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 44 | 技术的边界与美学体验 - UCL Bartlett Part 2 Distinction 导师采访

QI =  JIEQI LI
T = Tzu-Jung Huang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Tzu-Jung Huang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QUESTION 1

QI: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感兴趣的学术方向吗?

T:我主要探索极致的形塑过程带给建筑性能美学的反馈, 对于数位工具与个人风格的并不特别关心。感谢在Bartlett的这两年时间, 我的判断能力与直觉, 对于形式的敏感度与美学的素养都得到了滋养。在创作上我追寻极限感官的刺激体验带来的美学窒息感, 创造收藏个人爱好的宇宙, 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取其中基因作为养分, 培养与浇灌属于自己的花园。

QUESTION 2

QI:您所拿到的Bartlett part2的offer可以说是欧洲最有含金量的一枚offer了,可以介绍一下您的选校过程吗?

T:选校的顺位是依兴趣而定的, 我比较关注能打造自我风格的学校课程,因此我对AA,RCA与Bartlett有更强烈的兴趣。其他的课程我没多做申请因为不是我个人想要的。其中选择Bartlett原因是由于Bartlett内有很多极具天赋的艺术家、 建筑师与电影人, 在这个领域Bartlett是全球建筑院校的顶尖。即便在高压的环境中也能从中训练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将自身推向一个更好的人。也因为学校品质的光环保证, 面对之后的路也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QUESTION 3

QI:从您的作品集里我看到了一些自然拟态以及对仿生的模拟/甚至是使用新的建筑逻辑来建造城市尺度的景观,这使得我对于您的教育经历很好奇,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UCL选择的Studio吗?

T:我在的Studio是PG20, 是一个以数位生成为主的组别, 近两年来开始推进电影题材去提供给观众沈溺数位地景的飨宴。在各个软件的开发应用在建筑学有新的应用与思辩,试图打破软件固有的学科边界与使用边界,将不同学科的软件应用在建筑上。我们致力于开发工具的超效能去建构型态与叙事。电脑能做到处理大量数据与精准的重叠运算,这是人类手和脑永远无法跟上的。在这个组别可以实现我对于自我探索的狂热和精进。

这两年的Brief是在科幻类电影场景与文化物件去找寻型的缘由, 以带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在创作前期从科幻电影中选区一个场景,通过建筑建模软体对其的空间形式、节点做法、及材质进行还原,提取自身喜好的物件或空间元素作为Prototyping的原型。由于电影常常能带给设计者超越时空限制的思考,我们将从解构场景再构建的过程中去汲取灵感,灵感或发展或批判,以此将我们的设计方法论构建于另一个高塔之上,在科幻类电影的灵感与基础上,我们将实践性地提出如何使这种空间语言系统化,如何使新的科技在此类建筑形式中被利用,如何引入量的测算等。具体的推演方式会在后面的项目介绍中有所体现。

QUESTION 4

QI:可以深入地聊一聊您个人对于此方向的理解吗?

T:我个人对于物件生态学有较高的兴趣与思考。每个物品的功能与性能都有其原因, 可以想像每一件物件都存在着生态, 在这个生态圈里存在的可以产生对话的语言以维持生存。例如在海绵的皮层里面就具备很丰富的结构与细胞用来过滤水与觅食。这种多层的结构类似于建筑的皮层,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型的效能与应用。

QUESTION 5

QI: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讲完全着眼于技术的建筑研究方式是怎么样的吗?是试图探索如何将新的技术引入建筑业,或者将建筑行业与当今的互联网基建产生链接吗?

T:现今的技术与软件的开发能把建筑的很多方面带向新的领域。像Neri Oxman 在MIT里面的实验团队能利用数位工具去打印出不同性能却一体成形的雕塑。一个面具里面带有不同的刚性, 透明度, 颜色, 光滑度等等参数类似于生物的表皮。这些材料的分配部属都可以经由工具的分析与指示去制造, 所以这个过程是很有连续性的而非传统建筑产业重复的拼贴与交接组件产生的韵律混乱感。

QUESTION 6

QI:这些研究方向有更加细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吗?

T:在科技的推进下我们可以思考很多的物件的材料与物质性的重新赋予, 例如我们用相机拍摄场景, 所有的空间与事物的物质性都被压平并创造赝品。在赝品充斥的时空, 我们如何在后数位世代为自己留下足迹是非常困难的, 人们习惯于复制贴上很容易淹没个性。所以我试图在之中寻找那种动态平衡, 细心雕刻属于自己的语汇并收纳好以应用在未来。

QUESTION 7

QI:可以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个您作品集中的项目吗?

T:我的毕业设计 'Meta-prosthesis'”探索了将天然的形式和人工制造协同合作以提高环境设计性能的潜力。通过利用源自动物属性的形式和组成方式,以增强材料和环境的性能。项目功能设定为治疗中心,通过操纵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的表皮几何形态来实现高解析的建筑皮层。通过数位运算和科学理解来生成和测试所得的型态以满足不同的编程标准,从而调节环境性能。

这个设计主要的关注点在于“皮层”,以海生生物的皮层作为基础原型进行分析转译形成建筑语言。

海生生物自身的皮层就好像建筑的皮层一样具有物质属性以及功能性的差异,以促使他们可于具有强大差异性的极端环境下生存。在前期研究中,我对表皮空间及物理性质进行了部分量化研究。从数据化的指标来看,不同的皮层拥有不同的形态、透明度、孔隙率、刚性、软性等物理指标,随着这个数据的变化,表皮能够帮助不同种类与不同环境下的的海生生物适应温度值、保持轻浮以及适应不同程度的滤水要求。举例来说,属同一个纲的海生贝壳类生物,会生成不同外表形态以适应差异性的环境,有较长的突起的贝壳是为了扎根于沙地中防止被水流卷走后搁浅;表面呈卷曲且突起数量多的贝壳是为了极力增大表面积以增强吸散热能力使其可生活在火山岩附近。以空间及物理的数据模型为基础,剖析其皮层形态与皮层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总结出基于海生生物表皮的物理逻辑,并创造出此套逻辑下可运用于建筑体上的性能性的表皮。

▲视频来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YDf97BzI0&t=13s

接下来我们还从微观的尺度上对海生生物皮层进行了纹理层级的几何剖析。举例来说,部分贝壳表面致密光滑透明度低,可使物质不易附着其上,使其可以很轻快的在暗环境下行动;刚才提及的波浪纹形态的贝壳从微观看表面呈现十分粗糙多孔的状态以适应快速热交换;部分贝壳皮层纹理生长出许多小柱类突起,以供藻类寄居。此种微观尺度纹理层级的差异性同样被与空间特质与物理性质相互关联起来成为可以被记录的变量。

建造方式的研究上,该提案提出了使用三维打印的混合技术。由于三维打印的过程和自然界中贝壳生成的过程在步骤上是类似的,因此我选择通过三维打印的技术去完成高精度的空间解析与复刻,并用于衍生出的建筑表皮的建设上。在三维打印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利用太阳对材料进行刻印的技术,指的利三维打印后三维打印太阳光去对三维打印已形成表面进行雕刻以及更加精细化的面层处理,在需要的空间内形成平滑的肌理。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变更搭建材料与打印的样式,来控制颜色、透明度以及物质性的变化。这样的混合搭接使得材料变得流畅和富有动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更连续的构造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组装。将从当地景观中提取的颜色和肌理融合到三维打印的皮层纹理中将展现这个火山岛的地质和文化丰富之处。打印的语言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性也促进了兰萨罗特岛上一个新的地域性的建筑语言的产生。

在基础类型模型完成后,我们对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在地性分析,建设地所在的兰萨罗特岛是西班牙群岛中的一个,我试图分析哪种打印方式可以凸显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CFD等软件测试不同的孔隙率数据、与不同皮层层数下、不同皮层弯曲度下形成的风流与风场。同时进行了有关光热数据的测算,探讨了如何在最小的皮层范围内拥有最大的吸散热能力。

最终建筑体以疗愈空间的形式呈现,在同一个表皮下,不同的疗愈功能所需要的物理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极大程度的满足了本设计形式与性能之间的适配测试。设计语言的系统上我分了四个层级来形成我的架构策略,第一是材料分类层级(Material Typology)是最小的细微层级;第二是纹理分类层级(TextureTypology)更为具体的表达它的材质性质;下一个是形态分类层级(Surface Typology)表达了皮层的形状;最后是建筑分类层级(Building Typology)来表达建筑最终的形式。因此我希望从整体建筑的尺寸到最微观的尺度都通过表面有所控制,来调整内部的微气候,材料质感与空间体验。在建筑材料上选择用海藻、沙、水、塑料以进行混合,通过调整配比来调节其透明度与刚度等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QUESTION 8

QI:Bartlett、AA的教学内容都非常的具有先锋性,英国这样的教育环境是否有对英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影响?

T:我认为Foster和ZAHA设计事务所都是属于英国比较前卫的公司,两者有在一些小尺度的建筑、装置或是家具上对于先行的设计理念、材料选择与建造方式进行实践测试。ZAHA设计事务所提出利用grasshopper等软件来详细测算曲面曲率与材料受力之间的关系,用极少的材料以构成结构与美学的,去掉很多不必要的拼贴与组接。

更多导师信息可进入LAC STUDIO官网查看

http://www.lacstudio.com/teachers/

▲戳上方图片链接可查看其他导师采访录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