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醉人的年味儿

那醉人的年味儿

文/刘婷婕

春节从《太初历》中开始,承载千年的文化;春节从《诗经·七月》中勃发,伴随生活的耕耘;春节从《元日》中飘至,笑迎换符的喜悦。一年中最吉庆的节日是春节;过春节最美好的回忆是在故乡;在故乡最刻骨铭心难忘的则是那醉人的年味儿。

                  逢集 办年货

镇上最热闹的是逢集,遇到逢集日,周边相邻村民齐聚乡镇,热闹非凡。尤其到了年关,人满为患。街道不论逢集与否,全是商贩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卖年货的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满街的货物摊,从东街摆到西街,从街头摆到街尾。农村里的集市就是城市里的超级大市场,你看!大姑娘小媳妇喜笑颜开利利索索地在各个商店挑选物品;大爷大婶在各种年货摊前讨价还价;最开心的要数小孩子,玩具摊前走不动路,一会把玩这个,一会摸摸那个,尤其遇到耍小猴子和骑骆驼合影的,那简直就是蹦上天的喜事……这儿的东西挺好,那儿的物品也不错,乡里乡亲的相互招呼“晒宝”,从早上逛到中午,从这家逛到那家,逛过一茬又一茬,近晌午集市还久久不散。

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喜悦,热闹的街头洋溢吉祥的气氛,记忆中那醉人的年味儿犹如陈年老酒般缓缓弥漫开来。

 送灶 扫尘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引出忙碌的年味儿。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了伺候专门告人间善恶的灶王爷,我家厨房大桌上供放糖果、酒、草料等,糖果粘住灶王爷的牙齿,酒洒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草料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这样灶神受到特殊招待,一定会上天帮我们说好话的。送灶日,一桌子的好酒好菜,自然还少不了糖饼。供放物品我最积极,糖饼我最喜欢吃,巴不得灶王爷上天多夸夸我呢!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境,每次我妈叫我打下手,洗锅碗瓢盆,洗衣服被褥,帮我爸家前屋后地扫地,掸楼上下门窗的灰尘蛛网。外面热闹劲儿实在勾引人,这活我不想干,就会被老爸呼回来,“扫尘扫尘”“除尘布新”,要把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破旧立新,辞旧迎新。被老爸吓得玄乎,乖乖地在家拼命劳动,恨不得把霉运统统抛掉,身上全是好运气!

          贴春联  年夜饭

火红的春联预示着全家红红火火的生活,更是点缀了春节的气氛,妆浓了年味儿。

贴春联前,老妈用面粉打好浆糊。我把浆糊碗端着帮刷春联,老爸贴春联,我就负责看哪张在左,哪张在右,贴好学着老学究样大声朗读起来,读完自家的就挨家挨户的拜读别人家的春联,一带二、二带三、三带四……一群孩子这家门前停停望望,那家门前顿顿读读,都夸自家的春联好,争得面红耳赤。大红春联字里行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既有对和谐家庭的热情赞美,更有对祖国山河的纵情歌颂。总之春联表达了全家人的心愿和祝福,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人们从春联里感受到小家庭的幸福吉祥快乐安康,更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除夕的夜空星星闪闪,人们庆祝五谷丰登;庆祝国泰民安;庆祝福到春来……爆竹声此起彼伏。烟花如朵朵金丝菊般美丽妖娆,飘飘洒洒,路上铺了一层松软的彩色地毯。

“噼啪”声沸腾了年味儿,年夜饭隆重开始了。一家人欢声笑语地述说一年来的喜怒哀乐,觥筹交错,夹菜盛饭,尤其是“年年有(鱼)余”,那嫩滑的感觉让味蕾享受,更是让年夜饭锦上添花。这时看着央视的视觉盛宴《春晚》最好不过了,各种感官都满足到极致,以至于第二天拜年还在回味中。最让我兴奋的是吃“弯弯顺”和“元宝”,我妈把硬币包在汤圆里,说谁吃到就有好兆头,再把硬币粘在灶台上,我为了一年走好运,吃了很多的汤圆不消化,给长辈磕头苦压岁钱的时候,腹胀得难受腰弯不下去,全家老少都笑我,长辈们也疼我免我磕头之苦就把红包给我了。

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临,那醉人的年味儿并未消退。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祈福,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看元宵晚会,更是让年味儿增味添色了不少。

一件件新衣穿上身;一盘盘佳肴搬上桌; 一幅幅对联贴上门;一个个灯笼挂上檐;一声声爆竹响上天;一句句祝福口上传;一阵阵喜庆春上来……那种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那种浓郁醉人的年味儿,在岁月的流逝中,深深地烙在脑海里,飘在记忆中,“新春佳节至,更添一份思”。如今,超市里买年货;网上购物;手机短信拜年;微信支付宝转账发红包……也许有人说过年很难再营造出那种温馨的生活场景,那种节日仪式感少了,那种烟火气息浓的年味淡了。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喜庆、吉祥、安康、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而“年味”自然应该与时俱进,有新的方式和新的载体。

那醉人的中国年味儿,是恩情的流露,也是亲情的羁绊,更是乡情的萦绕。

刘婷婕,淮安市银川路实验小学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