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晚报》整版报道:恩高清明远足活动
缅怀先烈 释放青春
——恩施高中清明远足活动纪行
收心斋按:
恩高2016级清明远足活动火了!
题为《千余恩高人徒步60里祭先烈》的图文一日阅读6257次,视频播放次数2.2万。
一样是清明远足,一样是明媚春天,一样是这些老师,只是学生换了数遍。在路上,我们的欢笑、痛苦和感动,无不勾起校友们的怀念。
校友“小可爱”给收心斋留言说,“怀念我们那时候的远足了,虽然累,但是有同学老师的陪伴,祝恩高越来越好。”
校友“断笔残生”在收心斋评论称,“曾经挥洒热血的战场,如今刻骨铭心的殿堂。三年前走过的路,如今16届已去,16级又开始扬帆起航”。
校友向伟林也深情地回忆说,“2015年,高考前2个月的远足,滂沱大雨,老师说,风雨无阻,下雨更是考验大家。那天的感动真的是太多,至今难忘!说来也巧,12级入学那天下了一场超大的雨,毕业前的远足也是大雨,雨中开始,雨中结束,注定不平凡!”
三年恩高岁月,两次远足经历。高一的远足可以说是为了寻求前进的信念,高三的远足主要是为了缓解高考的压力,但同时,也可以是不忘初心的证明吧。
每年清明时节,同学们都以远足的方式走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既表达了恩高人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又收获了一路的美丽风景。风景之外呢?同学们还对革命精神有了新的了解,磨砺了自己的意志,更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是2014级同学们在远足归来后所写的心得体会,《恩施晚报》曾以主题作文的形式整版刊登报道,收心斋今日推送出来,一是为了让2016级同学们在写作远足感悟时有所借鉴,二是为了鼓励这些文章的作者不忘初心,决胜高考。
热血铺就的坦途
作者:向峖桦
七十余载春秋,六十多里远道,时间与空间不能阻隔我们对先烈的敬仰。
在这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清晨,我们踏上了朝圣之路。从学校到陵墓,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长河的浅滩上,溅起的水花扑打着脚踝,每一点清凉都是一段悲壮的史诗。
从中华最南端的海南、港澳台,到最北端的东北三省,中国的辽阔疆域尽受他人践踏,强敌环伺,内乱频生,人民水深火热、易子而食,普天之下,竟无我中华一席之地时,共产党横空出世,先辈们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工作。而在这山巅上躺着的两位烈士,便是为中国革命而献身、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战士。
时值皖南事变,反共浪潮正是高峰之时,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将生命交予了未竟的事业,完成了对信仰的承诺,而代价与荣誉都留在了这群山密林中。今天,我们怀揣着一颗敬仰之心,跟随历史印迹一步一步行到此处,只能以些微汗水与真诚敬意来感受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倘若内心有什么启发,也许并不是唱几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能表达的。我深刻地明白先烈们的辛劳,明白他们用热血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坦途,让我们得以安然地踩在路上前行,而不用担心长蛇毒虫或荆棘灌木。
躺在这里的,是死去的烈士,立在这里的,是不朽的丰碑。其存在的意义,便是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自由,去寻求解放,去领悟理想与价值。
和父亲一起远足
作者:邓正炜
32公里的远足带给我的感受,正如出发前动员大会上所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在它的路程,短在它在人生中所占的比例。
一路走来,脚虽有些酸痛,但第二日一觉醒来便全无感觉。而陪我走完这一段路的父亲,却是腰酸背痛,难受了许久。此次远足对我而言,算不得多大的挑战,但对于父亲,却似乎成了一道难跨的坎。
父亲,在变老。
仍记得约摸十年前,父亲常带我翻山路去看望爷爷奶奶,二十几里山路,即使是背着我,即使山路曲折坑洼众多,但一路下来,父亲脸上仍是一副轻松的表情。返回途中,父亲仍是那般精力充沛,若是一时来了兴致,他还会对着深山吼上两嗓子山歌。
时间转回十年后,父亲在远足前仍是当年那副轻松的样子,去时途中也没有丝毫倦色,但在归途中,父亲却慢慢感受到了疲惫的侵袭。密集的汗珠,通红的脸庞,湿透的衬衫,浓重的喘息声与渐渐变慢的步伐,都映照出了父亲的乏累。
父亲,他仍认为自己还如多年前一般坚实,但十年来生活的苦累和工作的艰辛,慢慢消磨掉了父亲的健壮,虽是一秒一秒地侵蚀,以至于无人察觉到它的存在,但过了十年,父亲的身躯已不复当年的强壮。父亲,被生活的重担压老了。
父亲,
虽在变老,
但他所守护着的爱未老,
跃动着的心未老。
远足前后,无论疲惫与否,父亲的关注点始终是我这个他疼爱的儿子,随身的包,所装的都是我爱吃的零食,十来斤重,却在来回32公里路途中从未离手,甚至连我背上那个背包,他还想一并携上。父亲,仍是如同多年前一般疼爱他的儿子。时光在走,但爱未曾改变。
父亲,
即使变老,
但儿子在成长,
请待儿子报您恩。
十多年前的稚童,已成长为如今的青年;十多年前仍需父亲携着的小手,已变得和父亲一样宽大;十多年前幼小的身躯,已变得与父亲一般高。这一切,都是用父亲的衰老换来的。父亲为了儿子,努力生活,却逐渐变老,那么儿子为了父亲,便要努力成长,逐渐成才,待将来事业有成,必报父亲养育之恩。
父亲在老,
父亲的爱不会老,
爱在传承,恩由我报。
踏春行
作者:罗琦
昨夜雨微斜,今朝风正清。清明时节祭英烈,浩浩荡荡踏春行。
一路穿行,一路高歌。穿行在田园香径上,微微抬头望天,碧蓝如洗,却也忽视不得那耸入云天的青山,“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情此景,唯有高声朗诵《蜀道难》方可尽抒心怀。
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一个村里。放眼望去,那油菜花,豌豆花,萝卜花,黄白相间,在片片村田蔓延开来。这远村里的小路竟铺着沥青,干净的路面一尘难染。
走着、看着,何功伟小学、何功伟村卫生所、何功伟村委会……以何功伟命名的单位接二连三地闪过眼前,我便知道目的地就要到了。此时骄阳烘烤着山野,背上的密汗贴着衬衫,发丝贴在了额间,汗珠横过了脸面,偶尔落入口中,是满嘴的苦涩。
一路慢行,一路沉重。过了村子,就是一片红林,烈士于此就义。我不敢想象当时的场景,只觉得是他们的血染红了这土地,生出了如此红艳的花木。突然间,我有些鼻酸。
我一步一步踏着那长梯,深埋着头,嘴里轻轻地数着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了二百多阶才走到顶端。只见那矮矮的坟墓立在一块平地上,墓前并无太多的修饰,可我懂得,这矮墓里埋着伟大的魂灵,因为墓前有鲜花萦绕。
祭奠完后,回去的路上,烈阳开始微斜,汗珠在脸上狂奔。几缕清风微舞,我抬起头来,只见那一面面旗帜在风中散开,如此鲜艳。
青山忠骨路,何须马革还
作者:李鸿鑫
趁着初春微醺的阳光,收拾好一月的疲惫,我踏上了一条拜访青山忠骨的路途。
两个英雄分别名何功伟、刘惠馨,两人之墓位于方家坝,离校大约32公里,这32公里的路,挡不住我对两人革命的思考。
据我了解,何功伟烈士牺牲时年仅26岁,而刘慧馨牺牲年仅27岁,女儿才周岁。在那民不聊生、国难当头的关口,是怎样一种精神让他们甘愿献出生命,也要保守住属于党的秘密?我想,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记得有一位名家所说:“信仰是力量的源泉,是人最宝贵的财产。”一路上,我思绪万千,想着那些关于信仰的历史故事,脚下那32公里的漫长路程好像也缩短了很多。
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祭奠烈士的活动也开始了,凝视着何功伟烈士那严肃的面庞,我仿佛跨过时空的阻碍,看到了1941年。
不远处是一座牢房,一位长相白净的年轻人正被绑在柱子上,他面前站着国民党的一位少将,只见那位将军缓缓开口道:“只要你交出特委人员名单,并说出与你上级的联络方式,党国会任命你为少校并送你真金白银,甚至是美女,比你当个特委书记强多了。”
对面的年轻人张开那满是血沫的嘴,仰天大笑,说道:“我忠于党,不需你的高官;我忠于信仰,不屑你的金银;我忠于国,不望你的美女。”想到这儿,我心中一颤。忠诚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回程途中,我再次望向山顶,不经意间想起了伏波将军马援“马革裹尸”的故事,进而想起了龚自珍的名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远处,刘慧馨烈士就义处的花,开得正红,仿佛是她在凝视着我们,她笑得是那么的灿烂。
生如夏花
作者:周舒婷
我见过大树庇护下的木棉,本可安定生长,却要努力伸向蓝天。我知道接受太阳光芒的月球,本可余晖倾洒,却仍不停止转动。
生命如夏天开放的花儿般绚烂妖娆,奋斗是人一生的主题。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领悟到奋斗与不懈的精神和意义。
学校组织了32公里远足活动,一向对数字不敏感的我,并不知道徒步32公里意味着什么。带着一颗终于不用上课、出去耍一耍的心态开始了漫漫之旅。
阳光甚好,风景独佳。同学们一路高歌,兴致昂扬。对这一路的盲目乐观似乎加剧了即将到来的疲倦和痛苦。道路时宽时窄,我们或奔或行,越往后走越发艰难,行至中途,我全然无初始般欣喜,只有无奈和始终看不到头的远方,想退却无处可退,想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两难的境地着实让我为难。
可再看到周围的同学们,他们又何尝不是与我一样?大家都受一样的苦,为何别人能而我不能呢?抱着一份绝不言败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信念,我始终没叫一声苦,跟着班级的旗帜走完了32公里路。
坚持就是胜利,不懈便是成功。走完这一路,我算是明白了学校的良苦用心:“为学需刚与恒,不刚则惰隳,不恒则退。”每一次失败后都收获一分毅力,每一分毅力累积之后就是成功,这次的经历让我对坚持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笑容灿烂,生活如水晶般透明,无一丝苦涩。长大的我们有了坚持的决心,如乘势的水流,不望有岸的存在。当我们打开心灵的堤坝,融入溪流,汇入江河,奔腾入海,也许我们也会变得浑浊,也许我们会撞得遍体鳞伤,但我们的坚持将使生命之河变得清澈,博大,宽阔无边,我们将变得勇敢,坚强。
到达目的地后,脚已经痛得没了知觉,随意找个地方坐下,环绕四周,花儿们笑得那般灿烂,虽是春天,却有夏花般的姿态,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无比精彩。
指导教师:彭志友