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线菊也已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我深知,西安的春天本来就是很短暂的,“雨横风狂四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昨天淅淅沥沥的一场小雨,一度繁花满枝的樱花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看来春天迟早是要归去的。
思源师生心头的春天却在心中繁荣滋长。这个春天,思源学院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她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的竹子诗:“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的春光过四时。”我不栽兰,不种竹,就把春天栽在自己的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的四时,后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的心中,成了永恒的春天。
昨天黄昏,我走过校园的人工湖,四周一片宁静,只有湖中溪流声划破黄昏的沉寂,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湖周围散步,黄昏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中心教学西楼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的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窗户的玻璃远远望去,我看到一位辅导员在讲桌上伏案记录着什么,她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十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得写下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过了一会儿,她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给学生讲的知识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她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她说来,这时候,除了她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她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挺拔而又浓绿的松柏,细长而又淡绿的垂柳,高大而又粗壮的法桐,还有小叶的观赏桃树,成得并列,相映成趣。思源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石头山上却传来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学生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
今天下午,我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学生挤坐在里面,低头看书或做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傍晚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校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的观赏桃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海桐和大叶棕榈也是满树白花,人工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水莲。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想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
在这个春满思源的季节里,当我把目光投向思源的每一个角落,投向思源的每一位学子,心常常被感动着。也许,用语言来表达“决心”是多余的,如果目光真的是一种“憧憬”,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鞭策”,那么经历无数次扫视过的“情景”已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脉,脚踏着这方热土,心便根植于她。我深知,一径小草“小”在寻求方寸土地的过程中,能够磨炼出它的韧性。我深信,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跳荡着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根植于思源,这是一片万物有灵的空间,当我把能量在这里释放,当我把岁月写进深沉的日记,当我用微笑送走每一片晚霞,当我用歌声迎来每一轮朝阳,收获的又岂仅仅是喜悦与辉煌!在脚下这片热土,我不能陶醉,更不能停止追逐的脚步。在每一个清晨来临前,我都会播下一份热情和希望,在黄昏时去收获一片灿烂。为了一颗小草的成长,我宁愿做一滴露珠;为了一抹浓荫,我宁愿做一片绿叶!
灿烂满园,香飘十里。我相信,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近两万名师生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校园,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2017年4月1日于白鹿原
作 者 简 介
刘景常,笔名“故乡”,山东省郓城县人,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文艺协会会员,长安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长安》文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多种网媒、报刊和杂志等,著有散文选篇《故乡情.师生情》,现任职于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