按正常的教学思路和参考书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根本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于是,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思路,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被调动激活了,他们纷纷举手,争先发言,课堂气氛从没有这样热烈过,而同学们的回答更是让我难以置信,有的说:诸葛亮会同意出山的,因为他是“卧龙”,他要等待时机,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有的同学说:诸葛亮不会出山,因为那时曹操拥有百万大军,谋士多如牛毛,如果他去请诸葛亮,又多次未见,曹操也许早就发火了,哪还在乎什么“卧龙”,肯定把他抓来替自己做事,那时,诸葛亮肯定不会帮助他的,况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不喜欢曹操,对这样一个奸臣,他怎么能替他做事?还有的同学在听别人的发言后受到启发,又举手发言……

后来,学生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即“诸葛亮如果帮助了曹操,还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吗?那时天下将会有怎样的结局?”有的同学认为“分久必合”是历史的趋势;有的认为如果诸葛亮不出山辅佐刘备,也会有徐庶的帮助。学生们把自己知道的三国历史知识,看过的电视剧以及小说《三国演义》等内容都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中,他们各抒己见,争论得热火朝天……

我被学生深深感染了,不自觉地走下讲台,也参与到了热烈的讨论中,课堂上没有了师生的拘束和界限,有的是热烈的争论,活跃的思维和全体都参与讨论的热情,直到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
下课后,我把本节课的上课过程像过电影一样详细地回忆了一遍,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其一:每个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堂课虽然没有讨论出明确的结果,也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新课改要求注重学习的过程,却在本节课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这样去授课,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何愁我们的学生会掉队,会流失?那么,从我们这里培养出的学生将会是才思敏捷的优秀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栋梁之才。教师的职责是多么重大啊!
其二:作为一名老教师,不能只是墨守陈规,按照过去的老路子教学,认为自己对教材很熟悉,不用再备课也是轻车熟路的。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一个信息更新发展的新时代,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深层含义,走进文本,专心研究,独立思考,精心设计问题,用新的教学方法授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合格人才。“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对老师的要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头活水”。在这节课上,亏我还有这“一桶水”,否则就会不知所措,岂不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而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了,这样怎能去驾御课堂教学呢?
这堂语文课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想,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多读书,涉猎不同的书籍以提高自己;在备课中一定要精心细心,多查找资料,设计合理有效的讨论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使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作者介绍:徐秀兰,吉林白山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8年退休,现年57岁。从事三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辅导过很多学生获奖,多次被评为县级、市级语文骨干教师,科研骨干,在县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教育教学故事等。平时擅长写作,有自己的博客,擅长唱歌、朗诵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